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锡真
,
李祝霞
,
王宁
,
田俊龙
,
赵凯
,
张英逊
,
欧立
,
刘敏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4.006
讨论了通过重核碰撞形成的复合体系破裂产生超重核的问题.评述了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即早期发展的在碎化理论框架下的量子涨落理论和本课题组尝试发展的微观输运理论模型.概括阐述了微观输运理论研究197Au+197Au,238U+238U和244Pu+244Pu等反应的主要结果,即反应中产生的超重碎块的几率与入射能的关系,复合体系和超重碎块的衰变机制以及所形成的超重碎块的结合能和形状的分布.
关键词:
超重碎块
,
重核碰撞复合体系
,
量子涨落理论
,
微观输运理论
吴锡真
,
田俊龙
,
李祝霞
,
王宁
,
赵凯
,
张英逊
,
欧立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6.04.010
讨论了重核碰撞形成巨复合体系破裂的强阻尼反应产生超重核的问题. 评述了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唯象的多维朗之万模型和本课题组发展的微观输运理论模型. 概括阐述了微观输运理论研究反应 197Au+197Au , 238U+238U和244Pu+244Pu等的主要结果. 给出了反应中产生的超重碎块的几率与入射能的关系, 复合体系和超重碎块的衰变机制以及所形成的超重碎块的结合能和形状的分布.
关键词:
超重碎块
,
重核碰撞巨复合体系
,
多维朗之万模型
,
微观输运理论
吴强华
,
张英逊
,
肖志刚
,
王仁仲
,
张嫣
,
李祝霞
,
王宁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3.03.251
采用ImQMD05模型分析了非对称反应体系40Ar+197Au,124Sn在中低能区(Ebeam =35~100 MeV/u)的半擦边反应的条件下的反应机制,并进一步探索了不同模型参数,如对称能斜率、碰撞参数等,对轻粒子并合不变中子质子产额之比角分布各向异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出射动能大于每核子10 MeV的动力学出射的轻粒子而言,其并合不变的中子质子产额比值角分布各向异性与对称能的软硬具有明显的关联;碰撞参数对轻粒子动力学发射各向异性的影响最弱。
关键词:
对称能
,
重离子碰撞
,
并合不变产额
,
角分布的各向异性
,
非对称反应体系
吴锡真
,
李祝霞
,
张英逊
,
卓益忠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1.04.022
通过观察和分析重核和超重核中量子谱的统计性质, 研究有限物理体系中量子混沌的一些问题. 介绍了原子核中量子谱显示的有序-混沌现象随激发能变化的实验数据, 研究了超重核体系中量子谱相邻能级间距分布的规则性随体系的依赖关系, 并预言了稳定的超重体系. 给出了原子核有序混沌相变现象与原子核形变以及原子核转动的依赖关系, 讨论了量子体系中的对效应对有序-混沌相变的影响. 最后, 用有序-混沌相变的概念解释和理解了核物理中一些重要的实验现象.
关键词:
有序-混沌相变
,
相邻能级间距分布
,
量子混沌
张英逊
,
卢晓华
,
赵凯
,
李祝霞
,
P.Danielewicz
,
M.B.Tsang
原子核物理评论
对称能的密度依赖形式对于中子星结构及其演化规律、不稳定核结构及其反应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目前理论上预言的对称能密度依赖形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确定对称能的密度依赖形式已经成为目前核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丰中子核重离子碰撞是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确定对称能密度依赖形式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微观输运理论。首先回顾了目前输运理论的两个处理方法,即Boltzmann-Uehling-Uhlenbeck(BUU)和量子分子动力学(QMD)方法,并重点介绍了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mQMD05)。利用ImQMD05对中能重离子碰撞的一些基本观测量,如碎块分布、集体流、核核碰撞的阻止本领等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确定了ImQMD05中同位旋无关部分的平均场、介质中核子-核子散射截面。为了从重离子碰撞的实验数据确定对称能的密度依赖形式,详细研究了输运理论中对称势以及同位旋相关的介质中核子-核子散射截面对于同位旋敏感观测量的影响。研究显示,对于Fermi能附近的重离子碰撞,输运理论预言的同位旋敏感的观测量,如DR(n/p)和Ri,强烈依赖于对称势的软硬,而不敏感于介质中同位旋相关的核子-核子散射截面。多重碎裂作为中能重离子碰撞的一个主要特点,本文论述的研究显示碎块发射机制对同位旋敏感的观测量,出射核子的双中子质子之比DR(n/p)和同位旋转移之比Ri,都有重要影响。以重碎块的同位旋不对称度为探针得到的同位旋转移之比Ri(δZmax〉20)要大于Ri(δ),这些测量能够在NSCL/RIKEN的相关实验上进行测量。同时,这一现象的研究对于理解碎块的发射机制及碎块发射的特征时间等问题将有重要的帮助。为此,采用ImQMD05研究了112,124Sn+112,124Sn在入射能量50MeV/u,不同碰撞参数条件下的多个实验观测量,如DR(n/p)、同位旋扩散Ri以及同位旋转移之比的快度分布。研究表明,模型能够同时自洽地解释这几个实验观测量,并通过与这些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自洽地确定出低密区对称能密度依赖形式的范围。
关键词:
对称能
,
重离子碰撞
,
集体流
,
核核碰撞的阻止本领
吴锡真
,
赵凯
,
李祝霞
,
王宁
,
田俊龙
,
张英逊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3.221
迄今为止,人们合成的超重核都是缺中子的,无论是熔合-裂变反应还是碎化过程都无法使产物达到周期表的“东北区域”.而重核之间(如U核之间)的近垒大质量转移反应则可能是目前生成丰中子超重核和达到未知丰中子重核区域的唯一途径.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mQMD)模型结合统计模型框架内,研究了U+U等反应体系的大质量转移反应,计算了反应产生的初生态碎片的质量和电荷分布,并成功再现了产物的终态质量和电荷分布.通过比较3个反应136Xe+248Cm,48Ca+248Cm和238U+248Cm产生的106号元素的截面大小,揭示了U+U等重核大质量转移反应对产生丰中子超重核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
大质量转移反应
,
超重核
,
U+U反应
,
丰中子重核
张英逊
,
李祝霞
,
周承双
,
曾敏儿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3.324
该工作提出了一个同位旋依赖碎块判断方法用以描述重离子碰撞过程中的碎块形成.利用该方法可以改善输运理论对于核子以及轻带电粒子产额的描写,其在计算中降低了发射核子产额、增加碎块(特别是丰中子碎块)的产额.对于丰中子轻带电粒子的增强主要出现在中心快度区.研究表明,该方法对于同位旋敏感的观测量,如n/p,,t/3He,Ryieldmid和isoscaling parameters等,以及系统的平衡度的量度都会产生影响.
关键词:
同位旋依赖的碎块判断方法
,
同位旋敏感观测量
,
系统平衡度
,
重离子碰撞
张英逊
,
吴锡真
,
李祝霞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4.04.033
基于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 系统地研究了从48Ca到298114 一系列核素在不同温度下的最大Lyapunov指数、密度涨落以及体系多重碎裂之间的关系. 发现最大Lyapunov指数随温度变化有一峰值出现(该峰值所对应的温度为"临界温度"), 在该临界温度时体系的密度涨落达到最大, 碎块的质量分布能够给出较好的Power Law指数. 通过对最大Lyapunov指数与密度涨落随时间变化行为的研究, 发现密度涨落的时间尺度要大于混沌的时间尺度, 意味着混沌的概念可以用来研究体系的多重碎裂过程. 最后还给出了有限体系相变的临界温度随体系大小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
最大Lyapunov指数
,
密度涨落
,
多重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