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Al-11.80Cu-24.22Mg三元包共晶合金的凝固机制

闫二虎 , 李新中 , 徐达鸣 , 赵光伟 , 周建新 , 郭景杰 , 傅恒志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1.00346

采用液淬方法对Al-11.80Cu-24.22Mg(质量分数,%)三元包共晶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淬火,而后,对其相组成和凝固组织进行了研究,对凝固组织的演化规律以及凝固机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合金凝固过程中确实发生了三元包共晶反应,初生相为S相(Al2CuMg),包共晶组织为α-Al相和T相(Al6CuMg4)组成,最终凝固组织由残余初生S相、包共晶组织(α-Al+T)、两相共晶(α-Al+T)及三相共晶(α-Al+T+β)组成;虽然包共晶组织中和两相共晶中含有相同的相,即α-(Al)相和T相,但二者的组织形态不同,包共晶组织呈“条带状”,而两相共晶呈规则的“蛛网状”和“球状”.此外,三元包共晶反应时,包共晶组织依附于初生S相的周围生长,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三元包共晶反应变慢甚至被抑制,致使初生S相剩余而滞留在基体中.

关键词: 三元包共晶 , 液淬 , 组织演化 , 凝固机制

球形蓝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周建新 , 李东红 , 沈湘黔 , 王舟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以硫酸铝铵、碳酸钠、硝酸镁、硝酸钡和硝酸铕为原料,采用控制反应沉淀法制备的前驱体在1300℃还原焙烧5 h,成功制得了纯相的球形Ba(1-x)EuxMgAl10O17(BAM,0.1≤x≤0.2)蓝色荧光粉.利用SEM,XRD等分析方法研究了BAM粉体样品的形貌、结构及其相成分;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粉相对亮度测量仪对这种球形BAM荧光粉的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BAM荧光粉颗粒宏观呈球形,无明显的烧结团聚现象.在254 nm紫外光激发下,球形BAM荧光粉发射光谱的最大峰值在450 nm附近.助熔剂的添加提高了荧光粉的发光性能,2%硼酸+25氟化铝的助熔剂组合效果最佳,球形BAM荧光粉发射强度比未加助熔剂的样品提高了约28%.相对于传统荧光粉,实验制各的球形BAM蓝粉有较好的抗热劣化性能.

关键词: 球形BAM荧光粉 , 控制反应沉淀-焙烧法 , 发光性能 , 助熔剂

预制体尺度对C/C复合材料CVI增密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

徐鹏 , 廖敦明 , 李晋 , 周建新 , 孙飞 , 董长春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3.21.005

对不同直径圆柱预制体的 CVI 增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预制体尺度对增密过程及密度分布的影响。针对高90mm,直径分别为60、120、180mm的预制体,分别模拟 CVI 过程中预制体的孔隙率、密度以及孔隙平均尺寸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小直径预制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后密度分布较为均匀,且平均密度值很高;预制体直径较大时,沉积易发生在表面区域,导致表面区域密度较高,中心区域密度值较低,影响进一步的增密过程。

关键词: 预制体尺度 , CVI , 模拟 , 周期 , 密度梯度

有机凝胶法制备微细纤维的研究

沈湘黔 , 景茂祥 , 王涛平 , 周建新

无机材料学报

以柠檬酸、乳酸及金属盐为原料,采用有机凝胶法制备了微细金属镍纤维、氧化铝纤维和氧化镁纤维.纤维的直径可以<1μm,组成纤维的晶粒在100nm以下.通过FTIR、XRD、DSC和SEM对纤维前驱体凝胶的结构、热分解过程及热处理产物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形貌的可控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有机凝胶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微细纳米结构纤维制备方法.

关键词: 有机凝胶法 , nickel , alumina , magnesia

有机凝胶-热分解法制备尖晶石型CoFe2O4纤维

张春野 , 沈湘黔 , 周建新 , 沈绛英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以金属钴盐、铁盐及柠檬酸为原料,采用有机凝胶-热分解法成功制备了尖晶石型的CoFe2O4纤维.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差热分析(TG-DSC)以及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对凝胶的结构、组成、热分解过程以及热处理产物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影响凝胶可纺性以及纤维产生缺陷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pH值为5.5左右的溶液中金属离子与柠檬酸反应形成具有线性分子结构的[(C6H6O7)4CoFe2]n,由这些线性分子所组成的凝胶显示出良好的可纺性.所制备的尖晶石型CoFe2O4纤维由40~50 nm大小的晶粒组成,纤维直径可小于1 μm,长径比达1×106.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得这种尖晶石型CoFe2O4纤维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分别为81.97 A·m2/kg和1041.47×79.6 A/m.

关键词: 有机凝胶-热分解法 , 尖晶石型铁氧体纤维 , 铁酸钴 , 可纺性

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iO2/S复合涂层的研究

周建新 , 徐宏 , 刘京雷 , 戚学贵

材料保护 doi:10.3969/j.issn.1001-1560.2007.02.004

以二甲基二硫(DMDS)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反应物,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在HP40合金基体上成功制备了SiO2/S复合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附带能谱仪(EDAX)、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Raman光谱等技术对涂层的形貌、元素成分、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反应机理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SiO2/S复合涂层为无定形结构,主要由Si-O四面体的变形结构组成,S以S4及+4价状态与Si-O四面体的变形结构结合,涂层完整、致密.

关键词: 常压化学气相沉积(APCVD) , SiO2/S复合涂层 , HP40合金

有机凝胶-热还原法制备FeNiCu三元合金微细纤维

曹凯 , 沈湘黔 , 景茂祥 , 周建新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以柠檬酸和金属盐为原料,采用有机凝胶一热还原法制备了FeNiCu合金微细纤维.通过FTIR,XRD,TG/DSC,SEM和VSM对纤维先躯体凝胶的结构、物相组成、热分解过程、热处理后产物的形貌及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凝胶形成过程中,金属离子可单齿配位于柠檬酸根阴离子,并形成线性分子结构,使凝胶有较好的可纺性;先驱体纤维经氢气和氮气气氛下800℃还原1 h后形成了晶粒细小、直径可以小于1μm、长度可达0.5 m的均匀Fe0.33Ni0.33Cu0.33 合金微细纤维,其饱和磁化强度为82.17 A·m2/kg,矫顽力为6.67 kA/m.

关键词: FeNiCu合金纤维 , 有机凝胶.热还原法 , 热还原 , 磁性能

基于有限差分方法的C/C复合材料CVI过程的数值模拟

郭春付 , 廖敦明 , 徐鹏 , 周建新 , 陈钊

材料导报

碳/碳(C/C)复合材料CVI过程数值模拟采用简化的多步模型(Reduced multi-step),将气体流动和扩散、气相反应、表面反应等相结合,使用有限差分方法进行模拟.由于氢气对CVI过程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研究了甲烷加入氢气后作为前驱气体模拟的情况.在固定甲烷分压为20kPa的条件下,通过对氢气的分压(0kPa、0.4kPa、4kPa)的控制,计算得到沉积结束时预制体内部的密度分布,通过结果的对比验证有限差分方法在此过程中的有效性以及氢气对CVI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 CVI , 有限差分方法

基底表面预氧化对SiO2/S复合涂层的影响

周建新 , 徐宏 , 张莉 , 刘京雷 , 戚学贵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7.05.033

为了减缓乙烯裂解炉管内表面的结焦,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以二甲基二硫(DMDS)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先驱体,在预氧化的HP40合金试样上制备了SiO2/S复合涂层.分析了沉积温度、气体流速和沉积时间对涂层沉积速率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XPS和Raman光谱分别对涂层的形貌、成分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预氧化试样与涂层的结合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涂层主要由三节环Si-O-Si结构和Si-O-S结构组成,预氧化的试样涂层沉积速率是未氧化试样的2~3倍,试样氧化后涂层的抗热冲击性能和结合强度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常压化学气相沉积 , SiO2/S复合涂层 , HP40合金 , 预氧化

辅助气体CH4和Ar对IBED制备碳膜性能的影响

李璞 , 关凯书 , 朱晓东 , 周建新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06.04.008

采用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IBED)制备了一系列碳膜,重点分析辅助气体CH4、Ar对碳膜组成相、电阻率、厚度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CH4辅助轰击制得的薄膜厚度高于采用Ar辅助轰击的薄膜厚度;采用Ar辅助轰击的薄膜在硬度、结合强度方面要优于CH4辅助轰击的薄膜;相对于类金钢石薄膜,所制备的碳膜更接近于类石墨膜.

关键词: 离子束辅助 , 增强沉积 , 碳膜 , 类石墨膜 , 结合强度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