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
,
袁望治
,
赵振杰
,
程金科
,
辛宏梁
,
吴志明
,
阮建中
,
杨燮龙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4252.2007.06.029
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FeCuNbSiB多层膜,制备态样品的GMI效应在驱动电流频率为12MHz时达到最大,为44.3%.利用复数磁导率和等效电路讨论了该多层膜的磁化过程,及与GMI效应的关系.外加直流磁场抑制磁畴运动,在等效电路中与抵消并联电路相关.样品磁化的特征弛豫频率在12MHz左右,与出现最大磁阻抗变化的频率接近.
关键词:
巨磁阻抗效应
,
磁导率
,
弛豫频率
,
等效电路
何家康
,
袁望治
,
程金科
,
潘海林
,
阮建中
,
王春梅
功能材料
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制备了CoP/insulator/BeCu复合结构丝,对样品进行电流退火热处理.通过自构建一定的回路,样品分别在频率为60.0MHz时出现了80.0%的LCR类并联共振和79.6MHz时出现了793.1%的LCR类串联共振.根据混联共振样品的特征建立了等效回路模型,利用模型对样品的混联共振型巨磁阻抗效应机理以及共振频率点的位置进行分析,理论与实验值吻合得较好.
关键词:
LC共振
,
复合结构丝
,
巨磁阻抗效应
,
等效回路模型
潘海林
,
程金科
,
赵振杰
,
阮建中
,
杨燮龙
,
袁望治
功能材料
采用含复合络合剂的碱性镀液,改变镀液配方组分和工艺条件在绝缘层上合成软磁性良好的CoP合金镀层,制备出CoP/Insulator/BeCu复合结构的巨磁阻抗效应材料.样品采用电流退火进行焦耳热处理.电流退火后,在较低频率下观察到显著的磁阻抗效应,在97kHz时最大磁阻抗效应为991%,磁场灵敏度高达2.78%/(A·m-1);在3kHz~30MHz的频率范围内,磁阻抗比率都在50%以上,具有很宽的频率应用范围.利用复数磁导率探讨材料的磁化特性,发现有效磁导率实部和虚部的频率特性在退火后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键词:
化学镀
,
绝缘层
,
CoP
,
电流退火
,
巨磁阻抗效应
辛宏梁
,
袁望治
,
赵振杰
,
程金科
,
阮建中
,
杨燮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7.04.014
用化学镀的方法制备了镀NiFeCoP膜的复合结构丝,这种复合结构丝在较低频率下就有较好的磁阻抗效应.对样品进行电流退火处理,不同电流密度退火对复合结构丝磁阻抗效应特性的影响不同.利用复数磁导率探讨了该复合丝在不同电流密度退火后的磁化过程和磁化频率特性,较大电流密度退火后复合结构丝的畴壁运动被抑制,减弱了动态磁化过程,降低了相应的磁阻抗效应.
关键词:
磁化
,
电流退火
,
磁阻抗效应
程金科
,
袁望治
,
潘海林
,
赵振杰
,
阮建中
,
杨燮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研究了LC共振型复合结构丝的巨磁阻抗效应并作了机理分析.用化学镀的方法制备了BeCu/绝缘层/NiCoP复合结构丝,由其自身构成串联LCR共振回路.该LC共振型复合结构丝的巨磁阻抗效应比一般型大幅度增加,长度为11cm的复合结构丝在频率f=24MHz时由一般型的54.7%增加到254.3%,增加了4.65倍.共振频率随复合结构丝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巨磁阻抗效应在共振频率附近迅速增强,而远离该频率则明显减小,具有很好的频率选择性.
关键词:
巨磁阻抗
,
LC共振
,
化学镀
,
绝缘层
张庚华
,
程金科
,
王清江
,
袁望治
,
赵振杰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8.11.006
用化学镀方法在直径为90 μm的细铜丝镀上CoNiP铁磁层,制备出具有巨磁阻抗效应的复合结构丝. 研究了镀液的pH值对化学镀的复合结构丝的特性和巨磁阻抗效应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镀液的pH值会影响镀层的成分和结构,进而影响复合结构丝的巨磁阻抗效应. 镀液的pH值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形成的镀层中Ni含量增加,Co、P含量减小,铁磁性镀层由环向磁结构转为纵向磁结构,最大阻抗比先增后减. 镀液制备的样品在60 kHz时,ΔZ/Z的最大值为240%,具有很低的临界频率和很宽的频率应用范围.
关键词:
巨磁阻抗效应
,
化学镀
,
CoNiP
,
pH值
汪建业
,
刘晓春
,
翁宁泉
,
吴毅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5.03.035
介绍了一种斜程有限距离上大气相干长度的测量系统和方法,用系留气球搭载一个点光源,在地面用差分像运动测量法测量光波到达角起伏方差来确定实时的斜程大气相干长度值,与湍流廓线测量实验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分析光学湍流廓线积分与相干长度仪测量二者的相关性较好.
关键词:
大气光学
,
大气传输
,
大气相干长度
,
斜程测量
古新
,
董其伍
,
王珂
工程热物理学报
对新型纵流壳程换热器壳程近壁局部区域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总结了换热器横截面内各换热管壁面对流传热系数与换热管距壳体轴心距离的关系,分析了近壁区域非规则流道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较壳体中心主流区内规则流道大的原因,为换热器壳程内关键局部区域流体流动和传热状况的改善以及进一步的结构优化提供了直观依据.提出的纵流壳程换热器周期性全截面计算模型,为发现和解决换热器中与局部位置流体流动和传热细节相关的深层次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
纵流壳程换热器
,
流场
,
温度场
,
局部特性
,
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