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 Zhong-ye
,
HAN Wei
,
ZHAO Gang
,
CHEN Xing-fu
,
LI Jun-tao
,
TIAN Yan-wen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K465 superalloy, as a material for production of turbine nozzle, shows high mechan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microstructure stability in critical and severe service conditions. The alloy gains its appropriate microstructure and strength through solid solution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Heat treatment parameters such as: time and temperature of homogenization, partial solution and aging temperatures, and cooling rate from solid solution affect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alloy. Among these parameters cooling rate from solid solu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cooling rate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nsile and stress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is purpose, three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were applied on the cast K465 specimens after solution treatment at 1210℃ for 4 h. Microstructures of the specimens then were studied using opt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Also, tensile tests were performed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stress rupture tests were perform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975℃ and 230 MPa. It was found out that with increasing cooling rate the size of the γ' precipitates decreases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pecimens increases. Also, it was shown that the shape and volume fraction of primary γ' particles are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cooling rate following solution treatment at 1210℃ for 4 h.
关键词:
cast superalloy;solution heat treatment;cooling rate;microstructure;mechanical properties
白宣羽
,
汪渊
,
徐可为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Si(111)基片上沉积Cu-Zr/ZrN薄膜体系作为扩散阻挡层.通过比较Cu-Zr/ZrN薄膜体系和三元非晶(Mo,Ta,W)-Si-N的电阻率,同时比较Cu-Zr/ZrN薄膜体系和Ta,YaN的硬度,说明作为扩散阻挡层的材料的选取,应从整体性能上考虑,而不能仅仅考虑热稳定性等单一指标.
关键词:
非晶
,
电阻率
,
纳米压入
,
硬度
周晓宏
,
刘红军
,
刘鹏
功能材料
优化技术是一种以数学为基础,可用来求解各种工程问题最优解的应用技术.本文利用磁流变阻尼器动态特性数据,采用遗传算法进行阻尼器模型参数识别优化过程,最终将得到的磁流变阻尼器模型参数用于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研究.已建立的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特性将在不同的电场强度和变化的位移幅度下进行测试,可以得到在不同位移和速度下恢复力的滞回曲线,建立Bouc-Wen模型.把根据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和使用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的结果进行比较可知,这种模型的参数可以以十分小的误差得到优化.
关键词:
遗传算法
,
阻尼器
,
参数识别
吕友军
,
董旭斌
,
张天宁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采用基于颗粒动力学的欧拉双流体模型,对比研究了曳力和湍流对超临界水流化床传热特性的影响,选取了Gidaspow、Syamlal-O'Brien和Wen-Yu三种曳力模型以及标准κ-ε、RNG κ-ε、Realizable κ-ε湍流模型三种高Re数湍流模型及低Re数κ-ε湍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曳力模型中,Gidaspow曳力模型在超临界水流化床中更为适用;对于所采用的四种κ-ε湍流模型,利用三种高雷诺数湍流模型模拟所得床层与壁面间传热系数基本一致且大于采用低雷诺数模型模拟所得传热系数,而综合考虑,RNGκ-s湍流模型更适于超临水流化床传热特性的研究.
关键词:
超临界水流化床
,
曳力
,
湍流
,
传热
朱奎松
,
刘松利
,
芶淑云
,
王梁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05
基于欧拉-双流体模型和流态化氯化临界流化速度经验公式,结合云南高钛渣物性参数,研究了其流态化氯化的初始流化速度下高钛渣流态化氯化特性、气泡运动对床层的扰动、气泡大小与分布板位置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race方程能准确预测B类颗粒窄粒径的高钛渣流态化氯化气泡行为,Wen-Yu方程预测的初始流化速度下乳相和气泡出现时间延后;完全流化速度下,通过上升、合并长大、破裂过程,在分布板位置形成气泡;通过钛渣固体矢量图得出,整个床层以气泡为分界,气泡上升对上、下部颗粒的流动产生影响,导致床层不均匀.
关键词:
四氯化钛
,
高钛渣
,
氯化
,
流化床
,
数值模拟
,
流动特性
覃悦
,
文鹤鸣
,
何涛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7.02.023
研究了卵形弹丸撞击下FRP层合板的侵彻和穿透性能,在局部化破坏模式假定的基础上改进了Wen提出的能量简化分析模型.改进模型仍假设弹体在侵彻过程中表面所受靶体的平均压力由靶体材料弹塑性变形所引起的静态阻力和速度效应引起的动阻力两部分组成,认为侵彻过程中靶体对弹的阻力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与侵彻速度相关的函数.同时针对不同厚度靶板的破坏模式,建立了几种不同的侵彻和穿透模型.通过弹头长度与靶板厚度的比较,将侵彻过程分为部分侵彻和完全侵彻;穿透过程分为薄板穿透和中厚板穿透.并且根据不同的破坏方式给出了求解卵形弹丸的侵彻深度、残余速度和极限速度的预测公式.模型预测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侵彻深度和弹道极限速度的理论预测值与实验数据吻合得很好.
关键词:
FRP层合板
,
侵彻
,
穿透
,
弹道极限
,
卵形弹丸
李林
,
林坚
,
李筱玉
,
王爱琴
,
王晓东
,
张涛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6)62578-0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伴随着反应分子与催化剂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强度与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密切相关.根据萨巴蒂尔原理(Sabatier principle),性能最优的催化剂与反应中间体之间应该具有适中的相互作用强度,一方面促进反应物活化,另一方面允许产物脱附.这样,测量和研究反应分子与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对于理解催化反应性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气体反应物接触到催化剂表面会伴随着热量的产生,该热量被定义为吸附热,并与吸附物种与催化剂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强度直接相关.吸附热通常可以通过程序升温脱附(TPD)等方法间接获得.但是这些方法建立在吸附物种能够可逆地吸附和脱附的假设基础上.在实际的程序升温过程中,吸附物种通常会发生分解,并伴随着固体催化剂的重构等现象.因此,采用基于Tian-Calvet原理的热流量热计直接测量担载催化剂的吸附热是最可靠的吸附热测量方法.基于热流量热计测量的微量热技术的一个重要优点是采用合适的探针分子吸附,可以获得担载型催化剂表面吸附活性中心的数量、强度及其能量分布的定量信息.比如,采用碱性探针分子NH3或者吡啶,酸性探针分子CO2或SO2能够定量催化剂上酸-碱位的强度和数量,而金属催化剂活性中心可以应用H2或CO进行探测.当这些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定量表征结果与催化剂的反应活性测试结果相关联时,可以区分不同强度活性中心的反应性能,并为提高和改进催化剂性能提供研制方向.相对于NH3或CO等小分子气体,催化反应的反应物、产物或可能的中间体通常都是复杂分子,程序升温技术测量它们的吸附热时,这些分子通常会发生分解,限制了其吸附热的测量和研究.微量热技术能够直接测量这些分子的吸附热.因此,与催化反应活性相关联,反应物、产物或可能的中间体的吸附能量的测量和研究有利于更直接地认识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在催化反应循环过程中,除了吸附,还包括表面反应和脱附步骤.这些步骤也伴随着吸附物种与催化剂之间键的形成与转换,并以热量的形式表现出来.测量这些热量对于认识催化反应过程,理解催化反应机理有重要的意义.热流量热计与催化微反系统相结合,为催化反应过程能量的测量和研究提供了可能.尽管微量热技术在测量担载型催化剂的吸附/反应能量并与反应性能相关联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为了更好地用于催化研究,应该结合其它的表征技术(比如红外)确定吸附或反应物种的本质,结合理论计算对量热结果进行更好地补充和认识.本文综述了担载型催化剂的吸附/反应能量与反应性能关联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微量热技术在催化研究中的优势、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催化
,
微量热
,
反应性能
,
能量
,
键强
,
催化剂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