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铁健
,
谭成文
,
李树奎
,
王富耻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3969/j.issn.1000-3738.2004.04.004
研究了三种常用压力容器用钢20G、1.25Cr-0.5Mo和2.25Cr-1Mo的抗氢蚀能力.充氢试验后,20G钢发生了严重的氢腐蚀,出现整体脱碳,并导致抗拉和屈服强度以及伸长率的严重下降;1.25Cr-0.5Mo钢在原奥氏体晶界上出现少量氢蚀孔洞,抗拉和屈服强度有少量下降,但伸长率没有明显变化;而2.25Cr-1Mo钢则没有任何氢蚀迹象.同时,通过对这三种钢的临投服役寿命的估算也表明,2.25Cr-1Mo钢的抗氢蚀能力远高于1.25Cr-0.5Mo钢,而20G钢只有极低的抗氢蚀能力,与试验试验结论完全符合.该估算方法可以替代经验Nelson曲线并补充其应用的不足.
关键词:
压力容器用钢
,
氢蚀
,
Nelson曲线
,
动力学
孙智
,
苏铁健
,
李淑华
,
王富耻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07.03.012
利用Hopkinson杆,采用动态压缩实验研究帽形样品的工业纯钛在高应变率(103 s-1)下的变形与失效机制.从时间-剪应力曲线分析材料的剪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轧制变形后的试样,它的绝热剪切敏感性明显变强;而在轧制变形量相同的情况下,从材料厚度方向上取的试样,其绝热剪切敏感性比其它方向强.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其显微组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样的受剪部位均可观察到明显的绝热剪切带.绝热剪切带是材料宏观失效的先兆,带内晶粒细小,为等轴晶,发生了再结晶,带中的微裂纹、微空洞的形成最终导致材料失效.
关键词:
高应变率
,
帽样
,
工业纯钛
,
绝热剪切带
,
失效
苏铁健
,
王超
,
李树奎
,
王富耻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05.02.001
提出用钢的强度与热导率的比值(强导比)来表征钢的绝热剪切敏感性.通过对若干钢约束爆炸圆管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随强导比的降低,钢在一定爆轰条件下的绝热剪切敏感性增加,表现为剪切带密度下降,同时相变带过渡到形变带;对应一定的爆轰条件,强导比有两个临界值,如果强导比值低于较小的临界值,材料将不以绝热剪切方式(集中的剪切变形)破坏;较大的临界值决定材料绝热剪切变形的方式,当材料的强导比低于它时材料以形成形变带的形式失效,反之则以"白亮带"形式破坏.
关键词:
硬度
,
热导率
,
绝热剪切带
朱时珍
,
朱长征
,
于晓东
,
苏铁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0.z1.061
采用热梯度强制流动化学气相渗积(FCVI)工艺制备了连续SiC纤维增强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渗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等温渗积裂解碳用为界面层.第二步热梯度强制流动渗积SiC.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电镜等手段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FCVI制备的SiC基体为β-SiC,具有亚向微米级的晶粒结构,结晶度良好.测定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和断裂韧性,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结构表明:裂断碳界面层的氧化物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恶化循环化的主要原因.试样表面涂覆SiC涂层可以避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恶化.
关键词:
sicf/sic
,
复合材料
,
显微结构
,
抗氧化性能
王丁
,
王琳
,
代华湘
,
苏铁健
,
陶海明
,
魏衍广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不同热处理制度对TB2钛合金的组织结构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对圆柱形、帽型两种样品进行室温动态压缩实验,进一步研究不同的组织结构对TB2钛合金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变点以上的固溶处理使TB2合金平均晶粒尺寸增大;而相变点以下的固溶时效处理使晶粒内部析出大量的α相,材料强度明显上升.室温动态压缩试验中,在不同应变率加载条件下,固溶时效的样品比固溶的样品屈服强度高,冲击吸收功高;而对于不同冲击速度条件下,固溶时效的样品不易于发生绝热剪切,承载能力强.
关键词:
TB2钛合金
,
高应变率
,
绝热剪切
苏铁健
,
李树奎
,
张朝晖
,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3969/j.issn.1005-0299.2005.03.008
为揭示贝氏体相变机制及外加应力对它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研究了140 MPa的外加拉应力对中碳低合金钢35MV7的450℃等温贝氏体相变组织形貌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外加应力的存在,贝氏体相变基元及其组成的铁素体条的尺寸变得非常粗大并形成多样的变态.这种尺寸的变化是由于外加应力产生额外的相变驱动力,使相变基元块可以克服更大的弹性应变能而长成更大的体积.
关键词:
TEM
,
贝氏体
,
相变基元
,
外加应力
梁建华
,
姚国伟
,
郑少军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4.03.01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克拉霉素合成工艺中关键中间E2',4″-双(三甲基硅)-红霉素A-9-(1-异丙氧环己基)肟、Z-2′,4″-双(三甲基硅)-红霉素A-9-(1-异丙氧环己基)肟和E-2′,4″-双(三甲基硅)-6-甲基红霉素A-9-(1-异丙氧环己基)肟、Z-2′,4″-双(三甲基硅)- 6-甲基红霉素A-9-(1-异丙氧环己基)肟及其相关的6种工艺杂质进行了分离、定性和定量分析。色谱柱为DIKMA公司的Inertsil ODS-3(150 mm×4.6 mm I.d., 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比为95∶5),流速1.5 mL/min;检测波长UV 205 nm;柱温40 ℃。在进样量为6~60 μg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可以基线分离,为研究区域选择性甲基化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
克拉霉素
,
肟
,
醚化
,
硅烷化
,
甲基化
,
异构体
,
区域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