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立新
,
潘碧莲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借助DSC、TEM、DMA以及拉伸实验等现代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种类催化剂对RIM PUU制品微相分离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BTDL、TD及UL-29 3种催化剂所催化的RIM PUU体系的微相分离程度有TD催化体系>UL-29催化体系>DBTDL催化体系的趋势,并且DBTDL的催化效果最佳.可以说,DBTDL是RIM PUU反应体系最理想的催化剂.
关键词:
反应注射成型
,
聚氨酯/脲
,
微相分离
高翔
,
毛立新
,
田明
,
张立群
,
金日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通过两步法共混工艺制备了含核-壳结构特征相包容粒子的聚丙烯/三元乙丙胶/凹凸棒土三元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亚微观相态结构,并对核-壳结构特征相包容粒子对PP的增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AT在EPDM中疏松堆砌,形成以AT堆砌体为核、EPDM为壳的分散岛相.核-壳结构特征相包容粒子对基体具有良好的增韧和增强效果的平衡.对于m(PP)/m(EPDM)/m(AT)=100/20/5的体系,其缺口冲击强度较纯PP提高约5倍,而屈服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较m(PP)/m(EPDM)=100/20体系提高25%和110%.
关键词:
聚丙烯
,
三元乙丙胶
,
凹凸棒土
,
增韧
,
增强
冯威
,
毛立新
,
武德珍
,
李齐方
,
励杭泉
,
金日光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0.02.003
针对具有网状结构的PPO/SEBS-g-MAH共混合金冲击断面的形貌和微观形变过程,提出了"瞬间原位大取向"增韧模型该模型认为,超韧PPO/SEBS-g-MAH的冲击断裂首先是弹性体周围产生微穴,微穴诱发基体产生剪切带,基体在剪切屈服过程中被网状的弹性体携带共同发生大的取向行为,形成取向分子束,从而吸收大量能量,达到超韧水平.
关键词:
PPO/SEBS-g-MAH
,
增韧模型
,
共混合金
冯威
,
毛立新
,
励杭泉
,
李齐方
,
武德珍
,
金日光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0.02.008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PPO/SEBS和PPO/SEBS-g MAH共混物的常温缺口冲击断面,发现PPO/SEBS共混体系的冲击断面上有大量韧窝;PPO/SEBS-g-MAH共混体系则呈现中心为棒,四周为环的冲击断面形貌.对PPO/SEBS-g-MAH冲击断面的应力发白区的SEM观察结果表明在冲击断面下方,合金发生大的取向;TEM的观察结果显示在应力发白区内,弹性体周围存在大量的微穴,未发现银纹.
关键词:
PPO/SEBS-g-MAH
,
网状结构
,
冲击断面
,
微观形变
高翔
,
毛立新
,
张猛响
,
金日光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5.03.001
通过两步法熔融共混工艺制备了具有核壳特征凹凸棒土(AT)/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三元复合材料.利用TEM观察复合体系的亚微相态.使用万能材料拉力机、冲击实验仪等手段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对三元复合体系的增韧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C连续相中形成了以AT为核、PP为壳的分散相.这种核-壳结构特征相包容粒子对PC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且强度较PP/PC二元共混体系有所提高.结合冲击断面形貌的SEM分析,认为AT/PP/PC三元复合体系中的增韧机制主要是界面脱粘、空化作用和AT对分散相的增强作用.
关键词:
聚碳酸酯
,
聚丙烯
,
凹凸棒土
,
亚微相态
,
力学性能
,
增韧机理
廖德仲
,
张泰铭
,
王素琴
,
毛立新
,
许怡学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0.90140
用新戊二醇(NPG)和对苯二甲酰氯(TPA)反应生成"低聚物"中间体,当n(NPG)/n(TPA)由2.4增加至3.0时,中间体的聚合度(m)在3.5~1.45之间,收率75.5%.再将中间体与油酸、菜籽油酸进行酯化得到复合酯,收率88.5%.结果表明,复合酯的粘度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粘度指数大于125,凝点低于-27 ℃,氧化稳定性随分子量的增大而提高,生物降解率>70%,最大无卡咬负荷(P_B)为784 N,磨斑直径0.41 mm,热分解温度>250 ℃,因此目标产物是性能良好的绿色润滑剂.
关键词:
新戊二醇
,
对苯二甲酰氯
,
油酸
,
菜籽油酸
,
复合酯
,
润滑性能
赵子强
,
张岩
,
裴悦凯
,
王潇
,
张瑞华
,
赵琳
钢铁研究学报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130308
利用光纤激光毛化系统对轧辊进行了毛化试验,研究了激光毛化参数对毛化点阵和粗糙度的影响,并尝试开发了激光无序毛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激光有序毛化工艺条件下,毛化点尺寸、形态一致,呈现火山口形貌.激光功率、脉冲频率和脉冲占空比对毛化点尺寸有较大的影响,而激光功率、脉冲占空比和侧吹气体流量对毛化粗糙度具有明显的作用.采用脉冲频率调制的方式实现了光纤激光无序毛化工艺.无序毛化后,冷轧线工作辊表面粗糙度约为2.2μm,毛化峰值密度在75 cm-1以上;镀锌线光整机工作辊粗糙度约为3.2μm,毛化峰值密度在85cm-1以上,平均峰值密度达到了95cm-1.所开发的激光无序毛化工艺已应用于实际生产.
关键词:
光纤激光毛化
,
有序毛化
,
无序毛化
,
脉冲调制
,
粗糙度
,
峰值密度
符永宏
,
王浩
,
杨烨刚
,
符昊
,
华希俊
表面技术
目的:研究光纤激光毛化应用于模具表面,改善其摩擦特性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因素变化法,研究激光功率、脉宽、频率、离焦量对毛化形貌的影响规律,分析毛化区域的显微硬度,并对不同形貌的毛化试样和光滑试样的摩擦性能进行对比。结果匹配特定的参数,可获得火山口形貌或球冠状形貌。毛化区域的硬度相对基材提高显著,最大提高了近4倍。同时,在模拟冷冲压拉深模具低速重载工况的摩擦实验中,毛化试样的摩擦系数比光滑试样大,同时随着毛化点直径、间距的增大,摩擦系数相应减小。结论激光毛化技术可对材料表面进行改形改性,能够用于优化模具表面摩擦特性。
关键词:
光纤激光毛化
,
毛化形貌
,
显微硬度
,
摩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