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强
,
李世春
,
耿相英
,
杨睿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对不同退火处理的Al/Cu镶嵌式扩散偶扩散溶解层的形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580℃保温160h退火处理后,在Al/Cu界面处形成厚度约2.5mm的扩散溶解层,其主要结构相与Al-Cu相图上相的排列位置一致.CuAl相层首先在Cu上形成,接着CuAl2在Al上形成,然后Cu4Al2、Cu5Al3、Cu3Al2、Cu9Al4和Cu3Al等五个相层依次在Cu上形成,各个扩散溶解层按照平面式长大方式长大;Al-Cu扩散溶解层的形成是Al和Cu固相扩散、溶解与二次结晶的结果,由于扩散浓度和固溶度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扩散溶解层析出的序列性.
关键词:
铝
,
铜
,
扩散焊
,
扩散
,
溶解
,
结晶
张青
,
杨志军
,
陈吉平
,
吴文忠
,
梁鑫淼
,
卢佩章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4.04.040
随机选择空白的和经过印刷的新闻纸和复印纸,粉碎后用溶剂提取并经多步色谱柱纯化,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联用技术分析了其中的二(口恶)(口英)含量.结果表明:新闻纸中二(口恶)(口英)的总量高于复印纸,但是毒性当量却低于复印纸;经过印刷的新闻纸和复印纸中二(口恶)(口英)的含量均高于空白的新闻纸和复印纸;新闻纸和复印纸中相同二(口恶)(口英)异构体的含量是不同的.空白的和经过印刷的新闻纸中二(口恶)(口英)毒性当量分别为0.48 ng/kg和0.61 ng/kg,而空白的和经过印刷的复印纸中二(口恶)(口英)毒性当量分别为0.74 ng/kg和0.79 ng/kg.所有样品中添加的13C标记的2,3,7,8位取代的二(口恶)(口英)回收率均在49.82%至131.34%之间.
关键词:
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
,
多氯代二苯并二(口恶)(口英)/呋喃
,
新闻纸
,
复印纸
李翔
,
张垚
,
孙毅之
,
仲维科
,
邱月明
,
陈彦长
,
王大宁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6.04.006
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定量测定了底泥中的17种2,3,7,8位多氯代二(噁)英和呋喃(PCDD/Fs),并测定了四至八氯取代的二(噁)英和呋喃总量.样品经加速溶剂萃取,然后通过流体控制系统(FMS)自动过硅胶柱、氧化铝柱和碳柱净化,最后浓缩.以HRGC/HRMS电压选择离子检测模式对样品中的PCDD/Fs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同位素稀释技术定量,该方法可精确定量到pg/g水平.结果表明该方法分析的17种二(噁)英和呋喃异构体的检出限可达0.1 pg/g.同位素标准的回收率为49.8% ~85.3% ,样品中各异构体的回收率为93.2% ~115.6% .该方法不但满足国际标准的要求,还大大提高了分析速度,使分析周期从原来的2周缩短到2 d以内.
关键词:
加速溶剂萃取
,
流体控制系统
,
高分辨气相色谱
,
高分辨质谱
,
二(噁)英
,
底泥
唐琛
,
刘启鹏
,
田振宇
,
解惠婷
,
王梦京
,
刘文彬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4.05030
建立了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检测烟道气中痕量低氯代二恶英的分析方法.采用索氏提取富集烟道气样品中的目标物,提取液经过复合硅胶柱和碱性氧化铝柱净化后,进行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检测.采用DB-5MS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分离,以保留时间和同位素特征离子丰度比定性,以与同位素的峰面积比值定量.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的回收率为66.6%~ 112.5%,相对标准偏差(RSD)的范围为19.9%~ 40.5%(n=5),方法的检出限(LOD)为0.027~0.485 μg/L.应用该方法检测了3个焚烧炉烟道气样品,回收率在85.7%~ 137.0%范围内,样品中目标物含量分布在11.4~9 183 pg/Nm3之间.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用于烟道气中痕量低氯代二恶英的检测.
关键词: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
,
同位素稀释
,
低氯代二恶英
,
烟道气
王亚韡
,
张庆华
,
江桂斌
,
贺卿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7.01.004
利用大体积进样技术(large volume injection,LVI),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二(噁)英的测定效果进行了研究.同时与传统分流/不分流进样技术进行了对比.对进样体积为1,5,10,25,50和100 μL的色谱图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使用大体积进样方式,在不影响色谱分离度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分析灵敏度.通过对土壤样品的检测,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环境样品的实际测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
大体积进样
,
二(噁)英
,
环境样品
丁罡斗
,
李翔
,
刘汉霞
,
仲维科
,
贺银凤
,
张垚
,
孙毅之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8.01.006
建立了气相色谱-离子阱二级质谱(GC-MS/MS)测定牛奶中12种二恶英类多氯联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冷冻干燥处理后用加速溶剂萃取方法提取、多层硅胶柱净化和GC-MS/MS测定.目标化合物先用二氯甲烷-正己烷-丙酮(体积比为4∶4∶2)混合溶剂在150 ℃和10.3 MPa条件下循环提取,再经酸性硅胶、硅胶和碱性硅胶复合柱净化及正己烷洗脱,最后用DB-5毛细管柱分离、电子轰击电离源(35 eV)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同位素稀释内标法定量(定量离子为[M+2-72]+和[M+2-70]+).12种化合物的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9,线性范围为0.2~400 pg/μL;同位素内标的回收率范围为39%~129%,相对标准偏差为5%~22%;方法的检出限(以脂肪含量计)为3~11 pg/g.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阱二级质谱
,
同位素稀释
,
多氯联苯残留量
,
牛奶
杜兵
,
刘爱民
,
黄业茹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4.05022
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isotope dilution high resolution gas chromatography and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ID-HRGC-HRMS)测定土壤样品中二恶英类化合物(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PCDD/Fs)的等价毒性当量(toxic equivalent quantity,TEQ).讨论并确定了测定土壤样品中二恶英类化合物2,3,7,8位异构体不确定度的来源并合成了各异构体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在此基础上,计算了3种等价毒性当量因子(toxic equivalent factor,TEF)框架下土壤样品中PCDD/Fs的TEQ浓度及其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关键词:
同位素稀释法
,
高分辨气相色谱
,
高分辨质谱
,
二恶英类化合物
,
等价毒性当量
,
不确定度
,
土壤
白宾
,
陈伟东
,
闫淑芳
,
路焱
,
徐志高
稀有金属
doi:10.13373/j.cnki.cjrm.2016.04.008
采用KCl作为添加剂,研究了KCl-NaOH混合碱熔分解锆英砂过程中KCl与锆英砂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锆英砂分解率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差热-热重分析仪(DTA-TG)对分解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反应过程中的热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KCl与锆英砂摩尔比的增加,锆英砂的分解率先升高后下降,当KCl与锆英砂摩尔比为0.15时,锆英砂的分解率达到最大值,为98.26%锆英砂的分解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反应温度超过700℃,反应时间超过30 min后,锆英砂的分解率不再有明显变化.KCl-NaOH混合碱熔分解锆英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KCl与锆英砂摩尔比为0.15,反应温度为700℃,反应时间为30 min.锆英砂碱熔分解后的主要产物为Na2ZrO3,Na4SiO4和K2SiO3.KCl-NaOH混合碱熔分解锆英砂体系在温度升高至660℃以后发生放热反应,且反应过程中有水蒸气生成,水蒸气不断逸出体系导致体系出现明显的失重现象.
关键词:
锆英砂
,
KCl
,
碱熔
陈伟东
,
闫国庆
,
赵健翔
,
张亚增
,
闫淑芳
钛工业进展
采用CaCl2做添加剂,研究了CaCl2加入量对锆英砂碱熔分解工艺锆转化率的影响.将锆英砂和固体氢氧化钠按质量比1∶1.2混合均匀,分别加入0.2%、0.4%、0.6%、0.8%、1%的氯化钙(以锆英砂的百分比计),然后置于坩埚中,在马弗炉中按设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高温烧结.对CaCl2和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反应过程中的热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CaCl2加入量为0.8%时,烧结料中可溶性锆含量达到最大值31.04%.锆英砂经CaCl2和NaOH高温烧结后,烧结料中不溶物的物相组成主要为Na2ZrO3.
关键词:
锆英砂
,
添加剂
,
碱熔
,
烧结料
钢铁
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以研究高温燃烧过程二垩英生成的条件.计算得到:①在体系存在过剩氧即完全燃烧时不会产生二垩英;②当有固体碳沉积时也不会生成二垩英,因固体碳在热力学上比含二垩英的含碳物更稳定.另一方面,实际上即使在1 073 K完全燃烧条件下(即体系显著过剩氧)也有二垩英生成,原因是在实际燃烧炉中含碳微粒不可能完全烧尽.从热力学角度假设不发生碳沉积,计算得出二垩英在1 073 K高温和高CO/CO2比范围内会生成.实际考虑的条件放在燃烧炉内含碳微粒的周围.在有含碳微粒存在条件下,即使反应2CO→C+CO2(碳沉积)发生,C+CO2→2CO反应(CO生成;含碳微粒被CO2氧化)也会同时发生,导致在含碳微粒周围保持一个高的CO/CO2比,由此产生二垩英.假设在含碳微粒周围存在高CO/CO2比的异质位置,则认为二垩英会形成.
关键词:
燃烧过程
,
二垩英生成
,
含碳微粒
,
热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