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圆金枝
,
钱斌
,
须静怡
,
孔凡军
,
孙蕾
,
韩志达
,
张平
,
杨刚
,
江学范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4.增刊(Ⅱ).025
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新型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Li2 Ru1/3 Co1/3 M1/3 O3(M=Mn、Ni、Fe)。通过 X 射线衍射技术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Li2 Ru1/3 Co1/3 M1/3 O3的微观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Li2 Ru1/3 Co1/3 Ni1/3 O3和Li2 Ru1/3 Co1/3 Fe1/3 O3为六方层状结构,空间群为 R-3M,而 Li2 Ru1/3 Co1/3 Mn1/3 O3保持了单斜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 Li2 Ru1/3 Co1/3 Mn1/3 O3的电化学性能优于掺杂Fe和Ni 的三元材料,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6 mA/g 情况下,首次充电容量达到190 mAh/g,首次放电容量为171 mAh/g,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8%。
关键词:
锂电池
,
Li2Ru1/3Co1/3M1/3O3正极材料
,
结构
,
电化学性能
孙丽美
,
张铖
,
李慧婷
,
赵焱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11.04.001
以泡沫镍为基体,采用恒电流沉积法制备了Pd - Ru/Ni(泡沫镍)催化剂.SEM表征发现,Pd - Ru粒子直径约为200 nm,均匀分布在泡沫镍骨架表面,Pd:Ru原子比为6:1.线性电势扫描 伏安法研究表明:Pd - Ru/Ni(泡沫镍)电极对H2 O2电还原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起始还原电 .势可达0.84 V.常温(25℃)下,当H2O2浓度为0.4 mol/L时,以Pd - Ru/Ni为阴极,AZ31镁合金为阳极的Mg - H2 O2半燃料电池,最大功率密度为195 mW/cm2,对应的电池电压可达1.25 V.
关键词:
物理化学
,
H2 O2
,
Pd - Ru/Ni催化剂
,
电沉积
,
Mg - H2O2半燃料电池
周立坤
,
李振雷
,
庞纪峰
,
郑明远
,
王爱琴
,
张涛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5)60933-0
甘露醇和山梨醇等六元醇是重要的多元醇,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尤其山梨醇被美国能源部定为一种重要的平台化合物.工业上,六元醇通常由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加氢得到,此路线存在与人争粮争地的问题.菊芋是一种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生物质资源,它富含果糖基多糖(菊糖),菊糖的含量占菊芋根茎干重的70%–90%,由生物质菊芋出发催化转化制备六元醇具有重要意义.由菊芋根茎催化转化制备六元醇是一个串联反应过程,菊芋根茎先经过水解得到糖类,然后经过加氢反应得到六元醇.我们用磺化活性炭AC-SO3H代替AC载体以促进菊芋根茎水解反应. AC经磺化后,比表面积由原来的768增至1020 m2/g,酸强度由原来的0.21增至0.68 mmol/g,表明磺化过程不仅除去了AC中的杂质,也在其表面固定了大量的-SO3H,-COOH,-OH等酸性基团.透射电镜结果表明,1%Ru/AC和1%Ru/(AC-SO3H)催化剂上Ru高度分散. CO化学吸附表明,上述两种催化剂Ru的分散度分别为30.9%和74.2%,表明AC经磺化后产生了更多的固定位点,使得Ru可以更好地分散在载体上.在温和条件下(100oC,6 MPa H2,5 h)将菊芋根茎转化为六元醇,1%Ru/AC催化剂上六元醇收率为52.7%,而1%Ru/(AC-SO3H)催化剂上可达84.1%.这归因于后者的酸强度和Ru分散度较大:其表面的酸性基团-SO3H,-COOH,-OH促进了菊芋根茎的水解,高分散度的Ru则促进了糖加氢反应的进行.将Ru的负载量提高至3%,六元醇产率高达92.6%.以1%Ru/AC和1%Ru/(AC-SO3H)为催化剂,分别以果糖和菊粉为原料制备六元醇.结果表明,以果糖为原料时两种催化剂性能相同;以菊粉为原料时,1%Ru/AC的催化性能远低于1%Ru/(AC-SO3H).这表明菊粉和菊芋根茎转化反应,速控步骤是水解反应,而磺化过程引入的酸性基团可以促进水解过程的进行.在N2气氛下反应,主要产物为果糖和葡萄糖,表明菊芋根茎水解反应是主要的反应路径.在H2气氛下反应,糖类产率在1 h内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逐渐降低,同时加氢产物逐渐增加.因此, H2气氛下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糖类是中间产物.以菊芋根茎为原料,1%Ru/(AC-SO3H)催化剂循环使用4次后六元醇产率由87%降至55%;而以菊粉为原料,循环4次后六元醇产率略有降低. ICP测试表明, Ru催化剂并未流失,3次循环后催化剂的CO化学吸附表明, Ru的分散度由74.2%降至17.8%.这表明催化剂失活是由菊芋根茎中的杂质毒化Ru活性位点导致的.
关键词:
菊芋根茎
,
六元醇
,
双功能催化剂
,
水解
,
加氢
,
钌
,
磺化
刘丽军
,
张春伟
,
黄丽
,
刘宝琴
,
刘振华
,
王书昶
,
何军辉
低温物理学报
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Ru掺杂La0.7Ca0.2Ba0.1Mn1-xRuxO3(x=0~0.06)的多晶样品,探讨了Ru掺杂对体系结构,输运性质以及磁电阻的影响.多晶X射线衍射证实所有样品均保持简单立方钙钛矿结构.通过零场冷却(ZFC)和加场冷却(FC)下的磁化曲线的测量发现随温度降低样品发生了顺磁(PM)到铁磁(FM)的相变,且样品的居里温度(Tc)随Ru掺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x=0.00时的306.7K,下降到x=0.02时的294.3K,紧接着又上升到x=0.04时的302.4K.测得居里温度明显高于La0.7Ca0.2Ba0.1Mn1-xRuxO3体系,而且其磁性也大为增强.由零场和外加磁场H=1T测量得到样品的p~T曲线表明随温度降低样品同时发生了从绝缘体到金属的转变,绝缘体-金属转变温度低于相应的居里温度.适量的Ru掺杂降低了样品的电阻率,增强了低温时的磁电阻.
关键词:
Ru掺杂
,
磁电阻
,
锰氧化物
,
磁性
冯建
,
熊伟
,
贾云
,
王金波
,
刘德蓉
,
陈华
,
李贤均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1.10534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Ru/TiO2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高分辨透射电镜、N2吸附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反应温度、H2压力、甘油溶液浓度、催化剂用量和碱性添加物等因素对Ru/TiO2上甘油氢解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70℃和3MPa的温和反应条件下,以LiOH为添加物,甘油转化率和1,2-丙二醇选择性分别高达89.6%和86.8%.
关键词:
钌
,
二氧化钛
,
甘油
,
氢解
,
1,2-丙二醇
卢军辉
,
王晓春
,
刘家琪
,
张成武
,
仇圣桃
,
朴峰云
物理测试
为了考察开发钢Q450NQR1的耐候性,对其分别进行了实验室周期浸润试验和大气暴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实验室周期浸润试验中,144h腐蚀率相对Q345B减少了1/3,且Q450NQR1锈层中稳定的α-FeOOH含量较高,而Q345B钢较低;大气暴晒试验中,腐蚀初期Q450NQR1钢试样腐蚀率稍大一些,腐蚀后期,其表面形成稳定的致密锈层后,Q450NQR1钢的耐腐蚀性能开始体现.
关键词:
耐候钢
,
货车车厢
,
X射线衍射
,
大气腐蚀
,
锈层
郑龙
,
胡文洁
,
薛建忠
,
朱小芹
,
睢永兴
低温物理学报
采用传统固相烧结法合成了单相Sr2Ru1-xMnxO4多晶样品.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随着Mn的逐渐掺入,晶胞中ab面内Ru-Ru距离逐渐增大.电阻率的测量结果表明,随着Mn的逐渐掺入体系的电阻率逐渐增大.一方面,Ru 3d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峰逐渐向高能方向移动,表明由于Ru-Ru距离的增大,Ru周围的电荷密度逐渐降低,贡献于电阻率的增大.另一方面,随着Mn的逐渐掺入体系室温磁化强度逐渐增强,表明Mn的掺入逐渐增大了体系的有效磁矩,同时体系在低温下出现负磁电阻效应,表明磁散射同样对电阻率的增大有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结构
,
电阻率
,
XPS
,
磁电阻
Zhaoyang ZENG
,
Lide ZHANG
,
Xiaohong YAN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
Ballistic transport of Q1D electrons through multiple magnetic barriers is investigated. It is shown that ballistic conductance peaks disappear progressive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oscillation frequency of the confining parabolic potential.
关键词:
李山梅
,
叶锋
,
魏浩杰
,
侯淼淼
,
王同涛
,
王新东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0.01.013
以氯铱酸为主要的前驱体,采用加热分解法制备了不同Ru含量的Ir_(1-x)Ru_xO_2/Ti析氧阳极,并采用扫描电镜,循环伏安,恒电流电解,线性极化等测试手段对电极进行表征和测试.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当Ir,Ru的摩尔比为3:2时,500 mA·cm_(-2)恒电流水解电位最低,为1.4 V(vs.SCE);循环伏安测试表明,Ir_(0.6)Ru_(0.4)O_2/Ti的伏安电量亦达到最高,达到1271 mC·cm_(-2),析氧电催化活性点最多.SEM表面形貌进一步证实了Ru的加入使得电极的表面的多孔结构更加明显,当Ir,Ru摩尔比为3:2时,电极表面颗粒最小,孔隙率最高,亦表明该电极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最大,电催化活性最高.
关键词:
Ir_(1-x)Ru_xO_2/Ti
,
电催化活性
,
多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