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486)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碱激发和复合激发下建筑垃圾砖粉活性研究

, 申爱琴 , 郭寅川 , 万晨光 , 赵学颖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6.10.029

为提高建筑垃圾废砖再生利用率,采用砂浆力学测试手段研究了建筑垃圾砖粉活性和碱激发、复合激发对建筑垃圾砖粉活性的影响,并借助扫描电镜和热分析方法对建筑垃圾砖粉、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的颗粒形貌、水化产物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垃圾砖粉活性较小,当掺量大于20%时,砂浆强度随其掺量的增加直线下降;不同碱激发剂对建筑垃圾砖粉有不同的激发效果,Ca(OH)2激发效果最好,NaOH次之,Na2SiO3·9H2O激发效果最差;复合形成的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具有较好的活性,当其掺量不超过40%时,砂浆28 d抗压强度高达50 MPa.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比砖粉具有更好的颗粒级配,在其水化过程中降低了稳定性较差的Ca(OH)2含量,提高了水泥石密实度,是一种经济、环保的新材料.

关键词: 砂浆强度 , 建筑垃圾砖粉 , 碱激发剂 , 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 , 微观机理

基于正交试验的掺CWCPM的小型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申爱琴 , 郭寅川 , 张家龙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6.16.025

为提高建筑垃圾废砖再生利用率,将废旧粘土砖磨细成粉,并与其他工业废渣复合形成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Construction waste composite powder materials,以下简称CWCPM).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掺CWCPM的C20~C30小型混凝土预制构件配合比进行试验研究,探讨水灰比、CWCPM掺量和砂率对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推荐了混凝土较优配合比.同时,借助XRD微观测试手段研究CWCPM对混凝土微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灰比仍是影响混凝土工作性与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其次为CWCPM掺量,砂率对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最小,CWCPM掺量对混凝土90 d抗弯拉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微观测试结果表明,CWCPM掺入后并未生成新的水化产物,但改变了水泥基材料的水化产物数量,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宏观性能.

关键词: 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 , 小型混凝土预制构件 , 正交试验设计 , 配合比设计 , 微观影响机理

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 申爱琴 , 郭寅川 , 万晨光 , 张敬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6.04.029

借助 DSC-TG、扫描电镜和压汞实验,并结合混凝土宏观性能实验,研究了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对C30混凝土力学强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掺量为30%时,C30混凝土强度及抗冻性能最优;中低盐溶液浓度时,试件更容易发生盐冻腐蚀破坏。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由于其填充效应及火山灰效应减少了取向性较强的 Ca(OH)2含量,生成性能较优、微观结构较为致密的低碱度水化硅酸钙凝胶,使得混凝土内部较为致密,孔结构和孔级配趋向合理,宏观上表现为混凝土强度及抗冻性能的提高。

关键词: 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 , 力学强度 , 抗冻性能 , 盐冻腐蚀 , 微观机理

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对小型混凝土构件收缩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申爱琴 , 万晨光 , 郭寅川 , 李辉

硅酸盐通报

针对我国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再生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将建筑垃圾磨细砖粉与矿粉、粉煤灰和激发剂复合形成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以下简称CWCPM),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了CWCPM对小型混凝土强度和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CWCPM的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强度效应和收缩性能;当替代量小于30%时,混凝土早期强度有小幅度降低,而后期强度高于基准试样;60d龄期时,CWCPM的掺入提高了混凝土的收缩性能,随其掺量的增加收缩系数先减小后增大.DSC-TG、压汞试验结果表明:孔隙率并不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决定性因素,混凝土各项性能与其内部孔径分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CWCPM良好的填充效应和火山灰效应改善了水泥水化产物组成和内部孔结构,提高了混凝土密实度.

关键词: 粉体材料 , 预制构件 , 强度 , 干燥收缩 , 微观机理分析

描述稳定面心立方金属应力与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

朱玉亮 , 郑文杰 , 宋志刚 , 丰涵

钢铁研究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140154

从拉伸应变硬化指数n的物理意义出发,提出一种建立应力与应变关系数学模型的方法,即通过寻求应变硬化指数与应变的函数关系,求解微分方程得到应力与应变的关系.结合对一种面心立方合金拉伸应变硬化规律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应力与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另一部分金属材料的研究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描述在变形过程中不发生相变的稳定面心立方金属材料的拉伸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关键词: 应力 , 应变 , 应变硬化指数 , 数学模型 , 面心立方金属

C-Mn钢过冷奥氏体形变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周荣锋 , 杨王玥 , 周荣 , 孙祖庆 , 张艳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4.06.015

分析了不同碳、锰含量的低碳(锰)钢过冷奥氏体在760℃,1s-1时的单向压缩变形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结果表明,应力-应变曲线呈双峰特征,第一个峰是孕育期内变形奥氏体的加工硬化和形变强化相变两个物理过程的结果,第二个峰是铁素体动态回复和(或)再结晶的结果.碳、锰含量提高时相变速度减缓,铁素体动态再结晶能力减弱,分别使得第一峰过后应力软化率减小,第二个峰变得宽阔平坦.

关键词: 低碳(锰)钢 , 过冷奥氏体形变 , 应力-应变曲线 , 碳、锰含量

考虑微小结构相互作用的钛及Ti-6Al-4V应力-应变曲线解析解

王学滨 , 杨梅 , 赵扬锋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能描述非均质性的具有内部长度的梯度塑性理论推导了颈缩区域的非均匀的塑性拉伸应变.描述了颈缩区域的外形轮廓,并计算了当颈缩区域的体积保持不变时的颈缩区域的塑性伸长.由于外形轮廓已被确定,因而导出了应力的表达式.目前得到的关于应力-应变曲线解析解的优越性在于:所需要的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如:采用软化模量描述脆性;采用弹性模量描述弹性;采用特征长度描述材料的非均质性;模型中含有标定长度可用于研究结构的尺寸效应等.将目前得到的解析解与前人通过实验得到的钛及Ti-6Al-4V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考虑微小结构效应及局部化颈缩的应力-应变曲线的解析解.另外,还发现Ti-6Al-4V的脆性及非均质性要高于商业纯钛.前人试验发现的局部化带在2种材料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差异可以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脆性得到解释.

关键词: 应力-应变曲线 , 微结构 , , Ti-6Al-4V合金 , 尺寸效应 , 颈缩 , 应变局部化

基于光学的三维触控定位与识别方法研究

田晶 , 田丰 , 凌晨 , 王鹤 , 张文俊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32801.0064

通过介绍三维显示技术与无标记空间定位原理,提出了三维两点触控实现方法,搭建了三维两点触控定位与识别系统.针对三维空间定位绘制、空间两点跟踪和手势识别问题,研究了三维两点触控交互方法.实验证明,在不需要佩戴任何标记和传感器的条件下,基于光学的空间两点触控方法与系统能够满足三维显示的人机交互要求,且环境光的变化不干扰人机交互的操作.

关键词: 三维 , 光学触控 , 空间定位 , 手势识别

三维显示在医学教育与仿真中的应用

田丰 , 夏雪 , 王鹤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22704.0535

研究了三维显示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使用CT、MRI、DSA原始医学影像作为数据源,对影像进行图像分割与三维重建,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数据转换,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互动教学系统.构建了基于三维显示技术的医学教育与仿真系统,可呈现与器官组织空间结构一致的立体医学影像,并进行互动仿真操作.三维显示技术将是医学教育与仿真的重要手段,可为医学教育提供最逼真的模拟实践平台.

关键词: 三维 , 体扫描 , 可视体素 , 三维重建

气体比重计法测量耐火材料密度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刘志强 , 葛山 , 黄青 , 尹玉成

耐火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1935.2016.02.020

在简要介绍气体比重计法测量耐火材料密度原理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比重瓶法和气体比重计法对同一样品密度测试结果的影响,以及样品粒度大小、分布对气体比重计法测量密度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体比重计法所测的密度结果较大;粒度越细,则所测得的密度结果越大,且粒度分布对密度测试结果的影响也直接与粉体中细颗粒含量的高低有关,细颗粒越多则密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关键词: 气体比重计法 , 密度 , 比重瓶法 , 粒度分布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49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