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武
,
兰勇军
,
肖纳敏
,
李殿中
,
李依依
金属学报
采用晶体塑性有限元(CPFEM)和元胞自动机(CA)耦合的方法模拟了热变形低碳钢的静态再结晶. CPFEM的计算结果定量描述了介观尺度上奥氏体变形储能的不均匀分布, 为模拟再结晶的形核和长大提供了依据, 从而在再结晶CA模型中考虑了不均匀变形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变形储能分布不均匀使得再结晶在不同位置的形核密度不同, 形核集中在晶界以及晶内储存能较大的区域;随着临界形核储能的降低, 形核数量增加, 再结晶晶核的位置分布趋于均匀. 对不同形核判据下的再结晶动力学也作了讨论.
关键词:
晶体塑性有限元
,
crystal plasticity finite element model
,
stored energy
李宁
,
郑成武
,
张兴
,
周兴丹
,
李正强
,
华瑞茂
功能材料
介绍了蓝相液晶特殊的“双轴螺旋”结构,并解释了其三维晶格的形成.阐述了蓝相液晶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优势和原理.分类详细介绍了诸如聚合物稳定、纳米粒子稳定、“香蕉”型或“T”型分子诱发稳定、双液晶基元以及氢键稳定等拓宽蓝相温度范围的方法,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后对蓝相液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蓝相液晶
,
三维晶格
,
Kerr效应
,
聚合物稳定
张军
,
陈文雄
,
郑成武
,
李殿中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6.00468
采用相场法研究了Fe-C-Mn三元合金在临界区等温过程中发生的奥氏体-铁素体相变。基于Gibbs自由能守恒理论,在相场模型中考虑了替换型元素Mn在奥氏体/铁素体相界面内扩散所导致的自由能耗散,描述了Fe-C-Mn三元合金中因Mn在相界面偏聚所导致的相变停滞和相变不完全现象。利用相场模型研究了Mn含量对奥氏体-铁素体相变微观组织转变和相变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n含量的增加,铁素体相的转变速率和体积分数降低,Mn在奥氏体/铁素体相界面内扩散所导致的溶质拖曳现象越明显,相变不完全程度加剧。
关键词:
相场法
,
奥氏体
,
铁素体
,
Gibbs自由能耗散
,
相变不完全
郝露菡
,
肖纳敏
,
郑成武
,
李殿中
材料研究学报
对低碳钢在Ae3以上进行了单道次快速大形变量变形,测定了材料在高温变形前后的室温拉伸曲线并观察其断口形貌.对结果的分析表明,低碳钢在Ae3以上的温度发生形变诱导铁索体相变,是形成超细晶粒(3μm左右)的主要原因.应变速率大于0.1 s-1时,可诱导形成铁索体晶粒,且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铁素体分数增加而晶粒尺寸减小;当应变速率大于10 s-1时铁素体分数达到饱和,晶粒尺寸的变化不大.与先共析铁索体相比,形变诱导铁素体的强度和硬度大大提高,低碳钢Q235的屈服强度由250 MPa左右提高到510 MPa,抗拉强度则达到615 MPa,而形变诱导铁索体的塑性有所降低,但仍保持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拉伸力学性能
,
形变诱导铁索体
,
应变速率
,
低碳钢
郑成武
,
兰勇军
,
肖纳敏
,
李殿中
,
李依依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6.05.006
采用晶体塑性有限元(CPFEM)和元胞自动机(CA)耦合的方法模拟了热变形低碳钢的静态再结晶.CPFEM的计算结果定量描述了介观尺度上奥氏体变形储能的不均匀分布,为模拟再结晶的形核和长大提供了依据,从而在再结晶CA模型中考虑了不均匀变形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变形储能分布不均匀使得再结晶在不同位置的形核密度不同,形核集中在晶界以及晶内储存能较大的区域;随着临界形核储能的降低,形核数量增加,再结晶晶核的位置分布趋于均匀.对不同形核判据下的再结晶动力学也作了讨论.
关键词:
晶体塑性有限元
,
变形储能
,
元胞自动机
,
静态再结晶
张军
,
陈文雄
,
郑成武
,
李殿中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6.00468
采用相场法研究了Fe-C-Mn三元合金在临界区等温过程中发生的奥氏体-铁素体相变.基于Gibbs自由能守恒理论,在相场模型中考虑了替换型元素Mn在奥氏体/铁素体相界面内扩散所导致的自由能耗散,描述了Fe-C-Mn三元合金中因Mn在相界面偏聚所导致的相变停滞和相变不完全现象.利用相场模型研究了Mn含量对奥氏体-铁素体相变微观组织转变和相变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n含量的增加,铁素体相的转变速率和体积分数降低,Mn在奥氏体/铁素体相界面内扩散所导致的溶质拖曳现象越明显,相变不完全程度加剧.
关键词:
相场法
,
奥氏体
,
铁素体
,
Gibbs自由能耗散
,
相变不完全
张兴
,
郑成武
,
李宁
,
周兴丹
,
李正强
,
华瑞茂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22704.0448
介绍了3D显示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目前3D显示的主流技术类型,包含了眼镜式3D技术以及裸眼式3D技术,其中眼镜式3D技术包含色差式3D技术、偏光式3D技术和主动快门式3D技术;裸眼式3D技术包含视差屏障式3D技术、柱状透镜式3D技术、指向光源式3D技术和多层显示式3D技术.阐述了各种3D显示技术的基本实现原理和应用领域、并对涉及液晶显示的几种3D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结合液晶材料的特点与3D液晶显示的实际要求,阐述了3D液晶面板对液晶材料快速响应方面的要求,以及液晶透镜对液晶材料光学各向异性参数的要求.
关键词:
3D显示
,
眼镜式3D显示
,
裸眼式3D显示
,
液晶材料
逄辉
,
郑成武
,
曹建华
,
张兴
,
华瑞茂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53005.0752
为了实现溶液化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制备和应用具有高溶解性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本工作设计和合成了一种含液晶分子中常用的丙基双环己基二氟苯基结构单元的配体及其铱配合物 Ir(cfpp)2(acac)(cfpp =2-(2,3-二氟-5-[trans,trans-4′-丙基-(1,1′-双环己基)]苯基)吡啶);acac =乙酰丙酮负离子)。以其作为绿色发光掺杂材料,按照2%、4%和8%的掺杂含量旋涂制备了 OLED 器件,器件结构为 ITO/PEDOT∶PSS/PVK∶PBD∶Ir(cfpp)2(acac)/ TPBi / LiF / Al。当掺杂浓度为8%时,器件的最大发射波长为524 nm,最大发光亮度达到3600 cd/m2;当电流密度为20 mA/cm2时,最大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为2.0 cd/A 和0.6 lm/W,具有较强的电致发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含液晶结构单元设计和合成高溶解性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是可行的研究思路,为制备可旋涂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提供了新方法。
关键词:
铱配合物
,
液晶基元
,
电致磷光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张军
,
郑成武
,
李殿中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5.00651
运用相场法研究了Fe-C合金在临界区等温过程中发生的奥氏体-铁素体相变过程. 通过分析铁素体生长过程中C的扩散行为, 发现奥氏体-铁素体相变表现为混合控制生长的特征, 奥氏体/铁素体相界面处于非平衡状态. 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等温温度(1010, 1048和 1087 K)下奥氏体-铁素体相变的微观组织和C浓度场的演化情况. 结果表明, 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 铁素体形核率增加, 铁素体相变平衡体积分数增加, 但奥氏体内部C浓度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加剧, 1010 K等温时的微观组织呈现为不规则细小铁素体晶粒围绕分散分布的残余奥氏体的两相结构. 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 奥氏体-铁素体相变过程表现出由扩散控制生长模式向界面控制生长模式转化的趋势.
关键词:
相场法,
,
奥氏体,
,
铁素体,
,
C浓度场,
,
混合控制,
,
相变模式
张军
,
郑成武
,
李殿中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5.00651
运用相场法研究了Fe-C合金在临界区等温过程中发生的奥氏体-铁素体相变过程.通过分析铁素体生长过程中C的扩散行为,发现奥氏体-铁素体相变表现为混合控制生长的特征,奥氏体/铁素体相界面处于非平衡状态.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等温温度(1010,1048和1087K)下奥氏体-铁素体相变的微观组织和C浓度场的演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铁素体形核率增加,铁素体相变平衡体积分数增加,但奥氏体内部C浓度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加剧,1010 K等温时的微观组织呈现为不规则细小铁素体晶粒围绕分散分布的残余奥氏体的两相结构.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奥氏体-铁素体相变过程表现出由扩散控制生长模式向界面控制生长模式转化的趋势.
关键词:
相场法
,
奥氏体
,
铁素体
,
C浓度场
,
混合控制
,
相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