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61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用Weibull统计方法评价Ni-P镀层对炭纤维抗拉强度的影响

, 吕春祥 , 周普查 , 杨禹 , 吕晓轩 , 李永红 , 袁淑霞 , 贺福

新型炭材料

采用化学镀法获取Ni-P镀层炭纤维.通过SEM和XRD考察了未镀和已镀Nj-P炭纤维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借助EDS研究了其表面元素的变化,利用Weibull统计分布探讨了Ni-P镀层对炭纤维单丝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Ni-P镀层使炭纤维表面缺陷减少,外界应力经过Ni-P镀层向纤维传递,改变了炭纤维的断裂机理.当镀层厚度为0.149um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3.10GPa,比未镀的增加8.77%,说明Ni-P镀层能够提高炭纤维抗拉强度.

关键词: 炭纤维 , Ni-P镀层 , Weibull统计法

防结涂料的研制

闫辉 , 王久芬 , 张丽华 , 张秀梅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01.12.002

研究了防结涂料的制备方法,并按国家有关标准对涂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极差分析找出最佳配方及工艺.讨论了各因素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防结涂料 , 防结 , 高吸水性树脂乳液

金属表面防结预警系统应用

李艳

腐蚀与防护

给出一种金属表面防结预警系统的方案及工作原理,并介绍其实际应用情况.

关键词: 金属表面 , , 腐蚀 , 预警系统

去除烧结和电炉废气中二恶的方案

钢铁

20世90年代初,由于各国政府和绿色环保组织要求极大降低二恶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使钢铁工业遭受巨大压力.从那时起,奥钢联工程技术公司(VAI)就着手进行新一代烧结废气净化系统和创新型电炉废气净化技术的开发.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开发出一种新系统,与传统系统相比,不仅具有更高的除尘效率,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去除二恶和其他有害物质.努力的结果是,开发出的系统可使二恶的去除效率达到80%~99%,即净化后气体中二恶的浓度可降至0.1~0.4ng I-TEQ.

关键词: 烧结 , 电炉 , 废气 , 二恶 , PCDD/F

低成本去除电弧炉废气中二恶的方案

钢铁

钢铁工业承受着不断降低工艺废气中所含二恶和其他有害排放物的巨大压力.在20世90年代初,奥钢联开始研究用于烧结厂和电弧炉的新型废气净化系统并显著提高了净化效率.对新方案及其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介绍.

关键词: 二恶 , 电弧炉 , 废气 , 环保

研究大气腐蚀金属表面结行为的新技术

徐乃欣 , 赵灵源 , 丁翠红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建立了一种在实验室直接观察金属表面结过程的简便装置 .用半导体制冷器使片状金属样品快速降温,在金属表面上发生结,同时用金相显微镜观 察, 还可照相记录.该装置考察了尘埃、盐沾污等因素对于结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大气腐蚀 , dew formation , atmospheric pollut ion

碳钢大气腐蚀时表面结行为的某些影响因素

徐乃欣 , 赵灵源 , 丁翠红 , 张承典 , 李润身 , 钟庆东

腐蚀与防护 doi:10.3969/j.issn.1005-748X.2001.12.006

利用作者建立的能直接观察和记录金属表面结过程的实验室装置,进一步考察了表面划痕、各种尘埃、盐玷污等多种因素对于碳钢表面上结行为的影响,以加深对金属大气腐蚀初期过程的认识.

关键词: 大气腐蚀 , , 大气污染

采生产工程岩体裂缝类型与危害控制

林连宝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6.05.008

归纳总结了紫金山金矿开采方式由地下转为露天开采后工程岩体的裂缝类型,分析了裂缝给采工程岩体及矿山生产带来的危害,提出了采工程岩体裂缝危害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 露天开采 , 工程岩体 , 裂缝类型 , 危害控制

基于介电性能的石混凝土表面刷除时间预测技术研究

申培亮 , 陈伟 , 秦节发

硅酸盐通报

石混凝土制备过程中,确定合适的表面刷除时间是制备石混凝土的关键,但是施工过程中存在表面刷除时间难以确定、无具体的量化指标、易受温度、水灰比、配合比、操作人员的经验等因素影响的问题.因此,本文设计了混凝土介电性能测试装置,并将其用于水泥混凝土水化过程的连续检测,根据石混凝土相对介电常数与其力学性能、孔隙率、温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表面刷除时间预测模型,用于预测和确定石混凝土表面刷除时间.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无损的、准确的特点.

关键词: 石混凝土 , 刷除时间 , 预测模型 , 介电性能

二垩与资源回收-Ⅲ燃烧过程二垩生成热力学计算

钢铁

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以研究高温燃烧过程二垩生成的条件.计算得到:①在体系存在过剩氧即完全燃烧时不会产生二垩;②当有固体碳沉积时也不会生成二垩,因固体碳在热力学上比含二垩的含碳物更稳定.另一方面,实际上即使在1 073 K完全燃烧条件下(即体系显著过剩氧)也有二垩生成,原因是在实际燃烧炉中含碳微粒不可能完全烧尽.从热力学角度假设不发生碳沉积,计算得出二垩在1 073 K高温和高CO/CO2比范围内会生成.实际考虑的条件放在燃烧炉内含碳微粒的周围.在有含碳微粒存在条件下,即使反应2CO→C+CO2(碳沉积)发生,C+CO2→2CO反应(CO生成;含碳微粒被CO2氧化)也会同时发生,导致在含碳微粒周围保持一个高的CO/CO2比,由此产生二垩.假设在含碳微粒周围存在高CO/CO2比的异质位置,则认为二垩会形成.

关键词: 燃烧过程 , 二垩生成 , 含碳微粒 , 热力学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6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