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会玲
,
熊晓梅
,
于泽铭
,
李成山
,
张平祥
,
冯勇
,
纪平
,
王庆阳
,
吴怡芳
,
刘奉生
,
姜冰
,
刘育松
,
梁明
,
徐晓燕
低温物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0-3258.2003.z2.024
本文通过控制粉末的烧结温度,得到三种由不同相含量组成的前驱粉末,并采用这些前驱粉末制备出超导带材.通过对带材的显微结构的观察和临界电流密度的测量表明,前驱粉末的相组成对(Bi,Pb)-2223/银超导带材的显微结构和临界电流密度有很大影响.采用不同的前驱粉末所制备的带材具有不同的临界电流密度,带材的临界电流密度取决于所形成的微观组织.通过SEM观察三种带材的微观组织发现,样品中的杂相(第二相)主要是残留的2212相,(Sr,Ca)2CuO3相和CuO相,这些残留相的生成与前驱粉末中各相比例的失衡有关.杂相的尺寸,含量及其形状是影响带材临界电流密度的主要因素.因此,获得合理的前驱粉末相组成是改善带材超导性能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
前驱粉末,微结构,临界点流密度,(Bi,Pb)-2223/银超导带材
刘育松
,
张平祥
,
李成山
,
于泽铭
,
郑会玲
,
熊晓梅
,
刘奉生
,
王庆阳
,
姜冰
,
冯勇
,
周廉
,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为了提高Bi-2212/Ag带的性能(主要指临界电流密度Jc),进行了部分熔化热处理工艺对带材Jc的实验.采用标准的4点法测量Jc,使用PW1700 XRD、SL20 SEM和EDX检验和研究带材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实验表明:在流氧气氛下,烧结温度为860℃~880℃时,前驱粉末以Bi-2212为主相,同时含有少量的Bi-2201相、(Sr,Ca)Cu2O3相和富(Bi,Sr)相.在流氧气氛下,带材Jc性能对热处理工艺参数非常敏感.在实验条件范围内,优化后的热处理工艺参数为:熔化温度Tmax=890℃,熔化时间tmax=10 min,冷却速率Rc=2℃h-1;在保温温度为835℃时,保温时间ta=20 h,通过优化的部分熔化热处理工艺,在77 K、0 T下最后所制得带材的最大Ic=6 A,Jc=890 Acm-2.
关键词:
前驱粉末
,
Bi-2212/Ag带材
,
部分熔化
刘育松
,
张平祥
,
李成山
,
于泽铭
,
郑会玲
,
熊晓梅
,
刘奉生
,
姜冰
,
梁明
,
冯勇
,
周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通过部分熔化处理工艺和普通两段热处理工艺的对比研究,分析了部分熔化处理工艺在不同热处理阶段对(Bi,Pb)-2223/Ag带材相组成和微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熔化温度下,部分(Bi,Pb)-2212相发生分解,分解为(Sr,Ca)2CuO3相、(Sr,Ca)Cu2O3相和富(Bi,Pb)液相,与此同时(Sr,Ca)2CuO3相和(Sr,Ca)Cu2O3相快速长大.随着冷却和成相处理,(Sr,Ca)2CuO3相和(Sr,Ca)Cu2O3相长大到一定尺寸,各相系统达到平衡后,就不再长大,并和部分液相反应,重新生成具有良好取向的(Bi,Pb)-2212相.在成相处理阶段,(Bi,Pb)-2212相转化为(Bi,Pb)-2223相,同时生成的(Bi,Pb)-2223相继承了(Bi,Pb)-2212相的良好取向,使(Bi,Pb)-2223相织构得以改善,致密度得到提高,结果最终带材的性能得到提高.通过部分熔化处理工艺处理的带材Ic达到51 A,而普通两段热处理工艺处理的带材Ic为36 A,Ic提高了约40%.
关键词:
部分熔化
,
相组成
,
(Bi,Pb)-2223/Ag
魏高升
,
刘育松
,
张欣欣
,
刘登瀛
工程热物理学报
采用瞬态热带法在不同压力和不同温度下对气凝胶、硬硅钙石-气凝胶及陶瓷纤维-气凝胶复合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随着测试压力的降低,三种材料的导热系数都显著降低,在大约104 Pa时基本趋于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三种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几乎与温度的立方成正比;当气凝胶的密度为145 kg/m3时,其导热系数具有最小值,而气凝胶密度对复合型绝热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不大.误差分析表明室温环境下的测量误差在3%以内.
关键词:
热物性
,
导热系数
,
瞬态热带法
,
气凝胶
,
纳米孔绝热材料
魏高升
,
刘海东
,
刘育松
,
杜小泽
,
张欣欣
,
刘登瀛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确定气凝胶及其复合绝热材料的热辐射物性参数。采用FTIR测量了绝热材料在2.5—25μm光谱范围内的光谱穿透率,进而计算得到质量光谱衰减系数和Rossland平均质量衰减系数。结果表明,绝热材料的光谱衰减系数具有很强的光谱依赖性,被测材料的Rossland平均衰减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被测材料的辐射导热系数几乎与温度的立方呈正比,并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关键词:
热物性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光谱衰减系数
,
气凝胶
张欣欣
,
乐恺
,
刘育松
,
王戈
,
倪文
宇航材料工艺
doi:10.3969/j.issn.1007-2330.2010.02.005
应用分子运动论对二氧化硅气凝胶的传热机理进行了研究.根据其微观结构特点,建立了纳米孔隙模型.考虑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推导了纳米孔隙内气体的热导率,得到了二氧化硅气凝胶内气体热导率的表达式.建立了二氧化硅气凝胶固相结构单元导热模型,运用分子运动论推导了固相结构的热导率,获得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总体等效热导率.结果表明,影响二氧化硅气凝胶内气体热导率的主要因素是气体的平均分子自由程与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固相结构单元的直径和接触界面的直径是影响固相结构单元热导率的主要因素,而二氧化硅气凝胶孔隙尺寸的分布严重影响其等效热导率.
关键词:
绝热材料
,
二氧化硅气凝胶
,
分子运动论
,
热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