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福
,
徐旭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煤矿由于火灾所引起的继发性灾害已经处于非常严重的程度.本文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井下掘进巷道内火灾所导致的继发性灾害发生的条件.得出:火灾所造成的通风阻力的变化随火灾强度增加而增加,山此造成通风量的减小.在本文所研究的火灾强度下(<1.6 Mw),通风量的减少最大为2%,对矿片通风量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在掘进巷道风筒被烧断情况下,在风筒的前端容易形成瓦斯聚集区,易诱发瓦斯爆炸事故.
关键词:
矿井火灾
,
继发性灾害
,
掘进巷道
,
瓦斯
陶叶
,
禚玉群
,
张亮
,
陈昌和
,
徐旭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介绍了汞污染实验研究系统的搭建及调试工作,并且利用小型固定床实验台,进行了HCI和NO氧化元素汞的均相实验,研究了HCI与NO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对汞的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HCI的浓度增高,其对汞的氧化性增强,且HCI和汞之间的气相反应过程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不存在HCI时,NO对汞没有明显的氧化作用;NO和HCI同时通入时,汞的氧化率均高于HCI单独作用时的效果,而在不同温度和气氛下,NO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在实验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汞均相反应可能的反应路径.
关键词:
汞
,
HCl
,
NO
,
价态分布
,
温度影响
刘向军
,
徐旭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采用理论推导得到了生石灰粉和飞灰物料团的脱硫反应模型,并采用此模型比较计算了颗粒团大小、颗粒团空隙率、单个颗粒大小以及生石灰颗粒所占比例f对颗粒团脱硫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合理,说明本文推导得到的生石灰粉和飞灰物料团脱硫反应模型是科学合理的.
关键词:
生石灰
,
颗粒团
,
脱硫模型
侯波
,
祁海鹰
,
由长福
,
樊保国
,
徐旭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利用实验室规模的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实验装置研究了200~400℃范围内的中温干法烟气脱硫过程,并通过对脱硫产物的各种分析,揭示了烟气中CO2及NO对脱硫过程的影响规律及机理.CO2对脱硫过程有抑制作用,尤其在反应温度大于300℃后,其作用已经不可忽视;NO对脱硫过程有促进作用,但是效果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至350℃以上基本消失,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生成中间产物Ca(NO3)2而减少CaCO3、CaSO3的生成量来实现的,同时NO的参与也会改善反应的气相扩散条件.
关键词:
CO2
,
NO
,
FGD
,
中温烟气脱硫
杨立寨
,
祁海鹰
,
由长福
,
徐旭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运用小型热态流化床对石灰与氧化铁混合物的中温烟气脱硫反应特性再次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石灰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氧化铁可以显著提高钙利用率,氧化钙晶粒以氧化铁颗粒为核心进行固硫反应,破坏了形成表层致密产物层的条件,改变了石灰表层孔隙结构,使更多的内部孔隙暴露,为固硫反应向纵深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氧化铁
,
活化作用
,
钙利用率
,
中温烟气脱硫
王爱军
,
祁海鹰
,
由长福
,
来强
,
徐旭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在300~600℃的中温区段,实验研究了CO2在烟气脱硫过程中与钙基脱硫剂发生碳酸盐还原反应,削弱脱硫效果的规律,发现石灰钙利用率随温度升高呈跳跃式变化,并因碳酸盐反应程度的迅速增加而在500℃附近出现低谷.由此明确了减小碳酸盐反应效应,提高脱硫剂钙利用率的途径,为进一步发展中温烟气脱硫工艺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二氧化碳
,
碳酸盐反应
,
脱硫剂钙利用率
张慧
,
祁海鹰
,
吕子安
,
由长福
,
徐旭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火灾产生的有害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火灾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对CO2和CO研究较多,但对它们的释放过程和机理研究很少.本文利用国际文献中评价材料毒性的原始实验数据,从烟气毒性物质释放的角度,分析了火灾烟气中CO2和CO的释放特性,特别是分析了通风量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展出一个与动态释放过程相关的烟气危害性评价体系,从而在释放规律与材料选择、实际火灾中人员的逃生过程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
关键词:
CO2和CO
,
释放特性
,
通风
,
临界通风量
,
关键时间
,
最危险条件
杜雯
,
禚玉群
,
张亮
,
陈昌和
,
徐旭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以6种大比表面积非碳基成分为载体,经过渡金属卤化物改性处理后制成汞吸附剂,并对其不同烟气气氛和温度下的汞吸附性能及汞氧化率进行了研究。CuCl_2改性氧化铝在各种烟气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汞吸附性能。FeCl_3改性沸石的汞脱除率相对略低,但它制作成本较低。这两种非碳基吸附剂在未来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改性吸附剂的最适宜反应温度100~200℃。
关键词:
汞
,
过渡金属卤化物
,
脱除率
,
氧化率
,
吸附
蔡毅
,
赵海亮
,
由长福
,
祁海鹰
,
徐旭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以高速摄像作为手段,结合各种新颖的PTV算法,在毫秒级时间尺度和毫米级空间尺度上(颗粒尺寸)来对颗粒碰撞率做实验研究,对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描述颗粒碰撞率的关系进行检验与修正.通过对实际颗粒碰撞率与颗粒浓度、平均相对速度的关系进行测量研究,发现理论关系与实验存在较大的差别,理论关系较大地高估了碰撞率.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描述颗粒碰撞率的实验规律,这些规律可直接应用于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中.
关键词:
颗粒碰撞
,
碰撞率
,
P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