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显扬
,
何晓娟
,
饶金山
,
汤玉和
,
罗传胜
,
张军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3.015
通过纯矿物试验,研究了氟碳铈矿在油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下的浮选行为,当油酸钠用量5 ×10-5 mol·L-1时,pH =6.5~11范围内,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均在91%以上,在pH=8.5,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最高,为99.77%.红外光谱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油酸钠作用,氟碳铈矿表面出现了油酸钠中-CH3和-CH2-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且氟碳铈矿的CO32-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偏移了28.93 cm-1,因此油酸钠在氟碳铈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根据油酸钠溶液化学计算,在pH =8.5时,油酸钠溶液的优势组分为C17H33 COO-和(C17H33COO)2/3;结合氟碳铈矿在油酸钠捕收剂下的浮选行为,随着pH在2.00 ~8.04范围内上升,油酸钠溶液中C17 H33COO-,(C17 H33 COO)2-含量上升,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也上升;而当pH <5时,油酸钠的优势组分为C17 H33 COOH (aq),但回收率<40%,因此推测是C17 H33 COO-和(C17H33COO)2/3在矿物表面发生化学吸附,从而决定氟碳铈矿的浮选,此外可能存在C17H33 COOH(aq)和C17H33COOH (C17H33COO)-的物理吸附.根据氟碳铈矿晶体化学,由于氟碳铈矿解理0001发育,而在矿物表面容易暴露Ce3+,Ce3+在矿浆水溶液中溶解和水解而生成铈羟基络合物,铈羟基络合物吸附在矿物表面而成为浮选的活性点,Ce羟基络合物再与C17 H33 C0O-和(C17H33COO)2/3反应生成了Ce(C17H33COO)3.
关键词:
稀土矿
,
氟碳铈矿
,
油酸钠
,
傅里叶红外光谱
,
浮选溶液化学
饶金山
,
何晓娟
,
罗传胜
,
陈志强
中国稀土学报
doi:10.11785/S1000-4343.20150316
采用纯矿物浮选的方法,以松醇油为起泡剂,研究了氟碳铈矿在辛基羟肟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下的浮选行为,在pH=7~11范围内,氟碳铈矿回收率大于96%,尤其在pH =9附近,氟碳铈矿的可浮性最好,回收率接近100%;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手段进行作用机制研究,红外光谱表明,辛基羟肟酸钠在氟碳铈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XPS结果表明,氟碳铈矿表面可能只存在-C=O-RE-O-N-一种五元环螯合物;结合La3+和Ce3+离子溶液化学和氟碳铈矿浮选行为,推测La(OH)2+,La(OH)2+,Ce(OH)2+和Ce(OH)2+是存在于氟碳铈矿表面的浮选活性点,并推测了辛基羟肟酸在氟碳铈矿表面作用的模型.
关键词:
稀土矿
,
氟碳铈矿
,
辛基羟肟酸
,
XPS
,
机制研究
何晓娟
,
饶金山
,
罗传胜
,
陈志强
,
刘超
,
张军
中国稀土学报
doi:10.11785/S1000-4343.20160216
对比了C7~9羟肟酸、H205、L102和改性烷基羟肟酸对高泥铁复杂稀土的分选效果,其中改性烷基羟肟酸分选效果最好,稀土精矿品位与使用常规羟肟酸相近,回收率最高;以改性烷基羟肟酸为捕收剂,研究纯矿物氟碳铈矿在不同矿浆pH值下的浮选行为,在较宽的矿浆pH区间4~12内,可浮性较好,尤其pH =10,可浮性最好,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为92.50%;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手段,研究了改性烷基羟肟酸对氟碳铈矿浮选的作用机制,矿物表面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存在稀土脂肪酸盐和-C=O-RE-O-N五元环螯合物,而且存在大量疏水性C-C/C-H的吸附.
关键词:
稀土矿
,
氟碳铈矿
,
改性烷基羟肟酸
,
XPS
,
浮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