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802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核γ谱研究进展

周书华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2.01.006

近年来, 在7ΛLi核γ谱实验中, 通过基态二重态间自旋翻转M1跃迁能量的测定, 为ΛN自旋-自旋相互作用强度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通过对约化跃迁几率B(E2; 7ΛLi 5/2+→1/2+)的测定, 表明7ΛLi中的6Li核心比自由空间中6Li核要小, Λ子的胶样作用引起了7ΛLi核的收缩.

关键词: ΛN自旋-自旋相互作用 , B(E2 , 7ΛLi 5/2+→1/2+) , 核的收缩

溶胶-凝胶法制备疏水性薄膜摩擦性能的研究

万勇 , 张泉 , 李杨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40421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在铝表面涂覆氧化铝薄膜,再利用长链脂肪酸对氧化铝薄膜进行疏水改性,在金属铝表面构筑了具有较强减摩性能的疏水薄膜。研究了沸水及水合肼溶液处理对氧化铝薄膜表面微纳织构的影响;探讨了脂肪酸分子结构对薄膜静态和动态润湿性的影响,利用球盘式微纳米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了薄膜的摩擦性能。结果显示,水合肼溶液处理后的氧化铝薄膜经硬脂酸改性后不仅表现出超疏水性能,而且具有较强的减摩性能。

关键词: 溶胶-凝胶 , , 疏水性能 , 减摩特性

KY-2缓蚀剂在采油五厂七南块的应用

丁其杰 , 韩长喜 , 刘生福 , 王红 , 陈慧丽

腐蚀与防护

通过对采油五厂五块生产系统腐蚀因素调查,摸清了五块腐蚀原因是产出液中Cl-,HCO3等强腐蚀性离子含量高,同时含有一定量的CO2(最高达4.68%),并含硫酸盐还原菌(SRB),从而形成弱酸性腐蚀水体.经向套管中注入KY-2高效缓性剂(加药浓度100 mg·L-1)后,腐蚀速率由0.0970mm·a-1降为0.0215 mm·a-1,总铁值由38.1 mg·L-1降为16.5 mg·L-1,治理后减少腐蚀作业5井次,取得较好的防腐蚀效果.

关键词: 腐蚀因素 , 缓蚀剂 , 综合治理 , 现场试验 , 采油五厂

金属锌表面疏水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性能

万勇 , 王中乾 , 刘义芳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2.00390

通过简单两步法在金属锌表面构筑疏水薄膜, 锌片首先经N,N-二甲基甲酰胺(DMF)处理在表面构筑微纳结构薄膜, 然后在表面覆盖硬脂酸薄膜以实现疏水.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接触角测量仪等手段表征了疏水表面的形成机制和表面形貌, 并利用微纳米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疏水薄膜的减摩耐磨特性. 研究结果发现, 在锌表面形成了一层纳米棒状结构的疏水薄膜, 水的接触角可达155o. 疏水薄膜具有明显的减摩和耐磨特性, 这可归因于DMF处理导致的表面微织构化效应以及脂肪酸自组装薄膜的纳米润滑效应.

关键词: 疏水; 锌; 摩擦; 薄膜

金属锌表面疏水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性能

万勇 , 王中乾 , 刘义芳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2.00390

通过简单两步法在金属锌表面构筑疏水薄膜,锌片首先经N,N-二甲基甲酰胺(DMF)处理在表面构筑微纳结构薄膜,然后在表面覆盖硬脂酸薄膜以实现疏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接触角测量仪等手段表征了疏水表面的形成机制和表面形貌,并利用微纳米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疏水薄膜的减摩耐磨特性.研究结果发现,在锌表面形成了一层纳米棒状结构的疏水薄膜,水的接触角可达155°.疏水薄膜具有明显的减摩和耐磨特性,这可归因于DMF处理导致的表面微织构化效应以及脂肪酸自组装薄膜的纳米润滑效应.

关键词: 疏水 , , 摩擦 , 薄膜

弹性TiNi合金表面模压微坑织构的摩擦性能研究

董光能 , 张俊锋 , 张东亚 , 杨华斌 , 陈渭 , 谢友柏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模压法在TiNi合金表面获得了微凹坑织构,通过织构几何参数的变化调控材料的摩擦性能.结果表明,周向和径向间距增大,TiNi合金的摩擦系数和比磨损率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深/径比逐渐增大,使得YiNi合金的摩擦系数和比磨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滑动速度增加,TiNi合金试盘的摩擦系数几乎都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与Stribeck曲线描述的一致.织构参数微坑深/径比为0.06,径向间距为1.5 mm,周向间距为15°时,表现出较优的摩擦性能,摩擦系数为0.098,比磨损率为0.87×10-5mm3/(N·m).由此可见,合适的织构参数和形貌可以降低摩擦系数和减小磨损,因为摩擦过程中微坑会产生动压和捕捉磨屑而减少表面损伤,增强耐磨性.

关键词: TiNi形状记忆合金 , 表面形貌 , 微坑 , 弹性 , 摩擦

激光微凸化弹TiNi合金表面摩擦性能

董光能 , 张俊锋 , 杨华斌 , 周仲荣 , 谢友柏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运用激光技术在TiNi合金表面构造规则微凸表面形貌.采用销-盘摩擦试验机评价规则微凸表面在不同载荷和速度下的摩擦性能.结果表明:具有规则微凸表面形貌的TiNi合金有着较低的摩擦系数;在L-TSA46抗氧防锈汽轮机油润滑下,这种表面的摩擦系数可降至0.1以下;而当载荷0.21 MPa、速度0.25 m/s时,低密度微凸表面形貌可使摩擦系数降低率达到最大(44.6%).TiNi表面构造的规则凸体可改善耐磨性能,但改善程度与凸体的密度有关,其中密度最高者抗磨效果最好.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环绕在凸体周围的凹槽可富集摩擦初期产生的磨屑,起到延缓摩擦犁沟的形成、增强抗磨性的作用.

关键词: TiNi形状记忆合金 , 表面形貌 , 微凸体 , 弹性 , 摩擦

光合作用PSⅡ Chl分子传能快光谱

王水才 , 贺俊芳 , 蔡霞 , 任兆玉 , 侯洵 , 李良璧 , 匡廷云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2.05.003

利用ICCD皮秒、飞秒扫描成像和飞秒时间分辨光谱装置实验研究了高等植物捕光天线LHC II三聚体和PS II颗粒复合物及PSII核心复合物的快光谱动力学,经过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确定在LHC I三聚体中至少存在7种Chl分子光谱特性,它们是:Chl b658.7 653/656、Chla665.2662.0、Chla/b671.6670/671、Chla677.1 665.0、Chla682.9 680/681、Chla689.1 685和Chla695.6 695.0:采用光强1013光子/cm2/脉冲激励浓度为30μg/ml的捕光天线LHC I三聚体,在650nm到705nm谱段逐点探测分析处理,产生了两组短寿命组分210 fs、520 fs和5.2 ps、36.7 ps及两个长寿命组分1.8 ns、2 ns.最快的三个寿命210 fs、520 fs和5.2 ps反映了三聚体Chl b分子向Chl a分子的激发能传递过程;寿命36.7 ps反映了Chl a分子向相邻单体Chl a分子的激发能传递过程;最长的两个寿命1.8 ns和2 ns是在三聚体中Chl a分子通过中间体Chl a分子辐射荧光,分别跃迁回基态的过程.获得的六个寿命组分有把激发能传递时间与Chl a/b分子发射光谱相结合的特点.经拟合处理解析PS II颗粒复合物光谱,得到三个组分谱,其峰值分别为686.8 nm、692.2 nm和694.9 nm,与LHC II比较分析,说明天然构型的PS II有很强的吸收光能和有效传递光能的本领.PSII核心复合物的核心天线CP43和CP47,各自含有三种不同状态的Chl a分子,CP43有Chla661 660、Chla670 669、Chla686 682,CP47有Chla661 660、Chla670 669、Chla681 680.

关键词: 光系统Ⅱ , 叶绿素分子 , 能量传递 , 快光谱

纳米碳管在敏酸中的分级悬浮

, 张凰 , 张迪 , 杨晓磊

新型炭材料

随着纳米碳管(CNTs)的广泛应用,其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中,天然有机质与CNTs的相互作用增大了CNTs的分散性,可能带来更大的环境风险.本研究系统考察了溶解敏酸(HA)对CNTs的悬浮效果,发现随着悬浮次数的增加,HA的累积吸附量不断增大,而CNTs的悬浮量先增加后减少,表明CNTs确实存在分级悬浮的现象.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对高悬浮量和低悬浮量的CNTs进行表征发现,高悬浮量的CNTs相比低悬浮量的CNTs短且碎,说明具有较多缺陷的CNTs可能是易悬浮的部分;尽管高悬浮量的CNTs对HA的累积吸附量较低,但其较早的出现了明显的失重平台,具有较差的热稳定性.两方面的证据可以证实CNTs自身性质的差异是其分级悬浮的控制性因素.

关键词: 纳米碳管 , 分级悬浮 , 透射电镜 , 热重分析

中条山家峪铜矿区含矿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王子维 , 杨言辰 , 韩世炯 , 张国宾

黄金 doi:10.11792/hj20140306

家峪铜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缘的中条山地区,矿床主要赋存于古元古界中条群篦子沟组含碳片岩、不纯大理岩和硅质钠长岩等岩石中,次为余家山组白云石大理岩中。对矿区内的含矿岩系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测试分析,主量元素特征表明矿区内的含矿岩系均表现出富镁、富铝的特征;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所有样品均呈现出Nb、Ta、Ti负异常的现象,显示出与俯冲带岩浆地球化学类似的特征;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出一定程度的轻重稀土分馏,轻稀土富集,所有样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铕负异常,表明这些含矿岩系形成于还原沉积环境中。研究认为,家峪铜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为俯冲后形成的弧后盆地;容矿岩石与国内典型热水喷流矿床相比,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家峪铜矿床应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关键词: 中条山 , 家峪铜矿床 , 地球化学 ,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803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