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洋
,
沈明敏
,
刘田东
,
韦书婷
,
胡玉海
,
董林
,
陈懿
催化学报
采用XRD,XPS和TPR等手段研究了氧化铜与二氧化铈-氧化铝机械混合载体之间的表面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在混合载体表面,当氧化铜的负载量低于其在二氧化铈载体上的分散容量时,氧化铜优先与二氧化铈发生作用并分散在其表面; 当氧化铜的负载量超过其在二氧化铈载体上的分散容量时,氧化铜会继续在氧化铝表面分散. 这些结果说明,在制备用氧化铈改性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时,如果氧化铈的用量偏高,会导致样品中有晶相氧化铈生成,从而对氧化铈作为改性剂的作用不利.
关键词:
氧化铜
,
氧化铈
,
氧化铝
,
分散
,
表面相互作用
陈懿
,
郭明星
,
易龙
,
袁波
,
李高洁
,
庄林忠
,
张济山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6.00480
通过OM、SEM、TEM观察以及EBSD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热加工工艺对Al-Mg-Si-Cu-Zn合金板材组织、织构和成形性能,以及固溶淬火后等温时效对其析出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2种热加工工艺对T4P预时效态合金的强度和应变硬化指数n基本无影响,但是对平均塑性应变比、Δr以及不同方向延伸率影响显著;不同热加工过程对合金组织和织构演化均有影响,成形性能较好的固溶淬火态合金板材平均晶粒尺寸略大且呈双模型晶粒尺寸分布特征,其织构组分较多,但是强度较低。对该淬火态合金进行185 ℃人工时效20 min,其硬度即可升高65 HV,进一步时效到5 h达到峰值硬度132 HV,对应的拉伸性能可达Rp=318 MPa,Rm=364 MPa,A=13%,拉伸断口为典型的塑性断裂。该合金在185 ℃时效时仍以Mg-Si相析出为主,如β"、β' 和Q'相等,峰时效后β"相主要沿b轴方向生长,最后转化为β' 和Q'相,合金表现出较好的时效稳定性。
关键词:
Al-Mg-Si-Cu-Zn合金
,
热加工
,
织构
,
成形性能
,
沉淀析出
林明
,
范以宁
,
刘浏
,
许波连
,
胡征
,
陈懿
催化学报
关键词:
五氧化二钒
,
二氧化钛
,
氧化物催化剂
,
超细微粒
,
球磨法
,
邻二甲苯
,
选择性氧化
丁维平
,
郭学锋
,
莫敏
,
祝艳
,
陈懿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0.00714
在Tween系列非离子/阴离子混合型表面活性剂与过渡金属盐所形成的溶致液晶体系中加入NaBH4,制备了过渡金属(M)与B的非晶态合金纳米管M-B(M=Fe,Co,Ni);制备时若在含Ni盐溶液中添加第三种组分(可为P, Co或Cu的化合物),则还可得到相应的NiPB,NiCoB或NiCuB三元非晶态合金纳米管.讨论了这类反应的机制,指出层状液晶相模板的存在是获得纳米管的关键,层中过渡金属离子被NaBH4还原的同时析出H2,导致层状液晶相解离并卷曲形成纳米管.在这一基础上通过微调实验条件并添加适当的稳定剂,可得到稳定的二元或三元过渡金属非晶态合金纳米管,并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控其管径.在某些加氢反应中,非晶态纳米管具有比相应的非晶态纳米颗粒更好的催化性能,而且管径小的纳米管的催化性能比管径大的更好.由于非晶具有与结晶材料迥异的特性,非晶态合金纳米管可能具有独特的性能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非晶态合金
,
纳米管
,
液晶
,
催化加氢
邱安定
,
范以宁
,
马永福
,
吴沛成
,
陈懿
催化学报
采用微型催化反应装置,结合氢化学吸附、吡啶吸附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程序升温还原等物理化学手段,研究了添加碱金属助剂对负载型Pt-Sn/γ-Al2O3催化剂的长链烷烃(C10~C13)脱氢反应性能、表面酸性、金属表面性质以及负载组分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发现添加一定量的Li+和Na+可以减少催化剂的积炭量,提高催化剂的金属表面裸露度,从而改善催化剂的脱氢反应稳定性. 而添加碱性较强的K+和Cs+虽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但破坏了Pt-Sn-Al2O3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锡组分易被还原,催化剂的活性表面减小,从而抑制了催化剂的脱氢反应活性.
关键词:
铂
,
锡
,
负载型催化剂
,
碱金属
,
助剂
,
长链烷烃
,
脱氢
薛念华
,
郭学锋
,
丁维平
,
陈懿
催化学报
低碳烯烃催化裂解增产丙烯是一项新技术,高水热稳定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是关键技术之一,硅酸铝分子筛催化剂因具有相对较好的稳定性而得到了广泛研究. 本文总结了HY, HZSM-5和 MCM-22等微孔、介孔以及具有微-介孔复合结构的新型分子筛在烯烃催化裂解反应中的稳定性,特别是水热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了提高酸性分子筛催化剂水热稳定性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方法制得分子筛的催化裂解性能,对高稳定性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探讨,为研发新一代低碳烯烃裂解催化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
烯烃
,
催化裂解
,
丙烯
,
分子筛
,
水热稳定性
,
积炭
杨汉培
,
范以宁
,
林明
,
许波连
,
陈懿
催化学报
应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激光拉曼光谱(FT-LRS)和微型催化反应装置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丙烷选择氧化的B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Bi组分是丙烷催化氧化脱氢为丙烯的主要活性组分,而丙烯醛选择性的大小与B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不同组成的B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在丙烷转化率(~28.0%)相近的情况下,其丙烯醛选择性随Mo/(Mo+Bi)原子比的增加先逐渐增加,在Mo/(Mo+Bi)原子比为0.50时达极大值(~28.1%). 随Mo/(Mo+Bi)原子比进一步增加,丙烯醛选择性又急剧下降. XRD和FT-LRS结果表明, Bi2O3和MoO3之间可形成二元Bi-Mo-O晶相固溶体,从而显著提高了催化剂对选择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尤其是当α-Bi2(MoO4)3和γ-Bi2MoO6两相共存时,B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具有较优良的选择氧化催化性能. γ-Bi2MoO6参与了α-Bi2(MoO4)3对丙烷的选择氧化,加速了选择氧化活性氧物种的再生.
关键词:
氧化铋
,
氧化钼
,
丙烷
,
选择氧化
,
丙烯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