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2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改性石灰中温流化态干法争化HCl的试验研究

陈德珍 , 张鹤声 , , 张峰

工程热物理学报

微量的NaOH、Na2CO3、KOH和K2CO3以特殊方式添加到石灰类物质中以后形成改性石灰类吸收剂.在310~430℃温度段的流化床反应器内对净化HCl气体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改性石灰类吸收剂对HCl的净化效率较纯石灰类高,并且净化效率随反应温度上升而上升;(2)使用改性CaO和Ca(OH)2做吸收剂的流化床反应器对HCl具有较高的净化效率(>90%),以流化态运行方式对烟气中的酸性气体实施干式净化,可以达到排放标准;(3)碱性添加物处理后的CaO和CaCO3在一定条件下可与Ca(OH)2竞争,有望替代后者用作干式吸收剂.

关键词: HCl干法净化 , 改性石灰 , 碱性添加物 , 流化床

中国古青铜器表面富锡铜镀及焊的工艺探索第三部分——

吴元康 , 储荣邦

电镀与涂饰

焊是从镀衍生而来的.阐述了焊的定义、特点、应用和意义.设计了用于制作组合青铜器的焊工艺,给出了焊料、焊剂配方,说明了前处理、加热驱汞及后处理的操作方法.以西汉云南纳贡场面青铜贮贝器为例,介绍了镀与焊工艺的具体实施过程.提出了鉴别古青铜器是由失蜡铸造后铸焊而成还是由分铸小件铜焊而成的方法.

关键词: 青铜器 , 富锡铜 , , 贮贝器

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镀技术(二)

吴元康 , 储荣邦

材料保护

3镀与焊 3.1镀工艺 镀富锡铜时镀件置于炉中不免相互紧靠,甚至上下叠放。若镀件之间不放置范板相隔,加热去汞时不免会有镀液流淌而导致上下两镀件焊在一起。如果说商代早中期就有了镀富锡铜的青铜器,则最晚在商代晚期已有少数焊件。考古学者认为,两周时期青铜器已采用铜焊工艺。

关键词: 青铜器 , 技术 , 表面 , 古代 , 中国 , 镀件 , 工艺 , 商代

铀表面镀锌涂层及其抗腐蚀性能

沈崇雨 , 李炬 , 李嵘 , 陈亮

腐蚀与防护

利用锌汞齐在铀表面镀锌保护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对涂层进行了表征,采用热重法和激光拉曼光谱测试了涂层的抗氧化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铀表面镀的锌涂层结构致密,与基体结合紧密;在40%的氧气氛中,150℃温度时的加速腐蚀试验结果显示,镀锌涂层具有优良的抗氧化腐蚀性能,锌涂层的抗腐蚀原理是基于在锌涂层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锌保护膜,从而阻止基体铀的进一步腐蚀。

关键词: , 汞齐 , 涂层 , 腐蚀

中国古青铜器表面富锡铜镀及焊的工艺探索第二部分——镀的原理及工艺设计

吴元康 , 储荣邦

电镀与涂饰

阐述了镀料中铜、锡、铅、汞的主要作用,以及加热驱汞时各元素之间冶金反应的原理和物相变化.以仿古青铜镜为例,设计了3种镀用富锡铜粉的配方,介绍了青铜件的镀前处理,汞齐涂料配制和涂抹的方法,以及加热驱汞的操作步骤.指出了古青铜器表面富锡镀层为镀富锡铜的依据.

关键词: 青铜器 , 富锡铜 , , 驱汞 , 原理 , 配方

中国古青铜器表面富锡铜镀及焊的工艺探索 第一部分——富锡铜镀在古青铜器中的应用

吴元康 , 储荣邦

电镀与涂饰

根据出土文物的情况,介绍了表面具有富锡铜层的古青铜器.阐述了镀的定义及分类.指出古青铜器大多经过富锡铜镀工艺处理,而不是热浸镀或其他工艺.认为镀后加热驱汞及Sn7-9Hg在土壤环境中分解,是导致古青铜器表面测不出汞的原因.

关键词: 青铜器 , 富锡铜 ,

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镀技术(一)

吴元康 , 储荣邦

材料保护

镀即汞合金镀,在中国春秋末期已被发明,用于青铜器的表面鎏金,战国初期已出现了大量的鎏金青铜器。最初鎏金被称为“鋈续”,汉书称为黄金涂。

关键词: 青铜器 , 表面 , 中国 , 技术 , 古代 , 合金镀

历代州窑古瓷的元素组成特征的中子活化分析研究

冯向前 , 冯松林 , 张文江 , 樊昌生 , 权奎山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43

对江西州窑从东汉晚期至晚唐五代8期400个瓷胎样品进行了中子活化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碱金属元素Na和Rb、碱土金属元素Ba及Fe等作为胎的助熔剂元素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相似, 都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U字形变化规律, 其中Fe作为呈色元素, 其含量的高低与瓷胎颜色的深浅是一致的.分析结果还揭示州窑的发展与衰落以及窑址的不断变迁可能都与制瓷原料的发现与消耗有关.对分析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可以将不同时期烧制的瓷胎样品大致分为5组: (1)东汉晚期东吴时期; (2)两晋和南朝时期; (3)隋代; (4)初唐和盛唐时期; (5)晚唐五代时期.

关键词: 核分析技术 , 州窑古瓷 , 元素特征

含氟共聚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鲁云华,赵斌,迟海军,董岩,肖国勇,胡知之

鲁云华 , , 迟海军 , 董岩 , 肖国勇 , 胡知之

绝缘材料

以1,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6FAPB)为含氟二胺单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1,2,3,4-环丁烷四酸二酐(CBDA)为二酐单体,经低温溶液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再经热酰亚胺化处理制备出含氟共聚聚酰亚胺(CPI)薄膜.采用红外(IR)、紫外(UV-Vis)、溶解性测试等对CPI进行结构与性能表征,考察两种二酐单体的不同物质的量之比对共聚聚酰亚胺光学性能和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脂环二酐CBDA摩尔配比的增加,CPI薄膜在410 nm处的光透过率逐渐增加,薄膜颜色逐渐变浅,溶解性有所改善.

关键词: 聚酰亚胺 , 共缩聚 , 含氟 , 结构与性能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末页
  • 共3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