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钧
,
何建军
,
许世伟
,
陈志强
,
张雪荧
,
王建松
,
于祥庆
,
苏俊
,
李二涛
,
王宏伟
,
田文栋
,
李龙
,
张立勇
,
杨彦云
,
马朋
,
章学恒
,
胡正国
,
郭忠言
,
徐星
,
袁小华
,
鲁皖
,
余玉洪
,
臧永东
,
唐述文
,
叶瑞平
,
陈金达
,
金仕纶
,
杜成名
,
王世陶
,
马军兵
,
刘龙祥
,
白真
,
雷祥国
,
孙志宇
,
李湘庆
,
张玉虎
,
周小红
,
徐瑚珊
原子核物理评论
实验通过17F+p共振弹性散射研究了复合核18 Ne激发态中与天体核反应14 O(#,p)17F相关的共振态性质。利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对弹核碎裂反应产生的放射性束17F进行了分离和提纯。经过降能后,能量为4.22 AMeV的17F束流轰击在T2终端的厚氢靶(CH2)n上。两套(E-ESi探测器望远镜放置在两个不同的探测角度θlab≈2.3°和14°上,对反冲质子的角度和能量进行了测量。实验观测到了复合核18 Ne的几条质子共振能级。通过R-Matrix理论程序对激发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共振态的能量、自旋、宇称和衰变宽度等共振参数。
关键词:
共振态
,
厚靶方法
,
放射性核束
,
R-Matrix拟合
张立勇
,
许世伟
,
何建军
,
H. Yamaguchi
,
S. Kubono
,
Y. Wakabayashi
,
陈思泽
,
胡钧
,
马朋
,
Y. Togano
,
T. Hashimoto
,
D. Kahl
,
T. Teranishi
,
陈若富
,
王宏伟
,
田文栋
,
郭冰
,
S. Hayakawa
,
N. Iwasa
,
T. Yamada
,
T. Komatsubar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4.385
在X射线暴高温高密度的环境中,18Ne(α, p)21Na很可能是由热CNO循环突破到rp过程的一个重要反应。到目前为止,人们测得的反应率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验中用CRIB(CNS Radioactive Ion Beam separator)提供的21Na放射性束轰击8.8 mg/cm2的聚乙烯厚靶,利用放置在θlab=-14°,0°,14°处的3套硅条探测器望远镜阵列对反冲轻粒子进行鉴别和测量,测得在一段能区(Ex=5.5~9.2 MeV)内21 Na(p, p)21 Na的激发函数。通过对21 Na(p, p)共振弹性散射截面进行R矩阵拟合,得到了22 Mg共振能级的自旋宇称以及质子宽度等信息,从而为计算18Ne(α, p)21Na反应率提供了实验参数。
关键词:
核天体物理
,
X射线暴
,
放射性束
,
厚靶方法
,
共振散射
张宁涛
,
张玉虎
,
周小红
,
柳敏良
,
郑勇
,
郭应祥
,
雷祥国
,
丁兵
,
胡钧
,
马飞
,
陈亮
,
王世陶
,
吴晓光
,
郑云
原子核物理评论
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16Cd(27Al,4n)布居了139Pm的高自旋激发态,用12台高纯锗探测器(HpGe)阵列进行了在束γ-γ符合测量。基于γ-γ符合关系及139Pm核已知的能级信息,建立了两条ΔI=1的负宇称带。利用相邻核能级结构的系统性和依据半经典的核子-核子有效作用的理论模型(SPAC)对这两条带能级结构进行了定量计算,认为它们属于磁转动带。
关键词:
在束γ谱学
,
扁椭形变
,
磁转动
,
集体转动
温昶
,
赵会仙
,
李融武
,
李国霞
,
郭培育
,
高正耀
,
赵维娟
,
孙洪巍
,
郭敏
,
谢建忠
原子核物理评论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技术测试了若干严和店窑汝瓷和钧台窑钧官瓷样品胎和釉的化学组成,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两窑场胎和釉的差异.结果表明:严和店窑汝瓷和钧台窑钧官瓷能较好地加以区分.再次证明了钧瓷和汝瓷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
钧官瓷
,
严和店窑汝瓷
,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
化学组成
,
因子分析
张义
,
宁建新
,
王洪伟
,
孙晓岗
硅酸盐通报
宋钧官瓷作为中国钧瓷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它不仅仅是唐钧瓷釉和早期宋钧瓷釉的扩展和延续,更是一个时代的创造.在给世人留下宝贵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一些需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菟丝纹、蚯蚓走泥纹的产生原因,乳光、分相、窑变的形成机理等等,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研究唐钧花釉、宋代天青、天蓝釉的基础上,采用了当地及周边地域原料,并分别采用了现代及传统的制作工艺以及柴烧、煤烧和气烧的烧成方法最终成功烧制出完美的宋钧官瓷艺术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当地及周边地域原料和不同的制作工艺,采用不同的烧成方式恢复钧官瓷釉的艺术效果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实验证实了钧官瓷釉不同特征的形成原因与工艺过程的相应关系,为钧官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依据,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钧官瓷菟丝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原理及其乳光、分相、窑变的形成原因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
钧官瓷
,
菟丝纹
,
蚯蚓走泥纹
,
分相
,
乳光
邱霞
,
赵维娟
,
李国霞
,
郭敏
,
谢建忠
,
孙洪巍
,
承焕生
,
孙新民
,
赵青云
,
赵文军
,
鲁晓珂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6.03.009
将84个清凉寺窑汝官瓷和钧台窑钧官瓷样品进行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得到每个样品胎和釉的7种主量化学组分.将所有样品的7种主量化学组成数据进行散布分析,以确定汝官瓷和钧官瓷原料来源是否相同.从散布分析图可以看出,汝官瓷釉和钧官瓷釉样品的原料产地和配方明显不同,汝官瓷胎和钧官瓷胎样品的原料产地和成分接近,但有所不同.
关键词:
主量化学组成
,
散布分析
,
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
丁其杰
,
韩长喜
,
刘生福
,
王红
,
陈慧丽
腐蚀与防护
通过对采油五厂胡五块生产系统腐蚀因素调查,摸清了胡五块腐蚀原因是产出液中Cl-,HCO3等强腐蚀性离子含量高,同时含有一定量的CO2(最高达4.68%),并含硫酸盐还原菌(SRB),从而形成弱酸性腐蚀水体.经向套管中注入KY-2高效缓性剂(加药浓度100 mg·L-1)后,腐蚀速率由0.0970mm·a-1降为0.0215 mm·a-1,总铁值由38.1 mg·L-1降为16.5 mg·L-1,治理后减少腐蚀作业5井次,取得较好的防腐蚀效果.
关键词:
腐蚀因素
,
缓蚀剂
,
综合治理
,
现场试验
,
采油五厂
肖朋飞
,
赵红梅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承焕生
硅酸盐通报
本文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技术测试了34个汝官瓷样品、30个蓝色系列钧官瓷样品(不含红釉系列)和17个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根据这些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汝官瓷、钧官瓷和刘家门窑青瓷的釉样品能够较好的区分开;但是3种瓷胎并不能很好的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钧官瓷
,
刘家门窑青瓷
,
PIXE
,
因子分析
魏超贤
,
张凰
,
张迪
,
杨晓磊
新型炭材料
随着纳米碳管(CNTs)的广泛应用,其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中,天然有机质与CNTs的相互作用增大了CNTs的分散性,可能带来更大的环境风险.本研究系统考察了溶解胡敏酸(HA)对CNTs的悬浮效果,发现随着悬浮次数的增加,HA的累积吸附量不断增大,而CNTs的悬浮量先增加后减少,表明CNTs确实存在分级悬浮的现象.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对高悬浮量和低悬浮量的CNTs进行表征发现,高悬浮量的CNTs相比低悬浮量的CNTs短且碎,说明具有较多缺陷的CNTs可能是易悬浮的部分;尽管高悬浮量的CNTs对HA的累积吸附量较低,但其较早的出现了明显的失重平台,具有较差的热稳定性.两方面的证据可以证实CNTs自身性质的差异是其分级悬浮的控制性因素.
关键词:
纳米碳管
,
分级悬浮
,
透射电镜
,
热重分析
王子维
,
杨言辰
,
韩世炯
,
张国宾
黄金
doi:10.11792/hj20140306
胡家峪铜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缘的中条山地区,矿床主要赋存于古元古界中条群篦子沟组含碳片岩、不纯大理岩和硅质钠长岩等岩石中,次为余家山组白云石大理岩中。对矿区内的含矿岩系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测试分析,主量元素特征表明矿区内的含矿岩系均表现出富镁、富铝的特征;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所有样品均呈现出Nb、Ta、Ti负异常的现象,显示出与俯冲带岩浆地球化学类似的特征;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出一定程度的轻重稀土分馏,轻稀土富集,所有样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铕负异常,表明这些含矿岩系形成于还原沉积环境中。研究认为,胡家峪铜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为俯冲后形成的弧后盆地;容矿岩石与国内典型热水喷流矿床相比,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胡家峪铜矿床应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关键词:
中条山
,
胡家峪铜矿床
,
地球化学
,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