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31)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高分散超薄二硫化钼/硫、氮共掺碳复合材料的电催化析氢性能

世新 , 曲丹 , 安丽 , 席广成 , 陈戈 , 李钒 , 周志军 , 孙再成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7)62830-4

氢气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有望在未来替代化石燃料成为最主要的能源物质.电催化析氢技术是最有效的产氢途径之一.目前,电催化析氢催化剂主要是贵金属铂,由于其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它的大规模应用.所以在不减少催化剂活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贵金属的使用或者寻找替代物质,降低成本是工业化大规模使用析氢反应(HER)催化剂的前提.二硫化钼基催化剂因其价格低廉、资源丰富且具有优异的催化析氢性能而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实验和理论研究都证明了二硫化钼的催化性能和其催化活性位点有关.所以,开发一种具有丰富的活性位点、良好的导电性的二硫化钼基催化剂可以获得高的产氢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因此,对于提高MoS2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增加MoS2暴露活性位点的个数和导电性.然而,二硫化钼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其发生聚集,较低的导电率都有可能降低它的电催化活性.我们通过水热的方法直接制备出了固体的硫、氮共掺杂的、具有石墨化结构的碳复合材料(SNC).将钼酸钠加入到反应中后,多钼酸盐通过化学交互作用均匀地嵌入、分散到SNC中.经高温处理后,SNC放出S2-,多钼酸盐结合S2-生成二硫化钼.SNC有效地防止了二硫化钼聚集成大的颗粒.我们成功地制备出具有较好析氢性能的、高度分散于SNC中的二硫化钼纳米片.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电催化析氢、电化学阻抗以及稳定性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其电催化性能.由MoS2/SNC-900-12h的TEM图片可以看出,二硫化钼纳米片高度分散于碳复合材料中,且层数只有一到几层,暴露出了更多的催化活性位点.拉曼光谱图的D带(1341 cm-1)和G带(1584 cm-1)体现出了材料具有较好的石墨化结构,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XPS C 1s谱图中存在C–S和C–N键,S 2p谱图中存在C–S–C、C=S和C–SOx–C键,N 1s谱图中存在吡啶氮和石墨氮,结合元素分析,说明该碳材料确为硫氮共掺杂的碳;Mo谱测试显示出Mo 3d5/2(229.4 eV)和Mo 3d3/2(232.6 eV),证明了二硫化钼成功地嵌入到了碳材料中.电化学性能表征显示MoS2/SNC-900-12h在H2SO4溶液(0.5 mol/L)中展现出较低的起始电位(115 mV)以及低的过电位(237 mV).电化学阻抗测试显示在H2SO4溶液(0.5 mol/L)中过电位为?0.2 V(vs.RHE)时Rct只有124Ω.此外,在?0.3–0 V(vs.RHE)下,经5000圈稳定性测试后性能只有约2.6%(10 mA/cm2)的衰减,说明MoS2/SNC-900-12h同样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

关键词: 二硫化钼纳米片 , 硫、氮共掺杂的碳 , 电催化析氢 , 复合材料 , 析氢反应

油管裂纹分析

张爽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03.z1.118

采用显微组织、断口分析及微区成分分析等手段,对油管裂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停放过程中,油管内壁由于氯离子作用产生局部腐蚀.在装机使用后,由于振动应力的作用,产生了早期疲劳裂纹.油管裂纹系装机使用前管内壁腐蚀损伤引起的疲劳裂纹.

关键词: 腐蚀 , 疲劳 , 氯化物

热轧前模型的研究

王志军

钢铁研究

模型对热轧生产参数的设定有重要意义.基于Orowan微分方程和Sims假设,建立了热轧前理论模型,并把该理论模型中相关的3个参数(轧辊半径、入口厚度、出口厚度)优化为2个无单位的参数,采用统计分析法得到简易的经验模型,并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现场实测数据表明:前模型计算的最大绝对误差是0.001,最大相对误差是6.93%,能满足在线生产要求.

关键词: 热轧 , , 数学模型 , 统计分析法 , 相关参数

不同滚比下轮轨材料损伤行为

周琰 , 彭金方 , 赵磊 , 王文健 , 李炜 , 金学松 , 朱旻昊

材料工程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16.02.012

在MMS-2A滚试验机上采用法向载荷120N(模拟轴重16t),转速500r/min,研究京沪高速铁路用钢轨U71MnK和车轮ER8配副在不同滚比下的材料损伤行为.利用SEM,EDX对不同滚比下的磨痕及剖面形貌和磨损表面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滚比下摩擦因数变化趋势反映材料损伤的过程;轮轨材料的硬化程度随滚比增加而增加;不同滚比条件下的损伤机制不同:在近似滚动条件下,轮轨材料损伤较轻,主要为氧化磨损和局部剥落.随着滚比增加,轮轨材料损伤逐渐发展为疲劳磨损为主,并伴随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且磨粒磨损程度随滚比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 滚比 , 轮轨 , 材料损伤 , 磨损

伤判断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白振华 , 吴安民 , 王骏飞 , 李兴东 , 陈凤坡

钢铁研究学报

为了研究冷连轧高速生产过程中的热伤问题,在首次引入伤指数新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判断冷连轧过程中是否发生热伤的不等式,并定量分析了热轧来料温度、总压下率、轧制速度、压下规程以及乳化液流量密度等因素对热伤的影响.同时提出了防止热伤的措施,把此措施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冷连轧 , , 影响因素

多模光纤激光靶面辐照匀特性

韩海啸 , 许立新 , 王声波 , 徐腾 , 林健

连铸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14.06.007

研究了基于光纤放大网络的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靶面光场的均匀特性,采用透镜阵列匀多束多模光纤激光器集束后的光场,设计了合适的透镜阵列并进行相应的实验,获得聚焦后靶面处的极小光斑,其靶面光场顶部区域均方根(RMS)低于5%.同时实验上研究了靶面位置和集束激光器数目对匀效果的影响,合适的靶面位置和增加集束激光器数目能明显改善匀效果.

关键词: 激光技术 , 激光匀 , 光纤激光器 , 透镜阵列 , 惯性约束聚变

压裂管柱中陶粒对套球座影响

刘景超 , 刘超 , 王晓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6.05.018

目的:防止陶粒对套球座产生破坏。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 LS-DYNA 对陶粒冲击套球座进行建模,分别改变陶粒与套球座表面涂层之间的摩擦系数、套球座涂层的厚度、陶粒的粒径、陶粒的速度和陶粒速度相对于套球座表面的角度,通过仿真结果观察参数变化对套球座表面应力的影响。结果随着陶粒和球座之间的静摩擦系数由0.1增加到0.4,球座的最大表面应力由1.67 GPa增加到2.33 GPa。随着球座表面涂层厚度由3μm增大到6μm,球座的最大表面应力由2.05 GPa减小到0.89 GPa。随着陶粒粒径由50μm增加到80μm,球座的最大表面应力由1.67 GPa增加到3.63 GPa。随着陶粒速度由24 m/s增加到96 m/s,球座的最大表面应力由0.96 GPa增加到2.42 GPa。随着陶粒和球座表面之间的夹角由15°增加到60°,球座的最大表面应力由1.67 GPa增加到4.12 GPa。结论压裂液的性能会影响陶粒和球座之间的摩擦系数,进而影响球座的表面应力大小。球座的表面涂层厚度适当增大可以降低其表面的最大应力,压裂液中陶粒的直径越大,单个陶粒对球座造成的冲击应力越大。可以通过设计使套球座表面与中心线的夹角尽量小,以减小球座的最大表面应力。施工排量的增大会加剧球座的破坏。

关键词: 陶粒 , 套球座 , LS-DYNA , 涂层 , 表面应力 , 破坏

电镀耐磨履的胎体性能和应用

李超群 , 李新海 , 王志兴 , 郭华军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3969/j.issn.1671-6620.2008.01.010

用于耐磨履胎体的镍锰合金在硫酸盐-氯化物电镀溶液中沉积,试验在室温下进行,pH在3.5~5之间,电流密度是0.8~1.2 A/dm2.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镀液中[n(Mn2+)]/[n(Ni2+)+n(Mn2+)]比值对镍锰合金胎体成分的影响以及镍锰合金比例对胎体的表面洛氏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中[n(Mn2+)]/[n(Ni2+)+n(Mn2+)]摩尔比值为0.063时,镀层中锰的质量分数为0.1%,镀层的表面洛氏硬度是45±2HRC,用这种胎体配方研制的金刚石履的使用寿命超过4 a,证明镍锰合金是制作金刚石耐磨履的合适材料.

关键词: , 耐磨性 , 镍锰合金 , 胎体材料 , 金刚石

涂料用新型增剂的成分分析

张伟亚 , 王成云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03.01.018

采用溶剂萃取法对一种涂料用新型增剂进行成分分离,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荧光光谱、顶空气相色谱、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等多种方法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确定了其配方.

关键词: 溶剂萃取 , 分析 , 涂料 ,

基于时滞递推模预测解耦的带钢板形板厚控制

戴永彬 杨卫东

钢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解耦的时滞递推模预测控制的算法并将其应用在带钢板形板厚的控制过程中。该算法是在对角解耦的基础上,将预测算法和递推模控制结合起来,设计了递推模预测控制器。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较好地消除模抖振现象和系统的时滞,从而避免带钢板形板厚控制中耦合与时滞的影响。另外,本文还对模参考轨迹进行了研究和分类,阐述了两种模参考轨迹的区别。

关键词: 带钢板形板厚控制;模预测;时滞;解耦控制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4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