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剑燕
,
顾瑾
,
倪忠斌
,
刘晓亚
,
陈明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定向水解反应得到了苯乙烯单封端聚甲基丙烯酸(St-PMAA)大分子单体,使其与苯乙烯(St)在醇/水混合介质中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制得了以PSt为核、PMAA为壳、形态规整的聚合物复合微球.FT-IR和1H-NMR的分析表明:St-PMAA大分子单体的结构明确,电位测定发现复合微球表面带有明显的负电荷,且在pH=5.5左右其Zeta电位可发生显著变化,说明该复合微球具有pH响应性,在药物负载和蛋白质吸附分离方面可望获得应用.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
聚甲基丙烯酸
,
大分子单体
,
聚合物微球
倪忠斌
,
陆剑燕
,
杨伟
,
毛明富
,
江金强
,
陈明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由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分别制得了分子量不同、分子量分布≤1.2的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PtBMA)和聚苯乙烯(PSt-Br).进而使PtBMA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了分子量适中的亲水性聚甲基丙烯酸(PMAA).在1,8-2氮双环[5.4.0]-7-十一烯存在的条件下,利用PSt-Br链端的溴原子与PMAA的侧羧基进行亲核取代反应,成功地将PSt链嫁接到亲水性PMAA聚合物链上.改变PSt-Br的分子量可实现对嫁接链数量的控制,并可根据需要调整主链与枝链的长度,形成不同的双亲性接枝共聚物,其在水中的自组装结果显示,形成的纳米颗粒基本保持球形、具有核壳结构.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
亲核取代
,
接枝聚合物
,
自组装
,
纳米颗粒
何康
,
李洋
,
潘春旭
材料保护
利用纳米压痕技术,对3把出土于湖北的战国青铜剑残片表面富锡层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结合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其显微组织特征、合金成分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分析认为:(1)3把青铜剑残片属高锡青铜,表面存在一层由8相和非晶化合物构成的富锡层;(2)其双层结构中的惰性腐蚀层的特征表明富锡层是在长期埋藏环境中由于发生选择性腐蚀而形成的,排除了古代工匠人为处理的可能性。纳米压痕技术为古代金属样品微米级微区的力学性能的准确测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
纳米压痕技术
,
材料学特征
,
战国青铜剑
,
湖北出土
,
富锡层
,
选择性腐蚀
万志敏
,
陈立平
物理测试
doi:10.3969/j.issn.1001-0777.2002.01.005
研究了两种飞行器模型的着陆特性.模型着陆应用气囊系统衰减着陆冲击载荷.实验模拟着陆的垂直速度为2~6 m/s,水平速度0~4 m/s,着陆姿态范围-19.5°~+19.5°,测定了飞行器模型的加速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峰值加速度随垂直着陆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舱体模型的加速度高于弹体模型的加速度,着陆姿态和水平速度对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着陆特性
,
回收
,
冲击
,
飞行器模型
陈瑞
,
吴敏
,
王万宾
,
吴爱民
,
赵婧
,
陈季康
,
潘波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4.2016072602
本研究以大型蚤毒性试验标准为参照进行剑水蚤的铜毒性试验,并以生物配体模型(BLM)为主要工具,实现对毒性数据的校正和毒性效应的预测.在不同水质参数下,实测铜的48 h LC50为141-566 μg·L-1,相应的BLM预测值为143-1208μg·L-1,表明BLM对铜的毒性预测良好.pH升高、DOC以及钙、镁、钠离子浓度的增加均对铜毒性有不同程度减弱作用,钾离子对铜毒性影响较小,BLM对这一现象的描述较好.利用Visual MINTEQ软件对不同水参数条件下铜形态分布进行模拟,辅助解释实验现象,发现钙、镁、钠、钾离子对铜形态分布影响较小.DOC的加入则使络合态铜含量增加,而pH升高导致游离态铜浓度下降,水合态铜浓度升高.本研究表明,预测铜对剑水蚤的毒性要充分考虑水质参数的影响,BLM在铜对剑水蚤的毒性预测方面表现了非常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剑水蚤
,
铜毒性
,
生物配体模型
,
水质参数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采用试件自然埋藏的方法研究了线缆金属材料Cu及Al在西部内陆盐土中1年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Cu、Al呈局部斑点腐蚀,土壤质地、Cl-、SO42-含量及土壤微生物是造成腐蚀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铜
,
铝
,
土壤腐蚀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采用试件自然埋藏的方法研究了线缆金属材料Cu及Al在西部内陆盐土中1年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Cu、Al呈局部斑点腐蚀,土壤质地、Cl-、SO42-含量及土壤微生物是造成腐蚀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铜
,
铝
,
土壤腐蚀
谭伟
,
徐滨士
,
韩文政
,
钟群鹏
腐蚀学报(英文)
doi:10.3969/j.issn.1002-6495.2003.02.015
采用x射线衍射、SEM和EPMA等方法对服役20年~30年水陆装甲车车体锈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锈层中含有Cl-,锈层主要由α-FeOOH、β-FeOOH、γ-FeOOH、γ-Fe2O3、Fe3O4以及α-Fe等相组成,同时还残留有极少量的绿锈GR*(I).结合水陆装甲车的使用环境(海水、淡水,干湿交替),对锈层各相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内锈层致密,大蚀坑下有小蚀坑,锈层中包含有呈小岛状弥散分布的Fe基体,均匀腐蚀与局部点蚀共同造成了材料的腐蚀破坏.
关键词:
锈层
,
均匀腐蚀
,
点蚀
,
Cl-干湿交替
,
水陆装甲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