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新
,
刘锦燕
,
王春梅
,
张达富
钢铁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5.04.002
对四种不同焙烧时间下的焙烧渣和酸浸后的残渣进行浸出前后EDS形貌分析、MLA物相含量分布、Ⅴ元素赋存形式和走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钒渣焙烧前后钒尖晶石由致密光滑的表面变成表面凹凸不平且形成多孔的结构;MLA物相分析数据显示,焙烧渣和残渣中物相的种类变化不大,但是由于钒酸钙的大量减少导致每种物相含量在浸出前后相差很大;Ⅴ元素分布测试结果表明:首先氧化铁固溶体相因固溶大量的Ⅴ和其他杂质元素难以被酸浸出;当焙烧时间达到360 min后形成的辉石-硅酸钙过渡相阻碍了氧的扩散导致部分Ⅴ元素包裹其中而难以被酸浸出.
关键词:
钒渣
,
残渣
,
转浸率
,
焙烧温度
,
MLA分析
史志新
,
刘锦燕
冶金分析
doi:10.13228/j.issn.1000-7571.2014.07.003
为了探讨钒渣焙烧过程中物相的矿物学特征,试验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不同温度下钒渣钙化焙烧过程中产生的6组钙盐进行分析.偏光显微镜下初步鉴定结果表明,焙烧过的6组钒渣中主要含有钒尖晶石、氧化铁、钒酸钙、铁板钛矿等主要物相;扫描电镜图像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主要含钒物相钒尖晶石逐渐分解为氧化铁、铁板钛矿和钒酸钙;而通过能谱的成分分析表明:低价钒和铁的含量在减少,而高价钒和铁的含量在增加.因此通过考察钒渣焙烧过程中形貌和晶型的变化规律,可得出钒酸钙含量最高的焙烧温度,这可以作为浸出钒酸钙工艺中钒转浸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其工艺流程参数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钒渣
,
焙烧温度
,
钒酸钙
,
形貌
,
物相
,
矿物学特征
权浩
,
邱克辉
,
黄德明
,
刘锦燕
,
陈蓉
材料热处理学报
研究了TC18钛合金经锻轧后棒材的近β热处理和双重退火热处理对合金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近p热处理的试样组织为三态组织或者网篮组织,双重退火试样的组织多为等轴组织;高温退火温度不仅控制α相的颗粒大小,也控制α相的形态.随着中低退火温度的提高,初生αp相含量变化不明显或略有减少,从基体上析出的次生αs相弥散度提高,且有合并长大的趋势;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α相快速长大.
关键词:
TC18钛合金
,
近β热处理
,
双重退火
,
显微组织
史志新
,
刘锦燕
冶金分析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0-7571.009888
还原气氛下高炉渣中含钛物相的变化规律是高炉渣高温碳化的关键.实验综合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矿物自动解理系统(MLA)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比还原前后高炉渣物相形貌变化,微区成分变化及物相组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还原前后高炉渣中串珠状的钙钛矿转变为弥散状的碳化钛,深绿色板状的富钛透辉石消失不见;微区成分变化显著的是钛元素也从还原前高炉渣中的钙钛矿、攀钛透辉石和富钛透辉石中逐渐转移到碳化钛相和残留的含钛透辉石相中,其含量占还原后全钛的73.69%以上;还原后物相组成明显的变化是钙钛矿和富钛深绿透辉石的减少,碳化钛含量明显增多.
关键词:
高钛型高炉渣
,
选择性还原
,
形貌
,
物相演变
李大东
,
刘锦燕
,
陈文龙
钢铁钒钛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电镜研究了铝锌合金镀层钢板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使用的镀层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300~450℃的温度范围内长时间使用,镀层表面颜色虽没有变化,但随温度的提高枝晶裂纹逐渐扩展,扩散生成的Al-Si-Fe合金层逐渐由断续分布到连续分布,厚度增加,以致镀层与钢板基体开裂、剥落,耐蚀性能降低.500℃时,镀层很快全部合金化和氧化变色,镀层鼓泡,完全丧失耐蚀性能.
关键词:
铝锌合金镀层板
,
温度
,
微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