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生
,
刘东雨
,
常开地
,
张弛
,
顾家琳
,
张文征
,
白秉哲
,
杨志刚
钢铁研究学报
在清华大学贝氏体研究及推广中心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1 500 MPa级经济型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该钢奥氏体化后空冷,就可获得具有较复杂精细结构的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经低温回火后,其σb≥1 500 MPa,σ0.2≥1 200 MPa,δ5≥14 %,ψ≥57 %,aku≥100 J/cm2 ,并且组织细化,可进一步改善钢的氢脆敏感性。
关键词:
低合金高强度钢
,
合金设计
,
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
,
氢脆敏感性
杨金波
,
杨志刚
,
邱冬
,
张文征
,
张弛
,
白秉哲
,
方鸿生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5.03.001
将不变线理论和O点阵理论应用于fcc/bcc(bct)马氏体相变的可滑移生长界面的设计,建立了马氏体形核与长大的晶体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表明:fcc/bcc(bct)马氏体形核与长大过程是通过(121)fcc型择优界面推移进行的,界面上的错配位错可以完成马氏体晶体学唯象理论(PTMC)要求的点阵不变变形(LID),但LID要稍滞后于界面迁移,即在马氏体形核与长大过程中推移界面新相一侧存在一未发生LID的新相薄区;当相变温度达到马氏体相变点Ms时,母相奥氏体与这一薄区的晶格常数比为√3/2,这一几何条件和Olson-Cohen形核模型中要求扩展位错层错区界面能γ≤0是等价的.
关键词:
马氏体
,
马氏体晶体学唯象(PTMC)理论
,
不变线
,
O点阵理论
,
形核与长大
杨福宝
,
徐平光
,
王建平
,
白秉哲
,
方鸿生
钢铁研究学报
探索了仿晶界型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复相钢用于制造热轧低碳高强度可焊钢筋的可行性与工业化前景.对不同铬含量的空冷贝氏体钢筋的组织、强韧性及可焊性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含有0.25%铬的MnSi-Cr系低碳贝氏体钢在轧后空冷条件下得到含有约26%(体积分数)的仿晶界型铁素体的粒状贝氏体复相钢,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δ5)分别达到830 MPa、560 MPa和18%,实现了较好的强韧性配合,并且具有较好的可焊性,在用于制造500 MPa级大截面钢筋方面具有较大的市场化优势.
关键词:
仿晶界型铁素体
,
粒状贝氏体
,
复相组织
,
强韧性
,
钢筋
方鸿生
,
冯春
,
郑燕康
,
郑秀华
,
张弛
,
白秉哲
金属学报
贝氏体碳化物是贝氏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目的是阐明下贝氏体碳化物的来源。为此,本文做了三件事:1. 做了三组实验,结果表明:下贝氏体碳化物是在贝氏体a/g界面的奥氏体一侧析出, 向奥氏体中生长,也在亚单元之间析出。在形态上,碳化物可跨越a/g或a/a界面;2.再做了另一组实验,说明在表观现象上是下贝氏体碳化物主要存在于铁素体内部,而实质上是析出自于a/g界面的奥氏体一侧。在整个相变过程中铁素体与碳化物的长大呈相互竞争机制,铁素体的长大速度远高于碳化物,二者长大的结果是铁素体将碳化物包围,导致碳化物似乎是由铁素体中析出的假象;3.对实验结果用热力学及台阶理论做了分析,在实验证据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贝氏体碳化物的析出及长大模型。
以上工作,明确了下贝氏体碳化物是由富碳残余奥氏体中析出而不是由碳过饱和的铁素体中析出。其实质是确定新形成的贝氏体铁素体中是否过饱和碳,这直接涉及贝氏体相变机制的类型。
关键词:
下贝氏体
,
carbides
,
precipitation
,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Bainite
方鸿生
,
王家军
材料研究学报
阐述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总结了STM在金属、半导体材料的原子结构观察及表面相变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它包括纯金属及半导体原子结构、表面相变、表面吸附(表面反应)及表面物理沉积过程的动态研究;论述了作者在相变和相结构STM分析实验技术及研究成果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
null
,
null
,
null
方鸿生
,
白秉哲
,
郑秀华
,
郑燕康
,
陈秀云
,
赵如发
金属学报
本文研究了低碳合金钢奥氏体在连续冷却或等温转变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形态和转变机理。结果表明在中温贝氏体区得到“粒状贝氏体”组织,在先共析转变区得到“粒状组织”。两者都有“铁素体基体+小岛”形貌。但前者有表面浮凸现象,铁素体呈长条状,与母相维持K-S关系,惯习面为{111}_γ,小岛也多星长条状平行排列。后者无表面浮凸,铁素体呈无规则形状,与母相无严格位向关系,小岛亦呈无规则排列。然而这两种组织都是由扩散型相变机制形成的。最后,提出了形成这两种组织的相变模型。
关键词:
黄进峰
,
方鸿生
,
余贵春
,
郑燕康
钢铁研究学报
研究了成分、铸造工艺及空冷工艺对新型空冷贝氏体耐磨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能显著提高贝氏体铸钢的冲击韧性.与低硅贝氏体铸钢相比,在相同硬度的前提下,添加硅能使贝氏体铸钢的韧性提高1倍以上.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韧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较高的硅含量能抑制贝氏体中碳化物的析出,即用高韧性的残余奥氏体代替脆性的渗碳体.研究还表明,钢中碳含量、铸造工艺及空冷工艺对贝氏体铸钢的强韧性影响极大.采用中低碳、高硅及适当的铸造工艺和空冷工艺可使贝氏体铸钢有优良的强韧性配合:HRC≥45,ak=30~50 J/cm2(10 mm×10 mm×55 mm,U型缺口).
关键词:
贝氏体钢
,
铸钢
,
冲击韧性
,
耐磨性
杨金波
,
杨志刚
,
白秉哲
,
方鸿生
金属学报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Fe--0.3C--3Mn--2Ni--2Si(质量分数, %)合金中315℃等温贝氏体相变的表面浮突效应及相应区域的微观组织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 伴随贝氏体相变的帐篷型表面浮突效应完全是新相长大过程中的形状应变所引起; 贝氏体铁素体最小结构单元的表面浮突为帐篷型, 不同于单倾型马氏体浮突, 不可能以切变方式形成, 它的两浮突角在8---100之间. 扩散台阶机制可以解释上述现象。
关键词:
贝氏体
,
surface relief
,
ferrite
,
structural un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