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
胡臻浩
,
邓高明
,
李文翠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5)60947-0
由于在工业、环保和能源等诸多领域的潜在应用,低温CO催化氧化催化剂的研发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贵金属表现出优越的CO氧化活性和稳定性,但是其有限储量和高昂价格一直限制着它们的实际应用.铜锰氧化物是著名的霍加拉特催化剂的主组分,价格低廉,催化氧化CO活性高,可高效替代贵金属催化剂.大量研究已证实, CO在铜锰氧化物上的氧化遵循氧化-还原机理,因此调变铜锰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对于改善其CO氧化活性至关重要.本文报道了一种简单的选择性刻蚀技术,即在铜、锰前驱物共沉淀过程中引入氨水作为刻蚀剂,利用氨水与铜离子的强络合作用选择性刻蚀铜组分,调变铜锰氧化物的铜锰比,有效改善了铜锰氧化物的氧化-还原特性,从而提高了其CO氧化性能. X射线粉末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初始制备的样品结晶弱,主要物相包含铜锰复合氧化物和氧化锰,此外还存在少量碳酸锰.不同浓度氨水刻蚀几乎未改变铜锰氧化物的物相组成.透射电子显微(TEM)照片中几乎没有发现晶格相,进一步证实这些铜锰氧化物的弱结晶本质.扫描电子显微(SEM)照片显示初始制备的铜锰复合氧化物主要由1.5?m左右的球形颗粒堆积而成,氨水刻蚀后颗粒形状变得不规则,表面更加粗糙,样品比表面积也从刻蚀前的85 m2/g增加到139 m2/g.理论上,氨水与铜的络合作用更强,样品主体和表面组成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氨刻蚀量增加,铜含量逐步降低,这清晰证实了氨有效地选择性刻蚀了铜组分. ;进一步运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氢程序升温还原(H2-TPR)、CO程序升温还原(CO-TPR)和氧程序升温脱附(O2-TPD)等测试手段表征了铜锰氧化物的氧化和还原特性,特别是氨刻蚀后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 XPS分析显示铜锰氧化物中铜和锰物种的氧化态分别为+2和+3,氨刻蚀并没有改变两物种的氧化态. H2-TPR和CO-TPR证实氨刻蚀有效促进了铜锰氧化物中晶格氧从锰到铜物种的迁移,氨刻蚀同时还增强了与铜和锰键合的晶格氧物种的反应活性. O2-TPD结果进一步表明,氨刻蚀显著改善了铜锰氧化物中与铜键合晶格氧的释放.综合来看,氨刻蚀可有效促进铜锰氧化物的晶格氧迁移、释放和反应等氧化-还原特性. CO氧化反应研究显示,氨刻蚀大幅度促进了铜锰氧化物的催化活性.当反应温度在30?C时,相比于初始制备的铜锰氧化物催化剂,氨水刻蚀的样品上CO转化率提高了30%,达到90%转化率时的温度降低了20?C.关联催化剂结构表征和CO氧化性能数据发现,以表面Cu量归一化的CO氧化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正相关.这一结果清晰证实氨刻蚀能显著改善铜锰氧化物的氧化-还原特性,进而有效促进其CO氧化活性.
关键词:
铜锰氧化物
,
选择性刻蚀
,
氧化-还原性能
,
一氧化碳氧化
,
共沉淀
孙清
,
李谷丰
,
邓乾民
,
刘杰民
,
时国庆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10.2015031001
为实现对环境及食品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高灵敏检测,通过优化一系列试剂盒参数,研制了一步间接竞争ELISA检测试剂盒.优化后的包被缓冲液为90 mmol·L-1、pH 4.6的柠檬酸缓冲液,最佳反应pH值为7.4,抗体包被浓度为0.2μg·mL-1, HRP?BSA?AFB1稀释比为1/4000,标品稀释液为含7%甲醇的PBST溶液.优化后试剂盒IC50值为66 pg·mL-1,检测限为7.6 pg·mL-1,检测线性范围为10—810 pg·mL-1.试剂盒对不同AFB1添加水平(0.5μg·kg-1,1μg·kg-1)的玉米、豆粕和鱼粉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8.4%—134.8%.对玉米、豆粕和鱼粉样品各20份盲样测试结果表明,试剂盒检测结果与HPLC?MS/MS检测结果吻合.
关键词:
ELISA
,
黄曲霉毒素B1
,
残留
,
试剂盒
马士德
,
顾全英
,
邓天影
,
徐仲斌
,
曹庆波
,
于瑞生
腐蚀学报(英文)
船用柴油机冷却系统防腐CH乳化油性能马士德顾全英邓天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徐仲斌曹庆波于瑞生(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化所)(海军装备研究所)我国依据60年代从原西德引进的乳化油研制NL乳化油,经常期使用发现由于热稳定性差引起析油析皂,造成冷却管路沾污、堵塞,对橡胶引起溶涨,对铸铁缓蚀性差,为此我们研制了CH乳化型防锈油(以下简称CH乳化油)。1室内小样合成与筛选乳化油主要由基础油、乳化剂、缓蚀剂、稳定剂等?...
关键词:
宋宪瑞
,
刘家臣
,
敬畏
,
刘海燕
,
张君娣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传统的陶瓷制备方法,以TiO2-莫来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组分和烧成温度对陶瓷材料的远红外吸收性的影响.试验表明,TiO2-莫来石体系陶瓷材料的远红外吸收性能,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明显降低:TiO2能有效促进材料烧结、降低烧结温度,提高材料的红外吸收性能.
关键词:
远红外陶瓷
,
吸收
,
烧结
段炼
,
邱勇
材料研究学报
自从1987年邓青云博士发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以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蓬勃兴起.近年来,OLED已在中小尺寸显示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步进入大面积显示和照明等领域.有机发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有机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报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机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和其中的主要进展.随着OLED技术的深入发展,该领域的研究体现出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并重的特点,在材料与器件技术和有机半导体传输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材料与器件技术方面,本文主要综述了新型磷光材料分子设计,新型荧光材料及其发光机理研究,白光器件技术,湿法制备技术及柔性制备技术等几个方面的最重要进展.在有机半导体传输理论方面,本文主要综述了从分子堆积、薄膜无序度及掺杂等角度对有机半导体传输理论进行的研究工作.最后,报告对国际有机显示技术和有机照明技术的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综述
,
有机发光二极管
,
发光材料
,
发光机理
,
有机半导体电荷传输
琚海燕
,
王坤余
,
苏德强
,
陈晓威
功能材料
用碳化二亚胺(EDC)对胶原纤维支架材料(CFSM)进行改性,评价了改性前后的胶原纤维支架材料的理化及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胶原的羧基与EDC的氨基发生了酰胺化反应,且EDC改性未破坏胶原的三股螺旋结构.随着EDC用量增加,EDC-CFSM的热变性温度升高明显,耐降解性显著提高.用浓度为14mmol/L的EDC改性得到的EDC-CFSM表现出较优的生物学性能,其热变性温度达96.7℃,耐降解性最优,孔隙率为80.91%,孔径约为70~180μm.
关键词:
胶原纤维
,
EDC
,
交联改性
,
SEM
,
支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