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其勇
,
刘士伟
,
牛红兵
,
唐志伟
金属学报
自射线照相表明,铁液中的 Ce,Nd 与 MgO,CaO 坩埚均有明显的作用.在保证Ce,Nd 与坩埚充分作用以达到平衡的条件下,应用放射性同位素~(141)Ce,~(147)Nd 及有机电解液电解法测定了铁液中溶解之 Ce,Nd 含量.用 ZrO_2(MgO)管组成的固体电解质电池测定了铁液中溶解氧的活度.计算出1550—1650℃范围内 Ce-O,Nd-O 平衡常数.对于反应 Ce_2O_(3(s))=2[Ce]+3[O]△G*_(Ce_2O_3)451150-161.68TlgK_(Ce_2O_3)=-(98611)/T+35.34对于反应 Nd_2O_3=2[Nd]+3[O]△G*_(Nd_2O_3)=375010-123.7TlgK_(Nd_2O_3)=-(81970)/T+27.04Nd 溶解于铁液的标准自由能 Nd(1)=[Nd]_(1%)△G*_(Nd)=19790-30.40Tlgγ*_(Nd)=(4326.1)/T-4.154
关键词:
李国强
,
何家洪
,
徐强
冶金分析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0-7571.009626
基于铈-刚果红-牛血清白蛋白(Ce(Ⅲ)-CGR-BSA)三元离子缔合物的形成,构建了一种新的检测痕量铈的共振线性及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RNLS)分析法.研究发现,在pH7.6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Ce(Ⅲ)能够与刚果红、牛血清白蛋白反应生成粒径更大、疏水性更强的三元离子缔合物,致使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强度迅速增加,其最大散射波长分别位于278、543和390 nm处.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以0.6 mLpH7.6的NH3-NH4Cl缓冲溶液作为反应介质,0.025 mg/mL刚果红溶液用量为1.8 mL,0.1 mg/mL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用量为1.0 mL,反应时间为5 min,且大量存在的常见离子对Ce(Ⅲ)的测定不产生干扰.进一步考察发现,在各自最大散射波长处,3种散射光强度的增强(△IRRS,△ISOS和△IFDS)与Ce(Ⅲ)在2.0~10.0 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Ce(Ⅲ)的检出限(3σ)分别为0.29 (RRS)、0.91 (SOS)和3.54 ng/mL(FDS).同时,还对反应机理和散射光谱增强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方法用于实际水样中铈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0.94%~1.2%,测定值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结果相一致,加标回收率介于96%~102%之间.
关键词:
铈
,
刚果红
,
牛血清白蛋白
,
共振瑞利散射
,
二级散射
,
倍频散射
张根成
,
许洁艳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0.90268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CD光谱法研究了K_2Cr_2O_7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铬(Ⅵ)使BSA的紫外吸收降低,峰位红移,表明铬(Ⅵ)与BS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铬(Ⅵ)酸根离子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θ<0,ΔH~θ和ΔS~θ分别为-12.60 kJ/mol和56.60 J/(mol·k),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铬(Ⅵ)酸根离子与BSA之间以静电作用力为主;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铬(Ⅵ)与牛血清白蛋白中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距离r=2.85 nm;同步荧光和CD光谱研究表明,铬(Ⅵ)使BSA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α-螺旋含量降低,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减小.
关键词:
铬(Ⅵ)
,
牛血清白蛋白
,
荧光光谱
,
圆二色谱
康玉专
,
沈鹤柏
,
罗衍庆
,
杨海峰
,
邵丽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2.05.006
用UV-vis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了稀土离子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紫外光谱研究表明,Ce4+、Er3+离子能配位诱导BSA,使其分子中色氨酸和酪氨酸芳杂环疏水基团外露,280nm处的吸收强度增大.当固定BSA∶Ce4+摩尔比为1∶2时,随BSA浓度增大,Ce4+离子配位诱导使BSA构象发生变化,α-螺旋含量减少,致使230nm吸收峰红移,280nm吸收峰强度增大幅度比230nm处大.拉曼光谱研究表明,Ce4+离子很可能和肽键上的C=O基及边链羧基上的C=O基都发生配位作用,并引起BSA肽链伸展.
关键词:
稀土金属离子
,
牛血清白蛋白
,
紫外光谱
,
拉曼光谱
吴锦绣
,
李梅
,
柳召刚
,
胡艳宏
,
王觅堂
稀土
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研究Dy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同时采用同步和三维荧光法探索了Dy3+对BSA结构的影响.分析实验结果发现,Dy3+对BSA的紫外吸收光谱具有增强作用而对荧光光谱具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峰位明显红移5 nm~7 nm.用Stem-Volmer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Dy3+对BSA的荧光猝灭在Dy3+浓度小于1.212×10-5 mol·L-1是生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当Dy3+的浓度大于1.212×10-5mol·L-1是静态和动态荧光猝灭同时存在.并求得相互作用过程的静态结合常数KA(298 K;4.1×103 L·mol-,310 K;3.9 ×103 L· mol-1)和结合位点数均为1.根据热力学函数判断出Dy3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和静电引力进入BSA亚结构的空腔中.同步荧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表明了Dy3+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和微环境都有影响.
关键词:
Dy3+
,
牛血清白蛋白
,
荧光光谱
,
紫外光谱
吕英海
,
周仕学
,
李桂江
,
李国平
,
王斌
功能材料
蒙脱石负载蛋白质的研究为纳米复合材料开发、药物的负载与缓释等方面研究奠定基础.为了进一步分析蒙脱石不同结构对蛋白质插层蒙脱石的影响,作者根据离子交换的原理,研究了在不同pH值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BSA)插层钠、钙基蒙脱石的插层效果.研究发现,在pH值低于等电点时,钙基蒙脱石(Ca-MMT)与钠基蒙脱石(Na-MMT)插层效果差异明显;相同pH值下,Na-MMT插入的蛋白质比例高.FT-IR和UV-vis分析都显示蒙脱石颗粒的存在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UV-vis分析显示,由于蒙脱石表面助色基作用,共轭效应加强,上清液中的蛋白质214nm吸收峰,产生了明显的红移;氢键等的破坏则导致蛋白质部分螺旋结构消失而使蒙脱石层间缓释出来的蛋白质吸收峰发生明显的蓝移.Ca-MMT与Na-MMT对牛血清白蛋白结构变化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别.
关键词:
钠基蒙脱石
,
钙基蒙脱石
,
牛血清白蛋白
,
插层
,
结构比较
徐力
,
郭轶
,
解仁国
,
庄家骐
,
王连英
,
杨文胜
,
李铁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4252.2003.02.019
利用水相中直接合成的 CdS纳米晶,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进行偶连标记.通过分子筛层析 对标记后的牛血清白蛋白进行纯化,在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标记蛋白的荧光.对 CdS纳米晶标记 后的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光谱的研究表明,标记蛋白后的 CdS纳米晶其荧光无明显淬灭.
关键词:
量子点
,
偶连标记
,
牛血清白蛋白
,
CdS纳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