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平
,
汪涛
,
鱼银虎
,
张洪敏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509005
在钛-硼体系中引入PTFE(聚四氟乙烯)作为反应促进剂,实现了TiB2-TiC复合陶瓷粉体的低温固相合成,并研究了PTFE加入量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当PTFE加入量少于5%(质量分数)时,产物中主要为未反应的钛,达到5%后可生成TiC相;当添加10%PTFE时,能够在550℃燃烧合成制备出平均粒径小于0.4 μm、纯度很高的TiB2-TiC复合粉体;其反应机理为,首先PTFE与钛发生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然后诱发钛与硼发生固相反应生成TiB2.
关键词:
PTFE
,
燃烧合成
,
TiB2-TiC复合陶瓷
鱼银虎
,
汪涛
,
张洪敏
,
张度宝
,
潘剑锋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40307
在 Ti-C 体系中引入 PTFE(聚四氟乙烯树脂)作为反应促进剂,实现了 TiC 粉体的低温固相合成。分别利用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了体系的反应温度,表征了生成物的物相和微观形貌,并对其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添加3wt% PTFE时,能够在530℃通过燃烧合成制备平均粒径小于100 nm的TiC陶瓷粉体,接近于利用Scherrer公式取XRD最强衍射峰计算出的平均晶粒尺寸81 nm,可以推测所合成的 TiC颗粒为单晶颗粒。燃烧合成过程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在低温下 PTFE和 Ti发生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热;然后,诱发Ti和C的固相反应生成TiC。
关键词:
TiC
,
燃烧合成
,
PTFE
,
反应机理
鱼银虎
,
汪涛
,
廖秋平
,
缪润杰
,
潘剑锋
,
张度宝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50524
在Ti-B体系中引入PTFE作为反应促进剂,实现了TiB2-TiC粉体的低温固相合成.分别采用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了体系的反应温度,表征了生成物的物相和微观形貌,并对其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合成实验在氩气炉中进行,结果表明:当添加10wt%PTFE时,能够在550℃通过固相反应制备出平均粒径小于400 nm的TiB2-TiC复合陶瓷粉体.DTA测试表明固相反应合成过程主要包括两步:首先,在低温下PTFE和Ti发生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热,然后,诱发Ti和B的固相反应生成TiB2.
关键词:
TiB2-TiC
,
固相合成
,
PTFE
,
反应机理
杜日胜
,
王大林
,
罗丹青
,
范允鑫
黄金
doi:10.11792/hj20170418
矿床地下开采形成的空区,易引发地表开裂、下沉、塌陷、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以蓬莱矿业公司虎路线矿区地表塌陷治理为实例,分析了地表塌陷造成的危害,详述了塌陷区治理过程及成效,对深入推进绿色生态矿山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黄金矿山
,
地下开采
,
塌陷区
,
危害
,
综合治理
丁清峰
,
孙丰月
,
梁海军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6.10.002
通过对虎拉林金矿详尽地野外调研和室内综合分析,系统地剖析了其矿床地质特征,首次提出了虎拉林矿区存在3期角砾岩,其构成的角砾岩筒是矿区(HY-4异常)内主要的控矿构造.随后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等提出了虎拉林金矿新的矿床成因模式,即经历了早期似斑岩型和晚期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两期金矿成矿作用.最后简要地判断了虎拉林矿区的剥蚀程度,并评价了其找矿潜力.
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
,
矿床成因
,
虎拉林金矿床
,
内蒙古
胡颖
,
余宗森
材料研究学报
本文测定了两种聚丙烯腈基和一种各向同性沥青基碳纤维的模量应变曲线,发现它们的抗拉模量随应变的变化并不成线性关系。其模量应变曲线可以分为两个区域:在低负荷区,三种碳纤维的模量均随着应变的增加而增加。在高负荷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抗拉模量随着应变的变化很小,且两者成线性关系;各向同性沥青基碳纤维的模量则随应变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为了对碳纤维非虎克特性进行解释,在本文中引入了原纤解皱潜力及其数密度分布函数的概念。
关键词:
碳纤维
,
tensile modulus
,
non-hook characteristics
武洋
,
谢菊梅
,
王云玲
,
杜少文
,
王晓勇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5.08.014
通过对内蒙古虎拉林矿区岩矿的鉴定,了解到金的粒度,初步确定样品制备流程,并参照金矿样品制备流程的分类,进-步改进优化流程.该流程通过t检验、F检验,证明可靠.采用该流程制备的样品,内外检验合格率达95%以上.
关键词:
金矿样品
,
制备流程
,
检验
,
改进
王玉佩
,
张红
,
周鑫
,
周蓉
,
甘露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3.01.094
斑马鱼胚胎最初为研究发育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的重要模式动物,20世纪90年代关于斑马鱼胚胎研究的文章每年不足100篇,到本世纪初期已上升到每年1000余篇,目前这个数字正呈指数增长,斑马鱼胚胎的研究范围与应用价值正也随之逐步提升。该文综述了斑马鱼胚胎在电离辐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电离辐射诱导斑马鱼的毒性作用、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及其信号转导机制,以及利用斑马鱼对辐射防护剂与增敏剂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利用斑马鱼胚胎在放射生物学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其中包括一种具有物理激发、化学刺激作用的线粒体内活性氧(ROS)诱导剂,在非条件刺激下利用斑马鱼检测该物质的毒性,发现610μL/mL的该物质无胚胎发育毒性,然而,在一定波长的光刺激下可造成DNA双链断裂,在理论上是一种潜在的辐射增敏剂。
关键词:
斑马鱼
,
胚胎
,
电离辐射
,
细胞毒性
,
DNA损伤
,
辐射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