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组织细化

王六定 , 朱明 , 陈景东 , 施易军 , 陈国栋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7.05.010

对系列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CUHSBS),通过有效地控制相变温度、冷却速率与回火参数,贝氏体铁素体(BF)含碳量增加、组织细化、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高稳定性、高体积分数的膜状残余奥氏体(AR).利用AFM、SEM等分析并测试了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与晶粒尺寸,结果表明,板条束内含有若干大致平行的BF板条,而每一板条由许多切变单元组成;切变单元进一步又分成大量超细亚结构,其直径约为18nm.如此细化的显微组织确保了贝氏体钢在超高强度条件下,冲击吸收能成倍提高.

关键词: 贝氏体板条束 , 铁素体板条 , 切变单元 , 超细亚结构 , 残余奥氏体膜

含硅的低合金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晶粒细化与冲击能提高

高宽 , 王六定 , 朱明 , 陈景东 , 施易军 , 陈国栋

金属学报

对系列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UHSBS),通过审慎地使用硅、锰、镍等合金元素并有效地控制相变温度、冷却与回火参数,强韧性结合良好,又冲击能(AKV ≥185 J)与同强度(>1500 MPa)的高级马氏体钢23MnNiCrMo相比提高三倍以上。强度与韧性增强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细化、贝氏体铁素体(BF)中含碳量增加、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较高体积分数的膜状残余奥氏体(AR)。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证实:钢中不存在损伤韧性的块状AR区。不仅亚单元被超细化,而且超细亚晶粒的平均尺寸小于20 nm以及部分切变单元的平均厚度仅约1.6 nm。所有这些都是影响钢的强度、AR稳定性和AKV的主要原因。此外,对强度与韧性改善的物理机制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贝氏体束 , bainitic laths , sub-units , refined microstructure

低合金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晶粒细化与韧性提高

高宽 , 王六定 , 朱明 , 陈景东 , 施易军 , 康沫狂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7.03.018

对系列Si,Mn,Ni等合金元素合金化的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UHSBS),通过控制相变温度、冷却与回火参数,可明显提高其韧性.与同等强度(>1500 MPa)的高级马氏体钢23MnNiCrMo相比,研制的LUHSBS冲击吸收能(AKV≥185J)提高3倍以上.强度与韧性优化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细化、贝氏体铁素体(BF)中含碳量增加、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较高体积分数的稳定膜状残余奥氏体(AR).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证实:钢中不存在对韧性有损伤作用的块状AR;不仅切变单元超细化,而且超细晶粒的平均尺寸小于20 nm,部分切变单元的平均厚度仅约1.6 nm.这些精细组织是影响钢的强度、AR稳定性和AKV增加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强度与韧性改善的物理机制.

关键词: 贝氏体钢 , 贝氏体板条 , 超细组织 , 残余奥氏体 , 力学性能

开口碳纳米管电子发射场增强因子的研究

施易军 , 王六定 , 陈景东

人工晶体学报

利用镜像电荷模型计算了处于外加电场中开口碳纳米管顶端的电势和场强,得到电子发射场增强因子为γ=2(2h/ρ+1)/[ln16(1+16R2/ρ2)]-1.结果表明:外加电场与纳米管的几何参数会影响其顶端的局域电场,从而影响电子场发射;γ与长厚比h/ρ和径厚比R/ρ有关.特别,当管长h一定时,管壁厚度ρ比管的有效半径R对γ的影响更加显著.

关键词: 开口碳纳米管 , 电子场发射 , 场增强因子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