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3)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聚苯胺/氧化锌复合膜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

刘洋 , 王立达 , 武婷婷 , 孙文 , 李雨 , 黄宗响 , 王华 , 刘贵昌

电镀与涂饰

将化学氧化法制备的聚苯胺(PANi)粉末溶于氮甲基吡咯烷酮溶剂后涂覆到制备有ZnO底层的碳钢基体上,获得了PANi/ZnO复合膜.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等测试手段分析了PANi/ZnO复合膜的形貌、成分、与基体的粘附力强度及在3.5% NaC1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碳钢基体上制备的PANi/ZnO复合膜中的ZnO呈纳米棒状,提高了复合膜的均匀性和表面平整性,增强了复合膜与金属基体的粘附力.与裸碳钢片相比,有复合膜层的试样的开路电位正向偏移180 mV左右,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PANi/ZnO复合膜有效提高了碳钢基体的防腐性能.

关键词: 碳钢 , 聚苯胺 , 氧化锌 , 复合膜 , 腐蚀防护 , 电化学

一种新型低噪声大动态范围小型前端电路的研制

孙文 , 千奕 , 苏弘 , 董成富 , 赵兴文 , 王晓辉 , 李小刚 , 马晓莉 , 杨海波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2.02.202

设计了一款小型化、低噪声、大动态范围的前端处理电路,包括电荷灵敏前放、成形放大电路、单道脉冲幅度分析电路。前放的等效输入噪声61.5 keV,动态范围可达0~±11 V,积分非线性60.11%。该电路为模块化电路,当前放与主放模块构成系统时,其分辨可以达到0.12%。当前放、主放模块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制作的离子注入型硅探测器构成系统时,采用239 Pu α源进行测试,测得在5.157 MeV时的能量分辨约为0.82%;当主放、单道脉冲幅度分析模块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制作的碘化铯晶体探测器构成系统时,采用60Co源进行测试,对于能量为1.332 MeV的γ射线,测得其能量分辨约为7.9%。该电路可用于半导体探测器、光电倍增管及电子倍增器等探测器信号的处理。目前,小型前端电路已经应用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行研制的便携式盐湖卤水铀、钍、钾快速测量仪的原型样机,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 低噪声 , 大动态范围 , 小型 , 前端电路

负载缓蚀剂的微米容器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

武婷婷 , 王立达 , 孙文 , 刘洋 , 刘贵昌

电镀与涂饰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氧化锌中空微米球(ZHM),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其进行形貌及晶体结构的表征,以浸渍法将苯并三氮唑负载到ZHM中,得到负载了苯并三氮唑的氧化锌中空微米球(ZHM-BTA),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将ZHM-BTA加入到环氧树脂中,在铜基体上制备了功能涂层,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考察了ZHM-BTA对涂层缺陷处金属腐蚀的作用.结果表明,向涂层中掺杂ZHM-BTA可以阻止涂层缺陷引起的腐蚀,ZHM-BTA对涂层缺陷具有一定的愈合作用.

关键词: 氧化锌 , 中空微米球 , 苯并三氮唑 , 缓蚀剂 , 环氧涂层 , , 防腐

铸造镍基高温合金中初生MC碳化物的退化过程和机理*

孙文 , 秦学智 , 郭建亭 , 楼琅洪 , 周兰章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5.00399

采用OM, SEM和TEM及其HAADF模式下的元素面扫描, 研究了一种铸造镍基高温合金长期时效期间初生MC碳化物的分解反应过程、形式及机理.结果表明, 在长期时效过程中, 初生MC分解反应分为3个阶段: MC+γM6C + γ′, MC+γM6C + M23C6+γ′MC+γM6C + M23C6+η.HAADF模式下对分解区域进行元素面扫描, 浓度梯度显示初生MC分解实际上是元素在初生MC和γ基体之间的互扩散交流过程, 分解产物中的C主要来源于初生MC, Ni, Al和Cr来源于γ基体, 而Ti, W和Mo不仅源于γ基体也源于初生MC. 合金具有较高的Ti+Nb+Ta+Hf原子分数和(Ti+Nb+Ta+Hf)/Al原子比是初生MC分解过程中析出η相的必要条件, 而其析出的数量与初生MC的分解程度有关, 分解程度越高, 析出数量越大.

关键词: 铸造镍基高温合金 , 长期时效 , 初生MC , 退化机制

Nb/Ti比对铸造镍基高温合金长期时效组织演化的影响

孙文 , 秦学智 , 郭永安 , 郭建亭 , 楼琅洪 , 周兰章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4.00040

采用OM,SEM和TEM等手段,分析了Nb/Ti比对铸造镍基高温合金长期时效微观组织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时效期间,Nb/Ti比对γ相形貌演化和粗化影响不大,但对y相体积分数有一定影响.初生MC中Nb/Ti比和(Nb+Ti)/(W+Mo)比与合金Nb/Ti比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随合金Nb/Ti比下降,2个比值线性下降,使MC分解程度提高,热稳定性降低;但是,2个比值的显著改变并不能导致MC分解程度的大幅变化,还存在其它因素对MC热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MC的分解程度可通过分解前后体积分数的变化来计算,而热稳定性强弱则可由分解程度来定量表达.Nb/Ti比降低,晶界粗化更加严重,晶界析出M23C6的倾向增大,析出M6C的倾向减小.但是,合金中μ相的析出演化行为并未受到Nb/Ti比的明显影响.

关键词: 铸造镍基高温合金 , Nb/Ti比 , 长期时效 , 组织演化

(W+Mo)/Cr比对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时效组织和持久性能的影响

孙文 , 秦学智 , 郭建亭 , 楼琅洪 , 周兰章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4.00281

利用真空冶炼制备了不同(W+Mo)/Cr比(质量比)的铸造镍基高温合金,采用OM,SEM和TEM观察了合金试样的微观组织,研究了(W+Mo)/Cr比对合金组织演化和持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Mo)/Cr比对热处理态组织无明显影响,主要组成相为γ基体、γ相、初生M和晶界二次碳化物.长期时效期间,合金试样的组织演化主要包括γ相粗化、拓扑密排相(TCP)相析出、MC分解和晶界粗化.随(W+Mo)/Cr比降低,MC的热稳定性明显降低,晶界粗化程度升高,晶界碳化物发生了M6C→ M6C +M23C6→M23C6的转变.同时,TCP相的析出量明显减少.当(W+Mo)/Cr比为0.22时,无TCP相析出.另外,(W+Mo)/Cr比由高于0.55降低至0.37时,TCP相的种类由μ相转变为了μ与σ相共存.γ'相和晶界粗化及TCP相的析出是引起合金持久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综合(W+Mo)/Cr比对合组织演化和持久性能的影响得出,(W+Mo)/Cr比约为0.37时,合金具有最佳的持久性能.

关键词: 镍基高温合金 , (W+Mo)/Cr比 , 长期时效 , 组织演化 , 力学性能

铸造镍基高温合金中初生MC碳化物的退化过程和机理

孙文 , 秦学智 , 郭建亭 , 楼琅洪 , 周兰章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5.00399

采用OM,SEM和TEM及其HAADF模式下的元素面扫描,研究了一种铸造镍基高温合金长期时效期间初生MC碳化物的分解反应过程、形式及机理.结果表明,在长期时效过程中,初生MC分解反应分为3个阶段:MC+γ→ M6C+γ,MC+γ→M6C+ M23C6+γ'和MC+γ→M6C+ M23C6+η.HAADF模式下对分解区域进行元素面扫描,浓度梯度显示初生MC分解实际上是元素在初生MC和y基体之间的互扩散交流过程,分解产物中的C主要来源于初生M,Ni,Al和Cr来源于y基体,而Ti,W和Mo不仅源于y基体也源于初生MC.合金具有较高的Ti+Nb+Ta+Hf原子分数和(Ti+Nb+Ta+Hf)/Al原子比是初生MC分解过程中析出η相的必要条件,而其析出的数量与初生MC的分解程度有关,分解程度越高,析出数量越大.

关键词: 铸造镍基高温合金 , 长期时效 , 初生MC , 退化机制

伊利石负载纳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王珊 , 王高锋 , 孙文 , 孙志明 , 郑水林

硅酸盐通报

以伊利石为载体、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伊利石负载纳米碳复合材料,并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复合材料对溶液中Cr(Ⅵ)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溶液pH值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2时伊利石负载纳米碳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伊利石负载纳米碳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其饱和吸附量达到129.63 mg/g.

关键词: 伊利石 , , 水热法 , 六价铬 , 吸附

伊利石酸浸除铁增白试验研究

王高锋 , 王珊 , 孙文 , 郑水林

硅酸盐通报

以承德某伊利石矿为原料,盐酸为浸取剂,进行酸浸除铁增白试验研究.考察了盐酸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除铁增白效果的影响,设计了废酸回用技术路线.采用扫描电镜(SEM)、元素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盐酸酸浸除铁增白效果明显,且酸浸过程伊利石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未发生变化.适宜的酸浸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20wt%、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75℃,此条件下酸浸样品的Fe2O3含量由1.14%降至0.64%,白度由79.3%升高至88.4%.

关键词: 伊利石 , 增白 , 酸浸

伊利石对四环素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

孙文 , 王珊 , 王高锋 , 郑水林

硅酸盐通报

对伊利石原矿和采用擦洗分散-离心分选方法选矿提纯后的精矿吸附溶液中四环素的饱和吸附量、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pH值对四环素在伊利石上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伊利石原矿与选矿提纯后的伊利石精矿在常温条件下(T=25℃)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8.11 mg/g与45.37 mg/g;pH值为4~6时伊利石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伊利石吸附四环素分子的过程描述更为准确;伊利石对四环素的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是一个不可逆的自发吸热过程,吸附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G0)<0,焓变(△H0)>0,熵变(△S0)>0.

关键词: 伊利石 , 四环素 , 吸附 , 动力学 , 热力学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