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清
,
周新华
,
尹国强
,
李晶
,
蒋旭红
材料导报
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丙烯酸羟丙酯、丁二酸酐、自制超支化聚酯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可紫外光固化的水性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酯,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了其合成过程中基团的变化.固化膜热分析表明,随着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酯中端丙烯酸酯基含量的增加,热降解温度从171.0℃升高到238.9℃,玻璃化转变温由56.2℃升高到72.8℃;其力学性能测试表明,随着TDI· HPA含量的增加,硬度增加,而柔韧性和抗冲击强度都呈递减的趋势.
关键词:
超支化
,
聚氯酯丙烯酸酯
,
紫外光固化膜
周新华
,
蒋旭红
,
廖列文
,
崔英德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07.06.006
研究了聚合工艺对HEA-AA-MMA-BA(HAMB)共聚乳液聚合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其失稳机理,并提出了适合HAMB体系的乳胶粒总势能修正公式.结果表明,采用预乳化单体滴加工艺,比补加乳化剂的净单体滴加工艺聚合稳定性更好.适当降低聚合温度和预乳化单体滴加速率,有利于提高乳液聚合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透射电镜和中和实验证明,富含羟基乳胶粒之间的氢键作用力是HAMB乳液失稳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丙烯酸乳液
,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
,
丙烯酸多元醇
,
稳定性
蒋旭红
,
涂伟萍
材料导报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具有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分子识别效率高且便于控制粒径大小和功能设计等优点,近年来成为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溶胀悬浮聚合法、沉淀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和表面聚合法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关键词:
分子印迹
,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
分子识别
蒋旭红
,
吴嫦秋
,
刘展眉
,
程杏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Poly (GMA-DVB)微球为载体,将4,4'-偶氮双(4-氰基戊酸)(ACPA)连接到微球表面,然后以茶碱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荆,通过4,4'-偶氮双(4-氰基戊酸)(ACPA)引发聚合,在Poly (GMA-DVB)微球表面上均匀地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茶碱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借助红外、电镜、粒度等表征方法对微球的制备进行了评价和探讨,采用静态法研究微球对荼碱的结合性能与分子识别特性.研究表明,分子印迹微球的接枝率随着载体微球表面环氧基含量的增加以及溶剂用量的减少而增大;分子印迹微球对茶碱具有特异的识别选择性与优良的结合亲和性,相对于咖啡碱识别选择性系数为2.81~3.62,室温吸附3h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
关键词:
表面印迹聚合物
,
茶碱
,
微球
,
分子识别
蒋旭红
,
涂伟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一种对目标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和识别能力的高分子功能材料.文中从印迹聚合物预聚复合物的形成,聚合过程中印迹网络的构成以及聚合后的吸附性能及吸附位点等几方面综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热力学、物理表征和模拟在分子印迹聚合物理论研究中的进展.
关键词:
分子印迹
,
分子识别
,
热力学
,
物理表征
,
模拟
吴嫦秋
,
蒋旭红
,
刘展眉
材料导报
以偶氮二异丁腈( AIBN)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二乙烯基苯(DVB)为共聚单体,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Poly(GMA-co-DVB)聚合物微球.考察了振荡方式和配比对聚合物微球形貌和产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对微球进行表征,并测定了聚合物微球的环氧基含量.结果表明:在功能单体GMA为20%~60%(摩尔分数)时,合成了稳定、表面光滑、粒径为2.49~3.67μm的单分散功能微球;随着GMA授料比增加,C=O峰面积与C=C峰面积之比逐渐增加,环氧基的特征吸收峰逐渐增强.微球表面环氧基含量从0.9266mmol/g增至2.9122mmol/g.聚合物微球的水解进一步证明在微球表面有反应性的环氧基.
关键词:
沉淀聚合法
,
聚合物微球
,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
二乙烯基苯
蒋旭红
,
刘展眉
,
涂伟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高交联的聚二乙烯基苯-55(poly(DVB-55))为核,甲苯/乙腈(体积比1∶3)混合溶剂,采用两步沉淀聚合法,在核的表面接枝了具有羧基官能团的较低交联度的壳,得到了单分散或窄分散微米尺度的poly(DVB55)/poly(DVB55-co-methacrylic acid)核-壳微球。结果表明,以甲苯/乙腈混合物替代纯乙腈作为反应介质可以获得比表面积、孔容、接枝量和粒径相对较大的核-壳微球;随着poly(DVB-55)核的用量的增加或反应时间的缩短或单体和交联剂投料浓度的减小,所得的核-壳微球的粒径减小、接枝量降低、粘连程度减小,微球的均匀性则升高。
关键词:
两步沉淀聚合
,
核-壳微球
,
二乙烯基苯-55
,
甲基丙烯酸
肖万峰
,
李光明
,
黄瀚霄
,
马东
,
张智林
,
曲扎
黄金
doi:10.11792/hj20131005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是近年来发现的一条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商旭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主要矿体呈透镜状或脉状产于中-下侏罗统木嘎岗日群浅变质海相复理石建造中,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其次为蚀变岩型,近矿围岩蚀变较弱,蚀变类型包括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黄铁矿及方铅矿;脉石矿物以石英、方解石以及黏土矿物为主。初步研究表明,该矿床主要受地层及构造因素控制,成因类型为造山型金矿床。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了矿区的主要找矿标志,包括岩性及构造标志、蚀变标志、硫化物标志、化探异常及古采矿遗迹标志等,并认为区域上存在找到商旭式金矿床的可能。
关键词:
商旭金矿床
,
地质特征
,
控矿因素
,
矿床成因
,
找矿标志
,
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