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26658)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近空间升华法制备CdZnTe厚膜及其性能研究

苏虹 , , 高俊宁 , 介万奇

功能材料

采用近空间升华法在FTO玻璃衬底上制备CdZnTe多晶厚膜,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光谱仪、I-V测试仪等对CdZnTe厚膜的表面形貌、成分、结构以及光电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dZnTe膜均匀致密,随生长时间的延长,晶粒尺寸明显增大;不同厚度的CdZnTe膜均表现出沿(111)晶面的择优生长;CdZnTe厚膜的禁带宽度在1.53~1.56eV之间;电阻率在1010Ω.cm数量级,具有较好的光电响应,试制的薄膜探测器可用作计数型探测器。

关键词: 近空间升华法 , CdZnTe厚膜 , 薄膜探测器 , 光电性能

12Cr1MoV的热参数

师瑞霞 , 杨瑞成 , 王晖

钢铁研究学报

基于12Cr1MoV钢材料参数的确定,进行了高温模拟试验及试样的硬度测定,并与12Cr1MoV实际运行试样的显微硬度作了对比.提出热参数(P参数)可作为评价热过程温度和时间综合影响的一个指标.

关键词: 耐热 , 12Cr1MoV , Larson-Milller参数

变形Q215再结晶动力学

王健

物理测试 doi:10.3969/j.issn.1001-0777.2001.06.013

测试了Q215经70%变形后在不同温度下再结晶形核时间及再结晶动力学曲线,并计算了再结晶激活能.

关键词: 变形 , Q215 , 再结晶

变形量对Q215再结晶激活能的影响

邵力 , 刘建华

物理测试 doi:10.3969/j.issn.1001-0777.2002.04.003

研究了变形量对Q215再结晶激活能的影响,结果表明,Q215再结晶激活能随其变形量的增加而减小.

关键词: Q215 , 变形量 , 再结晶 , 激活能

导比与绝热剪切敏感性关系的研究

苏铁健 , 王超 , 李树奎 , 王富耻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05.02.001

提出用的强度与热导率的比值(导比)来表征的绝热剪切敏感性.通过对若干约束爆炸圆管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随导比的降低,在一定爆轰条件下的绝热剪切敏感性增加,表现为剪切带密度下降,同时相变带过渡到形变带;对应一定的爆轰条件,导比有两个临界值,如果导比值低于较小的临界值,材料将不以绝热剪切方式(集中的剪切变形)破坏;较大的临界值决定材料绝热剪切变形的方式,当材料的导比低于它时材料以形成形变带的形式失效,反之则以"白亮带"形式破坏.

关键词: 硬度 , 热导率 , 绝热剪切带

形变30再结晶晶核的激活能

贲永志

物理测试 doi:10.3969/j.issn.1001-0777.2001.03.007

测试了30经50%形变后在不同温度下再结晶形核的时间,根据公式G=G。e-Q/RT计算了再结晶晶核的激活能。

关键词: 形变30 , 再结晶 , 激活能

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1.2344的显微组织和性能

宋小放 , 周志明 , 王祥 , 范红山 , 张宝亮

表面技术

目的在1.2344表面获得一层硬度较高的强化层。方法利用流脉冲电子束技术,在相同的加速电压下,采用不同的脉冲次数对1.2344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研究处理前后样品的表层显微组织和性能变化规律。结果经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试样表面形成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熔坑,并且随着脉冲次数的增加,熔坑数量逐渐减少,熔坑的直径变大。当脉冲次数大于50次时,试样表面出现奥氏体相,表面显微硬度提高了14.5%。结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可使试样表层的晶粒变小,晶粒细化和表面宏观残余应力的共同作用促使试样显微硬度增加。

关键词: 1.2344 , 流脉冲电子束 , 表面改性 , 硬度

稀土对Cr18Ni18Si2奥氏体性的影响

邱巨峰 , 程万荣 , 游俊富

金属学报

<正> 稀土金属对高合金奥氏体的热性,有着良好的作用。但对低合金耐热高温强度的影响尚不一致,如15X1M1,加入Ce与否,其持久强度均在同一水平;Cr-Mo-V中添加0.05%Ce,可使580℃,20kgf/mm~2应力下的断裂时间大大延长,而加入量增至0.10和0.20%时反而减少到与不加Ce的差不多,稀土对其热性的影响,似无定论。 本文研究了用稀土改善Cr18Ni18Si2高温持久强度的问题。对持久试验后的试样进行了金相观察,并对断口进行了扫描电镜鉴定和离子探针分析,以期能对阐明稀土的作用有所助益。 实验用材料为Cr18Ni18Si2奥氏体不锈。用高频感应炉冶炼,浇铸两支钢锭,其一于出前2min加入0.15%混合稀土金属,锭重20kg。试验的化学成分列于表

关键词:

高速M2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研究

李生志 , 李玉海 , 许婷婷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09.06.008

为了改善高速M2的表面强度和耐蚀性能,利用流脉冲电子束(HCPEB)对高速M2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辐照次数分别为1,3,5,7,9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能谱仪和盐雾腐蚀试验机测试辐照前后试样表面形貌、硬度、元素分布和耐蚀性能,并分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流脉冲电子束辐照处理使高速表面极速加热又快速冷却,产生表面淬火作用,导致碳化物溶解,马氏体溶碳量增大,试样表面的显微硬度提高,出现表面光滑化,表面层晶粒细化,改善了耐腐蚀性能.

关键词: 流脉冲电子束 , 高速 , 表面改性 , 耐蚀性

结构多相复合组织的微观参量对塑性的影响

梁益龙 , 钟蜀辉 , 江山 , 雷旻

钢铁研究学报

研究了30CrMnSiA中马氏体(M)+贝氏体铁素体(BF)+铁素体(F)+残留奥氏体(γR)多相复合组织形态、微观参量对塑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状多相复合组织的屈服强度与F的强化状况及可动位错数量有关.极限强度主要受控于高强度相(M+BF),尤其是M量及其强度,而塑性则与F纤维长度、γR量及各相强度差大小有关.采用1050℃预淬火+760℃临界区加热+400℃短时等温热处理,可以获得最佳的塑性配合,并且最高强塑性积(σb.δ5)可达33561 MPa.%,远高于块状复合组织.

关键词: 结构 , 多相复合组织 , 微观参量 , 强度 , 塑性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666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