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乾
,
张会斌
,
曹立新
,
苏革
,
高荣杰
,
柳伟
,
赵晓萌
,
石良
人工晶体学报
以水热法制备的氢基钛酸盐纳米管(H-TNT)为基体,利用其离子交换性能在碱性条件下制备了[Pd(NH3)4]2+负载的氢基钛酸盐纳米管.采用ICAP、XRD、TEM、DRS、XPS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d(NH3)4]2+的浓度和溶液的pH值对氢基钛酸盐纳米管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以及交换后样品的晶型、微观形貌、光学性能以及化学组成.结果表明:[Pd(NH3)4]2+负载在H-TNT表面,相互之间以Pd-O键作用.[Pd(NH3)4]2+负载之后,样品的晶型和管状形貌都没有变化,但是在400 ~ 600 nm范围对可见光有明显吸收.溶液浓度和pH值均对离子交换性能有影响,当[Pd(NH3)4]2+浓度较小,溶液中Pd与H-TNT的质量比较小时,[Pd(NH3)4]2+在9≤pH≤12的范围内能够全部负载到H-TNT上;当[Pd(NH3)4]2+浓度较大,溶液中Pd与H-TNT的质量比较大时,增大浓度和pH值均有利于[Pd(NH3)4]2+负载比例的提高,但pH≥10时,[Pd(NH3)4]2+的负载量却趋于饱和.
关键词:
离子交换
,
[Pd(NH3)4]2+
,
钛酸盐纳米管
赵晓萌
,
曹立新
,
高荣杰
,
苏革
,
柳伟
,
张会斌
,
石良
,
林婵
,
韩乾
人工晶体学报
通过将水热法制备的钛酸盐纳米管,质子化得到氢基钛酸盐纳米管(H-TNTs)后,利用离子交换法,在碱性条件下,制备出银沉积二氧化钛纳米结构(Ag@TiO2).采用XRD、TEM、XPS、DRS等手段对不同工艺下制备的Ag@TiO2的形貌、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了其光催化活性.研究发现,利用离子交换的方法,可以将银以单质银的形式均匀沉积在二氧化钛纳米结构中,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Ag@TiO2光催化剂的形貌由管状结构转变成棒状结构,在长度不断减小的同时,直径不断增大,同时结晶度逐步提高.550℃煅烧的Ag@TiO2的光催化活性最好,以其为光催化剂,60 mL 20 mg·L-的甲基橙在1.5h时降解完全.
关键词:
水热法
,
离子交换
,
二氧化钛
,
光催化
孙清
,
李谷丰
,
邓乾民
,
刘杰民
,
时国庆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10.2015031001
为实现对环境及食品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高灵敏检测,通过优化一系列试剂盒参数,研制了一步间接竞争ELISA检测试剂盒.优化后的包被缓冲液为90 mmol·L-1、pH 4.6的柠檬酸缓冲液,最佳反应pH值为7.4,抗体包被浓度为0.2μg·mL-1, HRP?BSA?AFB1稀释比为1/4000,标品稀释液为含7%甲醇的PBST溶液.优化后试剂盒IC50值为66 pg·mL-1,检测限为7.6 pg·mL-1,检测线性范围为10—810 pg·mL-1.试剂盒对不同AFB1添加水平(0.5μg·kg-1,1μg·kg-1)的玉米、豆粕和鱼粉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8.4%—134.8%.对玉米、豆粕和鱼粉样品各20份盲样测试结果表明,试剂盒检测结果与HPLC?MS/MS检测结果吻合.
关键词:
ELISA
,
黄曲霉毒素B1
,
残留
,
试剂盒
李渊
,
刘子琦
,
吕小溪
,
曹洋
,
李开萍
,
覃换勋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9.2016033004
通过对贵州毕节地区两个处于不同石漠化等级条件下的洞穴朝营洞(潜在)与韩家冲洞(强度)滴水的滴率与元素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分析了各洞穴上覆的土壤、基岩元素,探讨了滴水的元素来源及其石漠化效应.结果表明,朝营洞上覆土壤元素Ca、Mg、Sr含量高于韩家冲洞;朝营洞滴水Ca2+、Mg2+、Ba2+、Sr2+平均浓度分别为60.81、3.24、0.012、0.085 mg·L-1,韩家冲洞滴水分别为58.39、2.47、0.01、0.074 mg·L-1;地表石漠化程度越严重,洞穴滴水滴率对大气降雨的响应越敏感,季节变幅越大,滴水元素受到上覆基岩的贡献程度越高;受地表石漠化效应的差异影响,朝营洞滴水元素离子浓度呈现出雨季高旱季低的变化规律,而韩家冲洞滴水元素离子浓度呈现出雨季低,旱季高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土壤
,
洞穴滴水
,
元素
,
石漠化
孙炳君
,
王俊
,
迟蕾
材料导报
采用薄壁圆筒扭转的试验方法测定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面内剪切性能,得到了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面内剪切模量与剪切强度结果.最后将试验结果与4种经验公式估算结果对比,得出蔡-韩修正公式对面内剪切模量的估算结果接近试验值.
关键词:
薄壁圆筒
,
扭转
,
经验公式
韩恩厚
,
柯伟
腐蚀学报(英文)
腐蚀疲劳裂纹内的化学与电化学状态韩恩厚,柯伟(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腐蚀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沈阳110015)发表于CorrosionScience,1993;35(1—4):599.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腐蚀科技论文讲评会一等奖韩恩厚,男,1961年8月生.1990年在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3月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同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敏感断裂机理、工程结构失效分析与寿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