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得洋
,
陈熙萌
,
杨治虎
,
吴翠娥
,
刘惠萍
,
祁中
,
卢荣春
,
王强
,
马新文
,
蔡晓红
,
刘兆远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2.01.013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和散射离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测量技术, 测量了强相互作用区氟离子与氦原子碰撞中的转移电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之比. 实验发现, 该比值随作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本工作能区, 转移电离现象可视作一个电子被俘获、另一个电子被电离的两步过程; He原子二重电离的主要机制为两步机制.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
转移电离
,
电子俘获
于得洋
,
陈熙萌
,
杨治虎
,
王强
,
卢荣春
,
刘惠萍
,
祁中
,
吴翠娥
,
蔡晓红
,
马新文
,
刘兆远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2.02.025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和散射离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技术测量了强相互作用区F2+ 和F3+离子与Ne原子碰撞中的转移电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之比. 与Fq+-He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并进行了定性讨论.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
转移电离
,
电子俘获
蔡晓红
,
马新文
,
刘惠萍
,
杨治虎
,
于得洋
,
陈熙萌
,
刘兆远
,
申自勇
,
吕魁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0.03.011
利用加速器提供的非全裸重离子束 (q=1-4) 轰击氦、氖和氩原子,研究了由非全裸离子引起原子多重电离的有效电荷效应和电荷交换效应. 提出用一个有效电荷来等价描述非全裸入射离子对靶原子的作用,将描述全裸离子-原子碰撞过程的物理模型推广到处理非全裸离子-原子碰撞过程,采用轨道贯穿模型对有效电荷的内在物理机制进行了解释,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将多重电离中俄歇过程的贡献予以扣除. 通过研究发现,扣除俄歇过程贡献后,多重电离截面随入射离子q/v的变化与多步过程的预言相符.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
多重电离
,
截面
陈熙萌
,
吴翠娥
,
刘兆远
,
于得洋
,
祁中
,
王强
,
杨治虎
,
刘惠萍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2.02.024
采用交叉束方法, 利用负离子源产生的3-19 keV的Li-和Na-轰击惰性气体靶He, Ne和Ar, 通过静电偏转和位置灵敏探测器区分碰撞后中性粒子束和负离子束, 测量了不同碰撞系统的中性粒子计数与相应入射负离子计数的比值R(E), 并得到R(E)与入射负离子能量、负离子种类和靶原子种类的关系.
关键词:
交叉束
,
负离子解离
,
负离子-原子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