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生
,
胡宝佳
,
宋进英
,
张健杨
,
郑小平
,
魏英立
,
田亚强
材料工程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15.000906
采用双相区再加热-淬火-碳配分(IQ&P)工艺,研究初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IQ&P-Ⅰ多相钢和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IQ&P-Ⅱ多相钢的组织形貌、残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初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IQ&P-Ⅰ多相钢室温组织中,铁素体和马氏体基本呈块状分布,块状残留奥氏体存在于铁素体与马氏体界面处,薄膜状只存在于马氏体内的板条之间,且残留奥氏体含量较少,TRIP效应不明显,其抗拉强度为957 MPa,伸长率只有20%,强塑积为19905.6MPa·%.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IQ&P-Ⅱ多相钢中铁素体和马氏体大多呈灰黑色的板条状或针状,且细小的针状马氏体均匀地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残留奥氏体只以薄膜状平行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体积分数达到了13.2%,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TRIP效应较明显,强塑积达到21560MPa·%,可以获得强度和塑性的良好结合.
关键词:
IQ&P工艺
,
多相钢
,
残留奥氏体
,
强塑积
,
瞬时加工硬化指数
陈连生
,
代鑫
,
宋进英
,
田亚强
,
李然
,
魏英立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610006
对低碳硅锰钢进行了不同锰配分温度下的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淬火碳配分(I&Q&P)热处理,研究了锰配分温度对该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锰配分温度的升高,I&Q&P热处理后试验钢中马氏体晶粒变大,板条变粗,板条间距变宽;试验钢的伸长率和残余奥氏体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抗拉强度则呈线性下降;当锰配分温度为800℃时,试验钢的综合性能最佳,强塑积可达29046.65 MPa?%.
关键词:
锰配分温度
,
残余奥氏体
,
抗拉强度
,
伸长率
,
强塑积
陈连生
,
杨栋
,
田亚强
,
宋进英
,
魏英立
,
赵远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光学显微镜、场发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配分温度对低碳高强Q&P钢的组织演变规律,并分析了配分温度对其力学性能和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钢0.20C-1.28Mn-0.37Si经过Q&P处理后,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其抗拉强度逐渐降低,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在配分温度400℃时,强塑积达到最大22610 MPa·%;随配分温度的升高,析出的碳化物开始聚集长大,并消耗了马氏体中扩散的碳,使残留奥氏体的含量降低,残留奥氏体含量在400℃时达到最大的体积分数5.3%,试样拉伸断口形貌具有典型的韧窝状特征.
关键词:
配分温度
,
Q&P钢
,
组织性能
,
残留奥氏体量
陈连生
,
曹鸿梓
,
田亚强
,
宋进英
,
魏英立
,
郑小平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7.06.021
采用I&Q&P工艺和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了3种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相区保温初期试验钢奥氏体长大由C配分控制,后期由合金元素Mn、Cu配分控制;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后,双相区配分后形成弥散分布的局部高浓度Mn、Cu区域仍保留富集效果,在随后的淬火-碳配分阶段易于形成残余奥氏体.经I&Q&P处理后,前驱体为P+F的钢室温组织中马氏体板条较粗,原始奥氏体晶界并不明显;前驱体为F+M钢得到的马氏体板条有序细密;前驱体为M的钢室温组织中马氏体板条更加细密.其中,前驱体组织为M的钢中残余奥氏体量最高,延伸率为24.1%,强塑积可达25338 MPa·%,综合性能最好.
关键词:
含Cu低碳钢
,
I&Q&P工艺
,
前驱体
,
残余奥氏体
,
性能
陈连生
,
张健杨
,
田亚强
,
宋进英
,
徐勇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602007
采用扫描电镜和 X 射线衍射仪研究了淬火-配分(Q&P)工艺处理碳-硅-锰钢的显微组织,分析了配分温度对其力学性能和拉伸断口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试验钢中的马氏体组织逐渐从淬火马氏体向回火马氏体转变,抗拉强度降低,伸长率增大,当配分温度为420℃时其强塑积达到最大,为23366.64 MPa??%;试验钢伸长率随配分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其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当配分温度为420℃时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最大,为14.4%,此时伸长率也达到最大,为23%;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试验钢拉伸断口纤维区不断变大而放射区不断变小,且纤维区韧窝数量不断增多.
关键词:
配分温度
,
淬火-配分钢
,
显微组织
,
性能
陈连生
,
赵远
,
田亚强
,
宋进英
,
杨栋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4.05.021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热处理,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试验等,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对Q&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淬火温度为220℃时,试验用钢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达到1400 MPa,延伸率为13.3%,强塑积达到18 620 MPa·%,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试验用钢的抗拉强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塑性有所增大,室温组织中板条马氏体含量逐渐减少,碳化物颗粒逐渐增多,出现少量块状马氏体组织;双相区Mn元素向奥氏体的扩散补充了Q&P过程中碳配分的不足,最终室温残余奥氏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少量富碳的残余奥氏体,另一部分则是经碳配分的富锰残余奥氏体,而淬火温度220℃的选取最为合理,为试验用钢提供了较好的塑性.
关键词:
Q&P钢
,
淬火温度
,
残余奥氏体
,
组织
田亚强
,
张宏军
,
陈连生
,
宋进英
,
徐勇
,
张士宏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3.00709
采用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淬火+低温退火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了合金元素配分行为对C-Si-Mn系高强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60℃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双相区中奥氏体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多直至达到饱和,而铁素体向奥氏体扩散的Mn元素含量也逐渐增多直至在两相间达到化学势平衡,后加热至930℃保温120 s,再淬火至220℃,配分过程中发生了C从马氏体向奥氏体中的扩散偏聚.经该工艺处理后实验用钢的抗拉强度为1310 MPa,延伸率可达12%,强塑积达到15720MPa·%,相比传统淬火+碳配分工艺,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淬火+低温退火的热处理工艺过程中Mn配分和C配分共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和稳定性,从而提高高强钢的室温成形能力.
关键词:
高强钢
,
双相区保温
,
Mn配分
,
C配分
,
残余奥氏体
,
力学性能
陈连生
,
张健杨
,
田亚强
,
宋进英
,
徐勇
,
张士宏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4.00462
以低碳Si-Mn钢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工艺研究预先Mn配分行为,并对其配分现象进行表征,采用淬火-配分(Q&P)及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淬火-配分(I&Q&P)热处理工艺,探讨了预先Mn配分处理对低碳高强Q&P处理钢中C配分和残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C,Mn不断向奥氏体内扩散,淬火处理后C,Mn在马氏体(原双相区奥氏体)内呈现明显的富集现象;实验钢经I&Q&P工艺处理后,室温组织中Mn富集现象依然很明显,C在马氏体板条间富集;随着C配分时间的延长,实验钢抗拉强度不断减小,延伸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C配分时间为90 s时,I&Q&P工艺下钢的强塑积达到23478MPa·%;I&Q&P工艺中预先Mn配分处理,使得实验钢在一次淬火时保留更多的奥氏体,随后C配分促使更多的C原子扩散到这些奥氏体中,从而二次淬火至室温获得更多残余奥氏体.I&Q&P工艺中C,Mn的综合作用稳定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比相同条件下Q&P工艺中C配分稳定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最大增多2.4%左右.
关键词:
Mn配分
,
C配分
,
残余奥氏体
,
强塑积
陈连生
,
谷辉格
,
宋进英
,
田亚强
,
张大伟
,
魏英立
,
沈永革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3.02.020
为了消除酸洗后显现在SPHC热轧带钢边部处的黑线缺陷,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相关试验手段,研究分析了带钢边部黑线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带钢边部黑线缺陷处成分主要为Fe元素,组织为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存在粗晶、混晶现象.黑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带钢边部存在裂纹,轧制过程中由于拉应力使边角部金属翻平到带钢表面形成黑线.通过改善带钢边角部质量和优化立辊辊型及轧制工艺,可有效消除黑线缺陷,保证良好产品质量,提高成材率,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
热轧带钢
,
黑线
,
混晶
,
微裂纹
,
翻平
,
立辊
陈连生
,
米振鹏
,
田亚强
,
宋进英
,
魏英立
,
郑小平
,
徐静辉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512023
通过 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出含铜低碳硅锰钢在不同冷却速率(1~150℃·s-1)下连续冷却的热膨胀曲线,绘制出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合金相观察及显微硬度测试分析了冷却速率对相变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率在1~5℃·s-1时,显微组织主要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冷速为10℃·s-1时组织中出现马氏体,随着冷速增大,马氏体含量增多,珠光体发生退化并逐渐减少,铁素体总量减少,其中针状铁素体增加而多边形铁素体减少并消失;冷却速率超过120℃·s-1后,针状铁素体基本消失,显微组织为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试验钢显微硬度随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增加。
关键词:
含铜低碳硅锰钢
,
CCT 曲线
,
显微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