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红
,
杨定菊
,
窦后松
,
范辰华
,
郜宁
,
李颖
,
尹述凡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将亲水性的聚乙二醇接枝到环维黄杨星D的氨基侧链上,得到一系列未见报道的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用IR,1H-NM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同时进行了水溶性、水接触角及溶血性实验.结果表明,活化的聚乙二醇被成功地接枝到环维黄杨星D上,使其后者亲水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且对红细胞无破坏作用,有优良的血液相容性,为开发环维黄杨星D新型静脉注射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合成
,
环维黄杨星D
,
水溶性
,
聚乙二醇
黄杨
,
黎兵
,
王洪浩
,
颜璞
,
李愿杰
,
刘才
,
孟奕峰
,
冯良桓
功能材料
为了提高CdTe太阳电池的效率,ZnS/CdS单带差超晶格被创新性地提出.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ZnS/CdS单带差超晶格薄膜,用SEM观察样品截面,分层清晰;测试了ZnS/CdS单带差超晶格薄膜的透过谱图,在300~800nm波长范围内存在4个明显的透过峰.相较于CdS单层膜与ZnS单层膜,ZnS/Cds单带差超晶格薄膜在可见光短波部分的光谱响应十分明显,说明Zns/Cds单带差超晶格薄膜的电子能带与光子吸收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理论上可以提高CdTe太阳电池的效率.
关键词:
ZnS/CdS单带差超晶格
,
磁控溅射
,
光透过性质
卫强
,
刘洁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6.06.150323
研究了大叶黄杨叶、茎、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病毒活性.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化学成分,考察体外抗病毒作用.共鉴定133个化合物,大叶黄杨叶挥发油中主要有2-乙氧丙烷(41.92%)、(E)-2-己烯-1-醇(17.8%)、(E)-香叶醇(7.86%)、甲基环己烷(6.60%)等;大叶黄杨茎挥发油中主要有甲氧基苯基肟(33.10%)、二十八烷(14.34%)、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环氧乙烷甲醇(12.48%)、甲苯(11.88%)、二十一烷(7.74%)等;大叶黄杨果挥发油中主要有苯甲醛(15.52%)、甲苯(15.03%)、甲基环己烷(14.76%)、(z)-3-己烯-1-醇(10.98%)等.大叶黄杨叶、茎、果的环己烷、乙醚萃取挥发油对特定病毒有显著抑制效果.大叶黄杨叶、茎、果中挥发油萃取部位成分差异明显,有特定抗病毒活性.
关键词:
大叶黄杨叶、茎、果
,
挥发油
,
化学成分
,
抗病毒活性
黄杨
,
方园
,
刘伟庆
,
杨曙兰
,
王俊
玻璃钢/复合材料
本文开展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在去离子水和NaCl溶液中常温浸泡前后的质量、弯曲强度、弯曲模量、腐蚀深度变化的研究,并基于微观分析研究了GFRP片材在去离子水和NaCl溶液中浸泡后的弯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GFRP置于不同的溶液中,吸水率均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GFRP在去离子水环境中的吸水率约为在NaCl溶液中的2倍;GFRP置于去离子水和NaCl溶液中120d后,片材的弯曲强度和模量均发生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相同浸泡时间下,片材在去离子水中的腐蚀深度大于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深度.
关键词: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
盐溶液
,
弯曲性能
,
耐久性
,
腐蚀深度
方园
,
梁亚杰
,
刘伟庆
,
黄杨
,
霍瑞丽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60107.002
采用中性盐雾加速老化试验模拟海洋大气环境,对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在盐雾环境中的弯曲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经盐雾加速老化后的吸湿率、玻璃化转变温度、巴氏硬度和弯曲性能的变化,结合金相显微镜观测得到的腐蚀深度,研究腐蚀深度对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化初期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吸湿率随时间增长较快,随后增长逐渐趋于稳定。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老化180 d 后玻璃化转变温度增加了2.1%;老化180 d后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巴氏硬度与老化前相比降低了17.6%,弯曲强度损失率为10%。基于金相显微镜分析得到老化后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腐蚀深度,建立了腐蚀深度与弯曲强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玻璃纤维
,
不饱和聚酯
,
复合材料
,
盐雾
,
弯曲性能
,
腐蚀深度
初学莲
,
林晓燕
,
程琳
,
孙洪波
,
杜晓光
,
丁训良
原子核物理评论
应用一种使用X光透镜的微束X射线荧光(MXRF)分析技术,对北京不同地区的松针中重金属元素及S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探讨了它们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根据受损松针与正常松针检测结果的比较,确定了污染元素.对小叶黄杨叶片中部进行了二维微区自动扫描,得出了小叶黄杨叶片对各种金属元素的抗污染能力.研究结果从方法学上验证了使用X光透镜的MXRF分析技术在测量环境样品中的应用,为环境科研、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微束X射线荧光
,
X光透镜
,
植物叶片
,
环境污染
程雨萌
,
王云琦
,
王玉杰
,
张会兰
,
梁丹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8.2016010801
采用室内实验法定量比较北京市5种典型植物(大叶黄杨、月季、榆叶梅、紫薇、五叶地锦)叶片滞留颗粒物以及吸附水溶性离子的能力差异,并从叶表面特征分析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滞留TSP的能力大小顺序为:五叶地锦>紫薇>榆叶梅>月季>大叶黄杨.滞留PM5-10的能力大小顺序为:月季>榆叶梅>紫薇>大叶黄杨>五叶地锦.滞留PM5的能力大小顺序为:大叶黄杨>月季>紫薇>榆叶梅>五叶地锦.利用离子色谱法等测定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其主要组分为:有机碳(34.24%)、无机碳(33.45%)、硅(15.43%)、硫酸盐(14.18%)、氯化物(11.75%)、硝酸盐(1.45%),表现出道路环境特征和二次污染特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叶表微观结构,发现叶表面有沟槽的五叶地锦和紫薇的滞尘能力较强,叶表气孔密度大的大叶黄杨阻滞细颗粒物能力较强,这从一定程度解释了不同植物阻滞颗粒物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研究期间内,5种植物叶片上的颗粒物滞留量呈增加趋势.降雨对叶面TSP冲刷作用明显,对PM5-10和PM5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北京市
,
典型植物
,
滞尘能力
,
扫描电镜
孙晓丹
,
李海梅
,
孙丽
,
郭霄
,
徐萌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9.2016012002
为研究不同植物的滞尘规律,以青岛市城阳区道路绿地中的8种灌木(大叶黄杨、火棘、红叶石楠、金叶女贞、连翘、珍珠梅、红瑞木、小蜡)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植物的滞尘量,探究植物叶表面结构与其最大滞尘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种灌木中常绿灌木的滞尘量普遍比落叶灌木高,大叶黄杨、火棘在春季雨后30 d的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较高,可达到1.4 g·m-2,连翘的滞尘量较低,仅为0.9 g·m-2;各灌木达到单位叶面积内最大滞尘量的时间在21 d到27 d不等,平均在第24天左右,单位叶面积最大滞尘量最高的火棘(2.02 g·m-2)达到最低的连翘滞尘量(1.07 g·m-2)的近2倍;8种灌木各季节的平均滞尘量总体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叶表面结构观测表明,叶表面平整但蜡质层较厚、气孔密集且开口较大的植物滞尘能力较高,同时得到8种灌木最大滞尘量与叶表面结构的拟合曲线,结果表明,滞尘量与气孔大小呈正相关关系,与沟槽比例呈负相关关系,与叶毛数量、气孔密度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
灌木
,
滞尘能力
,
叶表面结构
,
线性关系
李俊仪
,
田梁宇
,
伦小秀
,
余新晓
,
黄迪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4.2016072402
利用现场连续监测的方法获取或采用专业气象部门资料以及林业资源二类清查数据的植被资料,运用GlOBEIS模型,对北京地区2011年度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总量进行了估算,同时,也对所研究树种异戊二烯、单萜烯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BVOCs的排放量分布情况与北京地区植被的分布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VOCs的排放情况具有明显的季节依赖性.研究树种类型分为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灌木、草本花卉,BVOCs排放量最大的依次为油松、苹果树、大叶黄杨和竹.其中,异戊二烯排放量最高为法桐,排放年通量可达313.92 μg· (g·h)-1;单萜烯排放量最高为苹果树,排放年通量可达726.68 μg·(g·h)-1.估算过程中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植物标准排放因子的获取、叶生物量的计算,气象参数的变化也会给排放清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
,
北京地区
,
排放清单
,
单萜烯
,
异戊二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