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素薇
,
余碧涛
,
刘恒权
,
张卫国
材料研究学报
以在气/液界面和气/固界面上形成的硬脂酸单分子膜为基底电沉积金属银薄膜。改变电沉积条件,得到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光亮、细致的纳米金属银薄膜。当底相硝酸银溶液的pH数值低于7时,在气/液界面没有银膜形成,只在银丝的尖端生成棕黑色的粉末;提高镀液的pH值有利于银的沉积,且硬脂酸分子排列得越紧密,成膜性越好。随着槽电压的升高,银膜的沉积速度逐渐增大,其微观结构从树叶状逐渐向鹿角状变化。根据电沉积银薄膜的规律,分析了在单分子膜上电沉积银的生长机制,认为单分子膜及其界面的双电层结构是沉积银膜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单分子膜
,
null
,
null
张卫国
,
刘恒权
,
班春梅
,
余碧涛
,
姚素薇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03.06.013
介绍了以单分子膜为基底,化学/电化学沉积纳米复合薄膜的发展现状,并对该方法的制备原理、工艺条件、膜结构、及其表征方法进行了阐述,还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单分子膜
,
纳米复合薄膜
,
化学沉积
,
电沉积
张维丽
,
刘恒权
,
王臻
,
李荣先
材料保护
doi:10.3969/j.issn.1001-1560.2005.08.006
银可用作金属表面抗菌功能层的有效成分,从而拓宽金属材料在日用家电产品中的使用范围.为此,通过液相沉积的方法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出金属银的颗粒膜层,对沉积工艺、沉积膜层抗菌性能以及沉积层与基体结合力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液相沉积法在含1.0×10-3 mol/L硝酸银、1.0 mol/L己二胺配位剂、1.5×10-3 mol/L硼氢化钾、pH值为13的溶液中,在300 r/min搅拌下沉积1 min,可在铝合金表面沉积出粒度为1 μm以下的银颗粒,沉积层与铝合金基体有良好的结合力,蒸煮试验表明抗菌层无鼓泡、无脱落现象发生;铝合金抗菌层的表面抗菌测试结果表明,抗菌沉积层对大肠杆菌的杀菌率可达到96%以上.
关键词:
抗菌层
,
银颗粒
,
液相沉积
,
铝合金
刘恒权
,
姚素薇
,
班春梅
,
张卫国
材料研究学报
在气/液界面上形成硬脂酸单分子膜及硬脂酸/十八醇混合单分子膜。利用硬脂酸单分子膜的诱导作用,在硬脂酸单分子膜上化学沉积了金属银纳米膜;在硬脂酸/十八醇混合单分子膜上沉积了微观结构为网状的银膜。采用SEM和TEM测试银膜的微观物理结构,并对膜的外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溶剂、不同亲水端基及沉积时间对银膜生长的影响。沉积时间控制在3小时之内,可得到100nm以下厚度的银膜。采用界面双电层理论初步探讨了单分子膜上化学沉积银的生长机制,分析了多孔网状银膜的成因,认为界面双电层是银膜沉积的必要条件。提出了一种制备银膜的新方法,此法的优点在于能主动控制银膜表面微观结构。
关键词:
单分子膜
,
null
,
null
姚素薇
,
余碧涛
,
刘恒权
,
张卫国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2.06.005
以在气/液界面和气/固界面上形成的硬脂酸单分子膜为基底电沉积金属银薄膜.改变电沉积条件,得到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光亮、细致的纳米金属银薄膜.当底相硝酸银溶液的pH值低于7时,在气/液界面没有银膜形成,只在银丝的尖端生成棕黑色的粉末;提高镀液的pH值有利于银的沉积,且硬脂酸分子排列得越紧密,成膜性越好.随着槽电压的升高,银膜的沉积速度逐渐增大,其微观结构从树叶状逐渐向鹿角状变化.根据电沉积银薄膜的规律,分析了在单分子膜上电沉积银的生长机制,认为单分子膜及其界面的双电层结构是沉积银膜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单分子膜
,
电沉积
,
银
刘恒权
,
姚素薇
,
班春梅
,
张卫国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2.06.021
在气/液界面上形成硬脂酸单分子膜及硬脂酸/十八醇混合单分子膜利用硬脂酸单分子膜的诱导作用,在硬脂酸单分子膜上化学沉积了金属银纳米膜;在硬脂酸/十八醇混合单分子膜上沉积了微观结构为网状的银膜.采用SEM和TEM测试银膜的微观物理结构,并对膜的外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亲水端基和沉积时间对银膜生长的影响.沉积时间控制在3 h之内,可得到100 nm以下厚度的银膜.采用界面双电层理论初步探讨了单分子膜上化学沉积银的生长机制,分析了多孔网状银膜的成因,认为界面双电层是银膜沉积的必要条件.提出了一种制备银膜的新方法,此法的优点在于能主动控制银膜表面微观结构.
关键词:
单分子膜
,
化学沉积
,
银纳米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