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6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

李晴 , 朱殿奎 , 沈志明 , 徐磊 , 朱灿银 , 曹静 , 李文 , 李娟 , 李安宁

涂料工业

以环氧树脂E-51、甲基纳迪克酸酐、聚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反应型乳化剂,最佳工艺条件是酯化反应时间为3h,温度为75℃;环氧开环反应时间为5h,温度为100℃.通过相反转法制备出水性环氧树脂乳液,并调节配方得到水性环氧地坪面漆,该漆膜性能优异.

关键词: 反应型乳化剂 , 水性环氧树脂 , 地坪涂料

生物质电厂底渣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特性

徐磊 , 郑学博 , 崔红标 , 梁家妮 , 陶志慧 , 祝振球 , 刘冰冰 , 周静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8.2015121101

本实验选用安徽某生物质发电厂燃烧炉底渣,通过研究吸附等温线、吸附时间以及电厂灰投加量和溶液初始pH对生物质灰吸附Cu2+的影响,以确定其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Cu2+初始浓度在50-100 mg·L-1范围内,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描述生物质电厂底渣对Cu2+的等温吸附规律,其理论饱和吸附量为20 mg·g-1,非常接近实际饱和吸附量19.45 mg·g-1.溶液初始pH值在2-6范围时,Cu2+的去除率随pH值的升高而增加,当pH在6附近时去除率最佳,接近100%.溶液Cu2+初始浓度为100 mg·L-1,体积为50 mL时,随生物质电厂底渣投加量增加,其对Cu2+的去除率上升,但去除效率下降,0.2 g左右可能是达到最佳去除效率和去除率的用量.溶液中Cu2+的去除率随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用量越大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越短,但90 min左右时各个用量的去除率均趋于稳定.

关键词: 生物质底渣 , Cu2+ , pH , 投加量 , 吸附时间

Cu--Al预合金粉末中Al内氧化工艺的分析

梁淑华 , 徐磊 , 方亮 , 范志康

金属学报

对高能球磨制备的Cu--Al预合金粉末中Al内氧化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温度是决定临界氧分压P O2的关键因素, 随着温度的升高, 临界氧分压增加。 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减小环境氧分压的控制难度。高能球磨制粉对Al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影响不显著, 但对动力学条件影响显著。 当Al的质量分数大于0.5%时, 对于不同的Al含量的Cu--Al预合金粉末应有不同的加热工艺。当工艺参数适宜时, 采用Cu--Al预合金粉末可以制备出组织均匀的Al2O3/Cu复合材料, 其中Al2O3颗粒粒径2---5m,颗粒间距5---10m。

关键词: Cu--Al预合金 , internal oxidation , high energy milling

化学镀锡工艺参数对沉积速率、镀层厚度及表面形貌的影响

徐磊 , 何捍卫 , 周科朝 , 刘洪江

材料保护

目前,铜基或铁基上化学镀锡存在连续性差、沉积速率慢等问题,为实现连续化学镀锡,提高沉积速率,设计了一种新的化学镀锡工艺,考察了化学镀锡主要工艺参数(镀液主成分、pH值、温度、施镀时间)对镀层表面形貌及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20.0~25.0 g/L氯化亚锡,70.0~75.0 g/L次亚磷酸钠,70.0~75.0 g/L硫脲,75.0~80.0 g/L硫酸,5.0~8.0 g/L甲基磺酸,50.0~8.0 g/L EDTA,2.0~4.0 g/L对苯二酚,10.0~15.0 g/L乙二醇,0.5~1.0 g/L磷酸,0.5~1.0 g/L甲醛,0.5~1.0 g/L OP-10,温度80~85℃,pH值0.6~0.8.该工艺可实现连续化学镀锡,施镀3h厚度可达32.72μm.

关键词: 化学镀锡 , 工艺参数 , 连续化学镀 , 厚度 , 表面形貌

纳米核壳金属粉的制备及对高氯酸铵的热分解效应

段红珍 , 蔺向阳 , 徐磊 , 刘冠鹏 , 郭效德 , 李凤生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还原反应制备了约15 nm的钴硼(CoB)金属粉,为了防止纳米金属粉在空气中被氧化,通过化学置换反应制备了银包纳米CoB(Ag-CoB)的纳米核壳金属粉,其形貌与组成分别通过电子透射显微镜(TEM)与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对纳米金属粉(Ag-CoB)与未包银的CoB金属粉的抗氧化性通过热重分析进行了对比,另外,利用差热分析对两种金属粉对高氯酸铵(AP)的催化热分解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g-CoB)金属粉的抗氧化效果好;纳米CoB金属粉和包银后的Ag-CoB金属粉对AP的催化效果都较好,经过包银后的Ag-CoB金属粉对AP的催化效果明显好于未包银的金属粉,达到了包覆的目的.

关键词: 钴硼金属粉 , , 核壳 , 高氯酸铵 , 热分解

Fe-Cu粉体烧结过程中的液固界面位移

徐磊

材料热处理学报

对Fe-Cu粉体的烧结规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烧结过程中固体颗粒的总固相体积分数逐渐减少,并伴随液相区成分梯度的消失,导致界面上升或下降,此位移是由消除成分梯度的沉降机制和固相颗粒重组的沉降机制共同控制.成分梯度消失后,烧结过程进入仅由后一种重组机制控制的慢速界面位移.当初始固相体积分数大于某临界值时,液相区内无成分梯度,所以整个烧结过程由重组机制控制.

关键词: 烧结Fe-Cu , 成分梯度 , 界面位移

Ti-47Al-2Cr-2Nb-0.2W-0.15B合金板材的制备及其拉伸性能

王刚 , 徐磊 , 崔玉友 , 杨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采用感应熔炼气体雾化法制备Ti-47Al-2Cr-2Nb-0.2W-0.15B预合金粉末,对预合金粉末进行表征,通过热等静压工艺制备TiAl基合金坯料.应用包套叠轧的方法轧制出TiAl基合金板材,对轧制的TiAl基合金板材进行不同相区的热处理,分别得到双态组织和全片层组织,对热处理后的TiAl基合金进行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TiAl基合金的预合金粉末主要由α2相和少量γ相组成,热等静压致密化处理后的板坯组织细小均匀.拉伸实验表明,双态和全片层组织的TiAl基合金板材在高于700 ℃时,其塑性大幅提高;双态组织TiAl基合金板材的断裂形式主要以韧性断裂为主,而全片层TiAl基合金板材的断裂形式仍为脆性断裂.

关键词: 粉末冶金 , TiAl基合金 , 热处理 , 拉伸性能

承钢70t转炉铁水提钒的动力学行为

黄伟军 , 陈敏 , 温翰 , 徐磊 , 黄宣辉 , 范富华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14186/j.cnki.1671-6620.2015.01.002

结合承德建龙70 t转炉提钒生产实际,以冶金热力学和冶金反应工程学为理论基础,建立了转炉铁水提钒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铁水中组元的选择性氧化规律.结果表明,铁水中Si、Ti在吹炼初期(0~2 min)迅速氧化,吹炼中期(2~4.5 min),V开始大量氧化及C的少量氧化,在吹炼后期(4.5~5 min)发生V、C氧化顺序的逆转,C开始大量氧化.提钒吹炼中后期,始终伴随Mn、Cr的氧化,并与V的氧化争夺氧.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具有较好的可用性.为促进转炉铁水提钒,铁水中硅的质量分数应控制在0.15% ~0.25%之间,吹炼终点温度控制在低于1 390℃为宜.

关键词: 转炉 , 提钒 , 选择性氧化 , 动力学行为

板坯动态二冷增量型PID控制研究

孙猛 , 王叶婷 , 徐磊 , 沈厚发

钢铁

为解决连铸拉速工况变化时因使用一级水表配水控制所引起的铸坯表面温度波动的问题,建立了考虑铸坯纵向导热的板坯传热瞬态模型.通过Gleeble试验获得钢的热塑性,制定了铸坯的目标温度.采用增量型PID控制方法开发了动态二冷控制软件Visual Cast.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一级水表相比,当拉速发生变化时VisualCast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合理调整水量,保持铸坯表面温度不发生剧烈波动,从而保证铸坯质量,满足现场生产要求.

关键词: 动态二冷 , 目标温度 , 热塑性 , 增量型PID控制

镍基合金闭孔空心球的制备

陈金妹 , 徐磊 , 李亚宁 , 谈萍 , 皮艳霞 , 李程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3种不同粒度的镍基合金粉,通过挂浆法结合粉末冶金工艺制备出壁厚为0.3~0.4 mm,直径为3~3.5 mm的金属空心球结构.得出了浆料的最佳配比,粘接剂和粉末的质量比为1/2.测试了空心球结构的密度、孔隙度和压缩强度,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原始粉末粒度的减小,孔隙度减小,密度和抗压强度增加.压缩强度分别是16、18、28 MPa,实际相对抗压强度仅为理论抗压强度的50%.

关键词: 金属空心球 , 孔隙度 , 密度 , 压缩强度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7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