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建
,
温卫东
,
崔海涛
,
陶永昌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3969/j.issn.1000-3738.2008.03.016
利用力学测试与模拟试验机测得了IC10合金在很宽的温度范围(25~900℃)和不同应变速率(10-5~10-2S-1)下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对曲线进行了分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的断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室温下IC10合金的流变应力对应变速率不太敏感,而在900℃下对应变速率非常敏感;比较各温度下材料的屈服强度可以发现,当温度低于(含)800℃时,IC10合金的力学性能与室温下相当,而在更高的温度(900℃)下力学性能有所下降;在低于(含)800℃时断口主要以穿晶断裂为主,在900℃下主要为韧窝聚集型断裂,随着温度的增加,断口上韧窝更大、更深、更多.
关键词:
应力-应变曲线
,
IC10合金
,
断口分析
,
应变速率
,
Ni3Al基合金
朱元林
,
崔海涛
,
温卫东
,
徐颖
,
张宏建
复合材料学报
为了解碳纤维束的疲劳特性及疲劳加载后剩余强度的变化, 为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的细观力学分析模型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研究设计了碳纤维束静载力学性能及疲劳特性试验方案, 并进行了试验。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单束碳纤维的应力-寿命(S-N)曲线。对经过预疲劳的碳纤维束试验件进行了剩余强度试验, 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碳纤维束疲劳加载剩余强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 试验所用碳纤维束的条件疲劳极限为静拉伸强度的80.47%; 碳纤维束经历一定循环次数的拉-拉疲劳可以提高其强度, 其剩余强度随着疲劳加载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
关键词:
碳纤维束
,
疲劳特性
,
S-N曲线
,
剩余强度
,
试验
朱元林
,
崔海涛
,
温卫东
,
徐颖
,
张宏建
复合材料学报
基于实验观察和理论研究,重点分析了材料内部区域纤维束的空间构型,建立了一个新的三维实体细观结构模型,并指出了编织工艺参数和模型细观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该模型较真实地反映了纤维束之间的相互挤压变形方式,纤维束横截面积沿纤维束轴向不断变化,更符合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实际结构。基于刚度体积平均及柔度体积平均混合思想,建立了相应的刚度预报模型。用该模型计算编织复合材料几何特性及工程弹性常数的数值结果与试件实测数据吻合,表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及破坏机制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三维编织
,
复合材料
,
纤维束横截面
,
几何模型
,
弹性常数
温卫东
,
李俭
,
崔海涛
,
徐颖
,
张宏建
复合材料学报
采用细观刚度模型的有限元分析(FEA)与改进的逐渐累积损伤方法相结合,建立了缠绕复合材料圆管轴向拉伸失效的分析方法与流程,以揭示缠绕线型对缠绕复合材料损伤失效的影响.对沿圆周方向分布有1个、3个和5个单胞的3种不同线型的缠绕复合材料圆管试件进行轴向拉伸破坏实验,获得其失效形式、平均拉伸强度及其随缠绕线型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缠绕复合材料圆管轴向拉伸失效主要以丧失承载能力的功能失效为主,缠绕线型对其拉伸强度有一定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轴向拉伸过程中,主要损伤为基体开裂与基纤剪切,纤维交叉容易引起损伤起始与扩展.
关键词:
缠绕线型
,
有限元分析
,
累积损伤
,
功能失效
,
复合材料
张鸣
,
张宏建
,
李志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聚物流变学主要描述高聚物溶液/熔体在流动条件下的行为,光学测试方法是流变学微观研究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文中介绍了高聚物的光学流变特性和常用的光学测试方法,并总结了光学测试技术发展及其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高聚物
,
流变学
,
光学测量
张宏建
,
温卫东
,
崔海涛
机械工程材料
从宏观唯象方面和微细观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对Ti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进展.在宏观唯象方面,主要介绍了Arrhenius方程和Zener-Hollomon参数在描述TiAl金属间化合物高温流变行为方面的应用,以及Z-A模型在描述TiAl金属间化合物在高温、高应变速率下流变行为方面的应用;在微细观方面,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基于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微细观结构特征和变形机理等,以及运用晶体塑性理论和有限元分析建立的微细观预测模拟模型.
关键词:
TiAl金属间化合物
,
多孪晶合成(PST)晶体合金
,
本构模型
,
晶体塑性理论
,
Arrhenius 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