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
张鹏
,
程永奇
,
孙友松
玻璃钢/复合材料
为了提高金属/聚合物界面粘结强度,本文利用拉伸剪切实验研究了砂纸打磨、喷砂、酸洗、磷化、硅烷偶联剂处理六种金属表面预处理方法对聚合物粘结强度的影响,并依据表面粗糙度轮廓仪、超景深三维显微镜、SEM扫描电镜对金属表面形貌的研究,具体分析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界面粘结强度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处理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金属/聚合物界面的粘结强度.
关键词:
界面
,
聚合物
,
表面处理
,
粘结强度
程永奇
,
汪存龙
,
张鹏
,
孙友松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了探索提高HM1钢耐磨性能的制备新途径,采用往复式滑动干摩擦实验研究了精密喷射成形HM1钢摩擦磨损性能并对其磨损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还与铸态材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不同载荷下,喷射态和喷射回火态HM1钢摩擦系数均低于铸态;当载荷为100 N时,与铸态相比,喷射态磨损量比其低约34%,喷射回火态磨损量比其减少约48%。对磨痕形貌分析表明,当载荷为40 N时,铸态试样以粘着磨损为主,当载荷为100 N时,转换为粘着磨损与磨粒磨损共存,并伴随严重的氧化磨损;对于喷射态和喷射回火态试样,则以磨粒磨损为主,氧化磨损减轻。
关键词:
HM1钢
,
摩擦磨损
,
磨损机制
,
精密喷射成形
程永奇
,
张鹏
,
孙友松
,
李慧
,
郑润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为了探索提高衬层型重载摩擦副用碳纤织物增强聚合物自润滑复合材料使用性能的途径,采用微观分析与力学性能检测等手段,研究了碳纤织物不同表面处理方法(空气氧化、浓硝酸氧化、偶联剂涂覆、气液双效和液相双效处理)对碳纤及其复合材料界面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碳纤相比,表面处理后的碳纤比表面积增大/表面活性官能团升高,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得到显著提高;采用偶联剂涂覆处理具有较佳的综合效果,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达1088.9MPa,拉伸强度为538.1MPa,压缩强度为551.3MPa;冲击韧性为72.2 kJ/m2.断口形貌分析表明,碳纤表面处理后有利于胶体均匀分布包覆于碳纤周围,从而使材料性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
碳纤织物
,
复合材料
,
表面处理
,
界面
,
性能
,
环氧树脂
张乔胤
,
张鹏
,
程永奇
,
孙友松
,
董智贤
玻璃钢/复合材料
doi:10.3969/j.issn.1003-0999.2012.05.007
为了开发衬层结构重载摩擦副用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并对采用机械混合、模压成型制备的碳纤/玻纤织物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还利用扫描电镜对其断裂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体材料冲击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为20.46kJ·m-2和80.5MP,添加碳纤/玻纤织物强化后,其冲击强度最高可达45.30kJ·m-2,抗压强度最高可达417.8MP;当碳纤与玻纤比例由100∶0减少到60∶40时,冲击强度由45.30kJ· m-2减少到38.54kJ· m-2,抗压强度由417.8MP减少到320.6MP.
关键词:
环氧树脂
,
碳纤织物
,
玻纤织物
,
力学性能
肖阳
,
孙友松
,
陈光忠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7.02.039
目的 解决钛合金机械加工后表面质量差的难题.方法 采用磁力研磨工艺对TC11钛合金进行了表面光整加工.以表面粗糙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了磁力研磨工艺参数对钛合金表面质量的影响,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对钛合金进行了表面光整加工,研究了磁力研磨工艺对钛合金金相组织的影响.结果 当加工间隙为3 mm时,研磨压力适宜,加工后工件表面粗糙度值最小.采用粒径为100目的磨粒使工件表面研磨加工后纹理更细,表面粗糙度值最低.提高主轴转速,工件表面材料去除率增加,当主轴转速为1500 r/min时,加工后工件表面粗糙度值最小.对比工件加工前后的金相组织,加工后试样表面组织晶粒变细,晶界增多,工件表面应力状态由张应力转变为压应力.结论 实验确定了较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即:加工间隙为3 mm,磨粒粒径为100目,主轴转速为1500 r/min.采用永磁场磁力研磨工艺,能够大幅降低TC11钛合金表面粗糙度,并使钛合金表面组织得到改善.
关键词:
钛合金
,
磁力研磨
,
光整加工
,
工艺参数
,
表面粗糙度
,
金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