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低能强流电子加速器的研制

俞成山 , 李伟峰 , 曹树春 , 李中平 , 荆晓兵 , 石金水 , 杨兴林 , 张子民 , 肖荣庆 , 申晓康 , 赵全堂 , 景漪 , 宗阳 , 王燕茹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1.01.043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现有DG系列电子加速器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加速结构,研制了一台低能强流电子加速器,其设计指标为500 keV/150 mA。该加速器采用高压发生器倒置的结构,并增加了中磁圆盘,提高了电能转换效率。采用了较短的加速管结构,有利于强流电子束的传输,同时使加速器整体更为紧凑。加速器束流调试结果为500 kV/170 mA,完全优于设计指标。

关键词: 电子加速器 , 高压发生器 , ANSYS电磁模拟

大功率高压电子加速器能量脉动测量

苏雅龙 , 曹树春 , 张子民 , 刘铭 , 袁平 , 肖荣庆 , 李中平 , 王斌 , 杨春明 , 万明 , 张应发 , 景漪

原子核物理评论

电子加速器能量脉动的大小是影响电子加速器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R-C串联方法测量能量脉动的结果说明电子加速器的能量脉动测量存在磁场干扰.采用有限元法数值计算了电子加速器中高压发生器结构改动前后的磁场干扰值的大小,通过对高压发生器结构的改动,最后测量到较真实的能量脉动系数.说明用这种高压发生器的三相电子加速器所产生的能量脉动系数可以满足电子加速器正常工作的要求,可以确定能量脉动系数太大不是加速器在强流工作时稳定性变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高压电子加速器 , 脉动系数 , 有限元法 , 次级线圈

强流ECR离子源引出系统研究

王云 , 陈志 , 赵红卫 , 赵阳阳 , 孙良亭 , 杨尧 , 钱程 , 武启 , 马鸿义 , 张文慧 , 张子民 , 张雪珍 , 刘占稳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2.141

为了提高强流ECR离子源的引出束流品质,分别设计了1#和2#引出系统,利用束流引出模拟软件PBGUNS对1#和2#引出系统进行了质子束流引出与传输的模拟计算,结合实际测得的发射度数据分析引出系统,发现2#引出系统比1#引出系统引出束流品质高。对ECR离子源引出系统的电势等位线分布等参数引起的球差进行了简单数学推导及MATLAB绘图,并结合1#和2#引出系统束流相图模拟结果证明了球差会使引出束流品质有效发射度增长,通过适当加大电极孔径可改善束流聚焦情况,得到了束流光学聚焦较好的束流引出系统设计。

关键词: ECR , 束流引出系统 , 电势等位线分布 , 球差

电子束辐照剂量对PAN/PEO交联度的影响

马艺准 , 张崇宏 , 张子民 , 肖荣庆 , 宋银 , 杨义涛 , 张丽卿 , 孟彦成 , 张恒庆 , 缑洁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1.01.086

对PAN/PEO凝胶(5% PAN,5% PEO)在1.0 MeV电子束下进行了不同剂量的辐照。红外光谱测量表明,PAN/PEO凝胶辐照后发生了化学交联。分析结果指出,PAN/PEO的凝胶分数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其凝胶分数增长率的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快速增加阶段(0~39 kGy)、下降阶段(39~130 kGy)和稳定阶段(>130 kGy)。拟合发现,引入材料刚性参数β的半经验修正方程与未考虑材料刚性的Charlesby-Pinner方程相比,更符合实际测量值(对于该配比PAN/PEO,β为0.166)。交联度-辐照剂量曲线显示,交联度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为设计新型能功能材料中所需的固定交联度的PAN/PEO凝胶提供了辐照剂量参考值。

关键词: 聚丙烯腈 , 聚氧化乙烯 , 电子束辐照 , 交联度

ECR离子源外电子注入技术研究

唐城 , 钱程 , 孙良亭 , 张雪珍 , 张子民 , 李中平 , 赵环昱 , 卢旺 , 赵红卫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4.02.164

使用电子枪对ECR(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等离子体注入外电子束是继铝衬弧腔、偏压盘之后,对等离子体电子的额外补充的又一种手段,通过向弧腔中注入一定能量与流强的电子束,以期提高引出束流的流强与电荷态.但由于该方法可控参数繁多,经验积累与报道资料都很少,且设计与操作远不如偏压盘等手段简便,故一直未能得到深入研究.通过以三维仿真软件CST粒子工作室对注入到弧腔电子束的运动轨迹的模拟结果为依据、以18 GHz ECR蒸发冷却源为平台,进行了ECR等离子体注入电子束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当注入电子束能量超过1800 eV时,会产生一种引出的离子束流的激增现象.在这个现象中,脉冲与直流的流强均比未注入电子时要高,束流电荷态向高价方向移动,且可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控制这种现象.最后对于这种电子并未通过共振面,却能起到提高电荷态与流强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认为该现象在改善直流束与脉冲束性能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ECR等离子体 , 电子枪 , 注入组件 , 磁约束 , 共振面

大功率电子加速器的辐射灭菌效果研究

武振华 , 张红 , 赵卫平 , 薛林贵 , 陈继栋 , 陆锡宏 , 张子民

原子核物理评论

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行研制的大功率电子加速器上,研究了不同辐照剂量的电子束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3种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同时检测了辐照后菌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辐照剂量达到2.0 kGy时,可完全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2.2 kGy时可完全杀灭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辐照对3种微生物的SOD活性有较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微生物 , 电子加速器 , 电离辐射灭菌 , 剂量

ILC正电子源靶接触热传导冷却技术的初步研究

张校铭 , 张子民 , 宗阳 , 曹树春 , 申晓康 , 李中平 , 刘铭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3.03.291

国际直线对撞机(ILC)正电子靶沉积的热功率将超过20 kW,传统的冷却方式已无法满足要求。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提出了摩擦接触热传导冷却的方法。根据Argonne实验室的研究方案,设计了一种旋转摩擦接触冷却的简化装置,根据热传导理论,结合ANSYS软件模拟了旋转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理论上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按照模拟的参数和结果,进行了摩擦接触热传导冷却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证实了,低温区(20℃~50℃)有良好的冷却效应,初步验证了摩擦接触热传导冷却方案的有效性。

关键词: ILC正电子源 , 热传导 , 旋转靶 , 摩擦冷却

高电荷态ECR离子源的金属离子产生

曹云 , 马雷 , 孙良亭 , 张子民 , 赵红卫 , 马保华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4.01.006

简单介绍了采用炉子加热、挥发性金属化合物和溅射产生ECR离子源的金属离子的3种方法和实验结果, 主要研究了铜、锌、镍和铁等多种电荷态离子的产生. 对3种方法分别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ECR离子源 , 加热炉 , 挥发性金属化合物法 , 高电荷态 , 溅射

低能宽幅电子束引出特性研究

柴万东 , 肖家浩 , 张子民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3.04.433

研究了能量在100到300 keV区间的低能宽幅电子束从真空引出到空气中的特性.利用EGS5程序模拟了电子束穿过不同厚度钛箔后,在空气中距离钛箔5~10 cm距离处的能量损失、束流损失和束流分布均匀性等.模拟结果显示,对于低能电子,钛箔厚度应该在10μm左右为宜,其透射率与能量直接相关,在距离钛箔5 cm的位置,电子束的分布不均匀度低于士2%,优于工业应用士10%的标准(特殊情况下要求为士5%),完全满足工业辐照要求.

关键词: EGS5 , 电子帘加速器 , 能散 , 透射率 , 均匀度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