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恒书
,
简淼夫
硅酸盐通报
探讨了2CaO-SiO2 (C2S)的固相反应热效应的温升测试方法,发现阶跃升温法适合研究类似C2S大吸热小放热固相反应自放热引起的温升.通过观察阶跃升温法中C2S形成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看到在1250℃下不同尺寸的试样内部温升不同,尺寸越大,试样内部的温度越高,φ16 mm试样的温升达到92℃;同时C2S固相反应的速率提高1.6倍,转化率提高1.4倍.
关键词:
硅酸二钙
,
固相反应
,
温升
,
热阻
胥连举
,
简淼夫
硅酸盐通报
对硅酸二钙(C2S)形成过程的各项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计算,得到了不同温度下SiO2转化率G与时间t的关系.采用了金斯特林格(Ginstling)方程作为固相反应模型,对C2S的形成过程进行描述;计算了不同煅烧温度下固相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K、钙离子的扩散系数D;得到C2S形成的表观活化能Ea为167.4 kJ·mol-1,指前因子A为20.94.
关键词:
硅酸二钙
,
固相反应
,
动力学参数
徐钱芳
,
简淼夫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3969/j.issn.1000-3738.2008.06.006
为了减小分段沉降法在测量粉体粒径中的误差,采用Chahine算法进行反演,并用硼酸锌粉体进行了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Chahine算法经过预处理改进后,所得粒径分布与自然沉降法所测结果相比,误差最大值为5.9%,平均误差为1.9%;验证试验最大误差为5.02%,平均误差为2.03%,说明该算法能很好地应用于分段沉降测量的反演过程中.
关键词:
粒径测量
,
分段沉降
,
Chahine算法
陈超
,
周叮
,
刘朵
,
张建东
玻璃钢/复合材料
以预应力CFRP加固简支梁为例,研究梁上表面受荷载作用时CFRP预应力和层数对简支梁应力和位移分布的影响.首先,将简支梁和CFRP沿界面切开各自进行分析,基于二维弹性力学理论,对简支梁进行分析;利用受张力的弦变形理论,对预应力CFRP层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梁和CFRP层间的界面应力和位移连续条件以及梁上表面的载荷条件确定待定系数,最终得到CFRP加固简支梁的应力和位移精确解析解.数值结果与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高度一致.研究表明CFRP的预应力和层数对简支梁的应力和位移分布均有影响,预应力越大、层数越多,梁的正应力和竖向位移越小.
关键词:
简支梁
,
预应力CFRP
,
弹性力学解
,
位移
,
应力
袁都奇
低温物理学报
在定义特征长度的基础上,应用Euler-MacLaurin公式,研究了三维简谐势阱中有限理想Fermi气体的热力学性质.给出了具有有限尺度效应修正的化学势、内能、压强张量与状态方程和热容量的解析表达式,分另就强简并和弱简并的情况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简谐势阱中有限尺度效应的实质以及与处于D维容器中的不同,指出了简谐势阱中的有限尺度效应使得热力学量减小,压强的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取决于简谐势的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T=0K时费米能和基态内能在满足一定边界条件时分别存在一个极大值.
关键词:
有限尺度效应
,
理想Fermi气体
,
热力学性质
,
简谐势阱
朱小芹
,
刘华
复合材料学报
首先给出了两端可移点阵材料夹芯简支梁受到均布冲击载荷时的刚塑性动力响应分析,然后将理论预测的夹芯梁中点的最大挠度和结构响应时间与有限元结果进行了比较,理论预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一致性较好.通过与质量和材料相同的单层实心梁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了点阵材料夹芯简支梁具有很好的抗冲击性能.通过对四棱锥夹芯简支梁进行拓扑构型设计,发现两端可移夹芯简支梁的最大挠度和结构响应时间对芯层的相对密度和相对厚度、面板与杆元的夹角十分敏感.随着夹芯梁所承受的单位面积冲量增大,夹芯梁中点的挠度增大.通过对由应变率敏感的304不锈钢制成的四棱锥桁架夹芯梁进行精细有限元分析,发现当考虑应变率效应时,梁的最大挠度小于不考虑应变率时的最大挠度.
关键词:
点阵材料
,
夹芯梁
,
动力响应
,
有限元
陈峰
,
周叮
,
刘朵
,
张建东
玻璃钢/复合材料
采用弹性力学方法分析预张拉CFRP加固简支梁的动力特性,研究各参数对加固梁自由振动特性的影响.首先将简支梁和CFRP沿界面分开,基于二维弹性力学理论对梁进行动力学分析,利用弦理论对预张拉CFRP进行动力学分析,通过界面间应力和位移的连续条件得到频率方程,由行列式搜根法数值计算各阶固有频率,数值结果与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了比较,显示出了很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CFRP的加固效果随层数和预拉力增加而增强.
关键词:
梁
,
CFRP
,
预张拉
,
加固
,
固有频率
杨丰科
,
韩健
,
王永春
,
陈芳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5.04.140286
以对溴苯酚和苯甲酰氯为原料,经过酯化、Fries重排、缩合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了2-[(2-苯基亚氨基)苯甲基]-4-溴苯酚,该化合物分别与多种醛酮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得到了5种不对称双席夫碱和2种对称性双席夫碱.对席夫碱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含硫原子的席夫碱抑菌活性最强,最小抑菌浓度均为1×10-4 g/L.
关键词:
席夫碱
,
合成
,
重排
,
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