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得洋
,
陈熙萌
,
杨治虎
,
吴翠娥
,
刘惠萍
,
祁中
,
卢荣春
,
王强
,
马新文
,
蔡晓红
,
刘兆远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2.01.013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和散射离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测量技术, 测量了强相互作用区氟离子与氦原子碰撞中的转移电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之比. 实验发现, 该比值随作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本工作能区, 转移电离现象可视作一个电子被俘获、另一个电子被电离的两步过程; He原子二重电离的主要机制为两步机制.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
转移电离
,
电子俘获
于得洋
,
陈熙萌
,
杨治虎
,
王强
,
卢荣春
,
刘惠萍
,
祁中
,
吴翠娥
,
蔡晓红
,
马新文
,
刘兆远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2.02.025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和散射离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技术测量了强相互作用区F2+ 和F3+离子与Ne原子碰撞中的转移电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之比. 与Fq+-He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并进行了定性讨论.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
转移电离
,
电子俘获
蔡晓红
,
马新文
,
刘惠萍
,
杨治虎
,
于得洋
,
陈熙萌
,
刘兆远
,
申自勇
,
吕魁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0.03.011
利用加速器提供的非全裸重离子束 (q=1-4) 轰击氦、氖和氩原子,研究了由非全裸离子引起原子多重电离的有效电荷效应和电荷交换效应. 提出用一个有效电荷来等价描述非全裸入射离子对靶原子的作用,将描述全裸离子-原子碰撞过程的物理模型推广到处理非全裸离子-原子碰撞过程,采用轨道贯穿模型对有效电荷的内在物理机制进行了解释,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将多重电离中俄歇过程的贡献予以扣除. 通过研究发现,扣除俄歇过程贡献后,多重电离截面随入射离子q/v的变化与多步过程的预言相符.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
多重电离
,
截面
陈熙萌
,
吴翠娥
,
刘兆远
,
于得洋
,
祁中
,
王强
,
杨治虎
,
刘惠萍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2.02.024
采用交叉束方法, 利用负离子源产生的3-19 keV的Li-和Na-轰击惰性气体靶He, Ne和Ar, 通过静电偏转和位置灵敏探测器区分碰撞后中性粒子束和负离子束, 测量了不同碰撞系统的中性粒子计数与相应入射负离子计数的比值R(E), 并得到R(E)与入射负离子能量、负离子种类和靶原子种类的关系.
关键词:
交叉束
,
负离子解离
,
负离子-原子碰撞
杜树斌
,
江历阳
,
李景文
,
陈华中
,
曾宪堂
,
刘惠萍
,
马新文
,
王友德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2.02.010
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的90和130 MeV的Br离子和束箔技术, 研究了波长在13-29 nm范围内Br的类Mg离子的光谱. 识别出24条属于Br XXIV的"3, 3"跃迁, 即3s2, 3s3p, 3p2, 3s3d和3p3d组态之间的跃迁谱线, 其中19条以前未见报道. 基于实验跃迁谱线, 19个观测能级得以确立, 其中有14个能级此前未见报道. 相对论Hartree-Fock(HFR)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所观测的能级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高离化原子
,
束箔技术
,
跃迁谱线
,
能级
冯文天
,
马新文
,
朱小龙
,
张少峰
,
刘惠萍
,
李斌
,
闫顺成
原子核物理评论
利用反应显微成像谱仪对70和100 keV He2+与He原子碰撞转移电离(TI)过程中不同出射角度的电子能谱进行了测量,观测到出射电子能谱具有如下分布特征:出射电子速度分布介于0和入射离子速度νp之间;在不同出射角度电子能谱分布均有一极大值存在,随着出射角度的增大,能谱分布极大值逐渐减小; 当电子出射角度等于45°时,多数电子集中在0 eV附近.上述特征可由低能离子-原子碰撞"准分子"模型进行定性解释.在100 keV He2+-He转移电离出射电子能谱中有靶电子被俘获至散射离子连续态(electron capture to continuum,简称ECC)电子的贡献,这可看做是动力学两步过程的作用.
关键词:
反应显微谱仪
,
转移电离
,
ECC电子
,
"准分子"模型
张鹏举
,
马新文
,
闫顺成
,
许慎跃
,
张少峰
,
朱小龙
,
刘惠萍
原子核物理评论
利用冷靶反冲离子动量谱仪,对电子轰击Ne原子的单电离反应(e,2e)进行了研究,实验测量了70-3300 eV入射能量情况下,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价反冲离子的动量分布,并对反冲离子的总动量进行了还原.介绍了一个简单的碰撞机制,据此着重分析了反冲离子纵向动量和横向动量二维谱形成的原因,该碰撞机制能够较好地解释较高能量入射时的实验结果.最后根据反冲离子的动量,估算了出射电子的能量范围,为下一步进行电子、离子的符合测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反冲离子
,
单电离反应
,
冷靶反冲离子动量谱仪
,
动量分布
孟令杰
,
马新文
,
刘惠萍
,
岳珂
,
张鹏举
原子核物理评论
为了在CSRm的电子冷却器上进行辐射复合以及双电子复合实验,需要探测能量小于4MeV/u的离子,因此设计了新的置于超高真空环境的CsI(T1)闪烁探测器,探测器采用的光电倍增管为R7525(Hamamatsu).介绍了新闪烁探测器的结构,并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探测器对高、低能离子均有良好的响应,探测器的信号十分明显.探测器的最高计数率可以达到106 ions/s,并且探测器附近的真空度可达10-10 Pa量级,能够满足辐射复合与双电子复合实验以及储存环对真空的要求,为今后在CSRm上进行复合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辐射复合
,
双电子复合
,
CsI(T1)闪烁探测器
,
低能离子
,
CS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