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26906)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Fe-2Ce和Fe-5Ce合金在600-8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

曾潮流 , 王文 , F.C.Rizzo , 吴维

金属学报

研究了二元Fe-2Ce和Fe-5Ce合金及纯Fe在600-8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纯Fe在该温度范围的氧化均符合抛物线规律.Fe-5Ce合金在800℃氧化近似符合抛物线氧化规律,但在600和700℃则明显由两个抛物线阶段组成.Fe-2Ce合金在三个温度下近似抛循抛物线氧化规律.除Fe-5Ce合金在700℃氧化初期外,Fe-Ce合金在700和800℃的氧化速度比纯Fe低.但在600℃,Fe-Ce合金的氧化速度仍高于纯Fe.在700和800℃时,在Fe-Ce表面除形成三种Fe的氧化物外,还在氧化膜的内层形成双相氧化物CeFeO3.而在600℃时,仅形成Fe的氧化物和CeO2,并且FeO在Fe的氧化物中所占比例很小.此外,讨论了Ce在Fe-Ce合金氧化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Fe , Ce , oxidation

Co-Ce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

曾潮流 , 王文 , 吴维(山文) , F.C.Rizzo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0.z1.002

研究了纯Co、Co-2Ce及Co-5Ce合金在600~800℃(的温度下在)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纯Co的氧化基本符合抛物线规律.Co-Ce合金的氧化过程近似由二个抛物线阶段组成.Co-Ce合金表面的氧化膜由Co的氧化物和CeO2组成.含Ce氧化物继承了原始合金中的金属间化合物相Co17Ce2的分布形貌.Co-5Ce合金的氧化比Co-2Ce合金快.合金内氧化严重.还讨论了Co-Ce合金的氧化机制.

关键词: Co , Ce氧化

Co-2Y和Co-5Y合金在600—8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研究

曾潮流 , 王文 , F.C.Rizzo

金属学报

本文研究了Co-2Y与Co-5Y(原子分数, %, 下同)合金在600-8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 纯Co在三个温度下的氧化符合抛物线规律. Co-Y合金在800℃下的氧化符合抛物线规律, 而在700℃时则接近于立方速率规律, 在600℃时Co-2Y合金氧化仍遵循立方速率规律, 而Co-5Y合金则偏离立方和抛物线.

关键词: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ECR-CVD沉积a-C:F薄膜

康健 , 叶超 , 辛煜 , 程珊华 , 宁兆元

功能材料

采用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ECR-CVD)技术,用苯和三氟甲烷混合气体,制备了氟化非晶碳膜(a-C:F).用红外吸收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a-C:F薄膜的结构.FTIR结果表明,氟主要以C-F、CF2的形式成键形成a-C:F薄膜;XPS结果进一步证明a-C:F膜中存在C-F、CF2键,获得了与FTIR相一致的结果.

关键词: a-C:F薄膜 , ECR-CVD , 键结构

a-C:F:H薄膜的化学键结构

肖剑荣 , 徐慧 , 李幼真 , 刘雄飞 , 马松山 , 简献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使用CF4和CH4为源气体,利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a-C:F:H薄膜样品.采用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薄膜的结构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发现:该膜呈空间网状结构,膜内碳与氟、氢的结合主要以sp3形式存在,而sp2形式的含量相对较少;在薄膜内主要含有C-Fx(x=1,2,3)、C-CC-H2、C-H3等以及不饱和C=C化学键;同时,薄膜中C-C-F键的含量比C-C-F2键的含量要高.在不同功率下沉积的薄膜,其化学键结构明显不同.

关键词: a-C:F:H薄膜 ,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 低介电常数 , 化学键

氟化非晶碳(a-C:F)薄膜的研究

刘雄飞 , 肖剑荣 , 李幼真 , 张云芳

材料导报

氟化非晶碳(a-C:F)薄膜是一种电、光学新材料.介绍了它的制备方法,对其制备工艺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分析了该膜制备方法和工艺参数对薄膜组分及化学键结构的影响;研究了该膜的电学、光学、热学、力学等物理性质及其在相关方面的应用,并对该膜的物理性质与制备工艺参数的关联作了详细的论述;指出介电常数和热稳定性的矛盾是阻碍该膜实用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氟化非晶碳薄膜 , 介电常数 , 光学带隙 , 热稳定性 , 化学气相沉积

聚四氟乙烯F-C-F伸缩振动二维红外光谱研究

于宏伟 , 韩卫荣 , 刘磊 , 顾丹丹 , 牟微 , 陈宁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4.24.022

在303~393 K的温度范围内,测定聚四氟乙烯F-C-F伸缩振动模式(WCF2)的一维红外光谱.研究发现:1220 cm-1的红外吸收峰归属于聚四氟乙烯F-C-F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VasCF2),而1150 cm-1的红外吸收峰则归属于聚四氟乙烯F-C-F对称伸缩振动模式(VsCF2).进一步研究了聚四氟乙烯VCF2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四阶导数红外光谱,发现聚四氟乙烯VasCF2在1210 cm-1和1260 cm-1处裂分为双峰;而聚四氟乙烯VsCF2则在1145 cm-1、1155cm-1和1175 cm-1裂分为3个吸收峰.最后研究了聚四氟乙烯二维红外光谱,考察了温度对于聚四氟乙烯VCF2吸收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聚四氟乙烯VCF2红外吸收强度变化快慢的顺序为:1145 cm-1>1210 cm-1> 1155 cm-1> 1175 cm-1> 1260 cm-1.本项研究拓展了二维红外光谱在聚四氟乙烯热变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 一维红外光谱 , 二阶导数红外光谱 , 四阶导数红外光谱 , 二维红外光谱 , 聚四氟乙烯

LiFePO3.92F0.08/C的合成、表征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于鹏飞 , 靳云霞 , 李玉珠 , 吴春丹 , 肖顺华

人工晶体学报

通过两步固相法反应制备LiFePO4/C和LiFePO3.92F0.08/C.采用XRD、红外(FHR)、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iFePO3.92F0.08/C中有F的分布并且仍然保持橄榄石结构,但是具有了更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LiFePO3.92F0.08/C在不同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4.9(0.2C)、124.3(1 C)、83.2 mAh/g(10 C).特别是在1C倍率下循环3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达122.1 mAh/g,容量损失仅为2.16%.F-掺杂能够提高材料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进而显著改善其电化学性能.

关键词: LiFePO3.92F0.08/C , 固相法 , 电子电导率 , 放电比容量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3.99F0.01/C的结构与性能

龙云飞 , 王凡 , 吕小艳 , 杨克迪 , 文衍宣

功能材料

为了提高LiFePO4的倍率性能,用碳热还原法制备了LiFePO4-xFx/C复合正极材料,并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恒电流充放电技术、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EIS)研究了F-掺杂和碳包覆对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掺杂少量的F-可以减少电极极化、降低电荷转移电阻、增大Li+的扩散速率.其中LiFePO3.99F0.01/C的5C放电比容量为109.9mAh/g,50次循环后仍保持110.6mAh/g,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 正极材料 , LiFePO4

LiVPO4F/C复合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钟胜奎 , 尹周澜 , 王志兴 , 郭华军 , 李新海 , 陈启元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利用碳热还原法,通过两步反应合成了LiVPO4F/C复合正极材料.主要研究了球磨、碳含量和电解液对样品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磨2 h在750℃下能合成纯的LiVPO4F产品,剩余碳的存在使LiVPO4F的粒径减小且分布较为均匀,同时提高了颗粒之间的导电性.对样品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含碳量为1.83%的LiVPO4F/C的样品比容量和循环性能都得到显著改善;合适的电解液可以明显提高样品LiVPO4F的电化学性能.含碳量为1.83%的LiVPO4F/C的复合材料以1 mol.L-1LiPF6/EC+EMC+DMC(体积比1∶1∶1)为电解液,在0.2 C的倍率下放电时,其首次放电容量为119 mAh.g-1,放电平台在4.2 V左右(vs.Li),循环30次后比容量为89 mAh.g-1.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 正极材料 , LiVPO4F/C , 碳热还原法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691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