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
,
赵爱民
,
丁然
,
何建国
,
李振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不同的退火工艺得到了多边形铁素体基TRIP钢(TPF)、贝氏体铁素体基TRIP钢(TBF)和回火马氏体基TRIP钢(TAM)3种不同基体结构的TRIP钢,并对它们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退火工艺的不同导致实验钢的微观组织完全不同,力学性能也存在显著差异.TPF钢的基体结构为尺寸较大的多边形铁素体,其上分布着贝氏体、马氏体及少部分残留奥氏体,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低于TBF钢与TAM钢.TBF钢的基体结构为贝氏体铁素体,残留奥氏体呈长条状或块状分布于贝氏体板条间,表现出高强度但伸长率不佳.TAM钢组织由退火马氏体基体、残留奥氏体及新生马氏体组成,残留奥氏体以稳定的长条状或薄膜状分布在退火马氏体晶界处或板条间,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
关键词:
TRIP钢
,
基体结构
,
残留奥氏体
,
显微组织
,
力学性能
赵征志
,
尹鸿祥
,
赵爱民
,
何建国
,
丁然
,
郑红红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开发强度和塑性良好配合的第三代汽车钢,采用CCT-AY-Ⅱ型钢板连续退火机模拟分析了不同退火温度和时间对0.1C-5Mn中锰TRI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SEM和EBSD等微观分析方法观察不同工艺下制备的中锰TRIP的微观组织,利用XRD方法测量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通过实验测量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实验的中锰TRIP钢在650℃保温3 min退火后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为1022 MPa,总延伸率为19.3%,强塑积为20 GPa·%;应变前期试验钢中大量残余奥氏体发生转变,超细晶间的协调机制对试验钢的塑性起主导作用.
关键词:
中锰钢
,
亚稳奥氏体
,
超细晶
,
两相区退火
,
孪晶
,
连续退火
魏齐龙
,
孟玉堂
,
汤光平
,
何建国
稀土
采用新的动态光散射及激光衍射等技术对较高浓度悬浮液中亚微米氧化铈颗粒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分析了分散前处理对动态光散射测量结果的影响,计算了动态光散射测量时不同分布基础的粒度分布结果,并以透射电镜观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激光衍射测得的粒度分布结果数值较大,其基于体积分布的粒度中位值约为2 μm;动态光散射测量的粒度分布数值较小,基于体积、数量分布的粒度中位值分别为257.0 nm和157.1nm,分散前处理对粒度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动态光散射测量的基于数量分布的氧化铈颗粒的粒度分布结果与透射电镜观测所得的数值能够较好地吻合.新的动态光散射技术可准确地测量经过充分分散的较高浓度悬浮液中亚微米氧化铈颗粒的粒度分布.
关键词:
亚微米氧化铈
,
粒度分布
,
动态光散射
,
分散前处理
魏齐龙
,
李晓媛
,
王超
,
何建国
稀土
提出了采用聚电解质原溶液稀释高浓度料浆,再进行粒度分布测量的方法,并基于扩展DLVO理论和动态光散射测量粒度分布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浓度高达20%(质量分数)以上的纳米氧化铈料浆采用原溶液稀释至5%(质量分数)以下料浆后,可间接地获得其中纳米颗粒的粒度分布,且其结果与直接制备的相近浓度料浆的测量结果、透射电镜直接测量结果吻合良好.原溶液稀释技术,对纳米颗粒间的双电层相互作用力和颗粒分散状态扰动小,可有效提高纳米颗粒粒度分布测量的浓度上限,对研究高浓度料浆中纳米颗粒的粒度分布和聚集-分散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铈
,
高浓度料浆
,
粒度分布
,
动态光散射
,
原溶液稀释
魏齐龙
,
李晓媛
,
高伟
,
王超
,
何建国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准确探明高浓度纳米氧化铈料浆中颗粒的分散行为,可为其在抛光中充分发挥尺度效应提供依据.制备了2种纳米氧化铈的高浓度料浆,从料浆相对粘度和颗粒粒度分布及zeta电位等方面研究了颗粒的分散行为.结果表明,基于料浆相对粘度变化趋势可获得优化的分散参量,采用空白基液即原溶液稀释高浓度料浆可有效提高粒度分布测量的浓度上限.结合宏观流变性能和微观粒度分布测量及原溶液稀释技术,可有效研究高浓度料浆中纳米颗粒的分散状态.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铈
,
高浓度料浆
,
分散行为
,
相对粘度
,
原溶液稀释
汪小培
,
赵爱民
,
赵征志
,
黄耀
,
何建国
,
赵复庆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分别在600、650和700℃度对Ti-Mo低碳钢进行等温处理,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显微组织,最后通过透射电镜和选区电子衍射对纳米尺寸碳化物的相间析出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相间析出的排间距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排间距的平均值是常量,但单个排间距的值变化很大,两个特定行之间的排间距变化不大;不同方向析出的相间析出粒子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当两方相遇时,其中某一方向或被迫中断,或发生偏转直至两者的方向几乎相同,这是形成不同的相间析出台阶高度的一个原因;相间析出粒子的析出面并非只固定在{110}α面上,相间析出也可以在铁素体的其他晶面上发生.
关键词:
相间析出
,
等温温度
,
纳米尺寸碳化物
,
排间距
,
析出特征
何建国
,
赵爱民
,
黄耀
,
智超
,
赵复庆
材料研究学报
采用温轧加等温热处理工艺制备纳米贝氏体钢,研究了形变温度对纳米贝氏体相变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形变过冷奥氏体在503K的贝氏体等温转变时间由常规等温淬火的50 h缩短至20 h,纳米贝氏体钢的抗拉强度为2127MPa、延伸率为4%.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过冷奥氏体形变均能促进纳米贝氏体相交,相变速率随着形变温度的降低而提高.过冷奥氏体形变量大于30%后残余奥氏体组织明显细化,块状残余奥氏体全部转变为薄膜状.温轧工艺可在不恶化其它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加速低温贝氏体相变,从而缩短热处理时间使生产成本降低.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纳米贝氏体
,
温轧
,
相变动力学
,
组织结构
,
力学性能
李晓媛
,
魏齐龙
,
高伟
,
王超
,
汤光平
,
何建国
稀土
doi:10.16533/J.CNKI.15-1099/TF.201605007
磁流变抛光液中双相颗粒的聚集分散行为关系到其流变性能及微观去除过程,本文通过对磁流变抛光液流变性能和微观结构的研究,分析了不同粒径的氧化铈抛光粉在抛光液中的聚集分散行为.实验表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加入了不同粒径氧化铈抛光粉的磁流变抛光液的剪切屈服应力和零场粘度最大差距可达12倍与8倍.分析认为,粒径越小的氧化铈颗粒对磁流变抛光液的影响越明显:氧化铈粒径小,颗粒易团聚而增大粘度,同时也减小了抛光液中颗粒平均粒径和间距,增大了剪切作用.
关键词:
磁流变抛光液
,
氧化铈
,
微观结构
,
流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