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伟
,
杨依珍
,
尹园
,
柳美华
,
邓鹏飏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1.00385
采用双螺杆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含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ET/SEBS)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马来酸酐接枝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ET/SEBS-g-MAH)共混材料,并在Co-60源中对其进行辐照.通过对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相态结构测和凝胶含量分析,对比研究了辐射对以上2种共混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扫描电子显镜观察和凝胶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适量TMPTA存在时,辐射有效地改善了PET/SEBS体系的相容性.冲击强度的变化证实了这种增容效应,当SEBS的质量分数为20%、TMPTA质量分数为1%,经50 kGy辐照后,冲击强度达到17.3 kJ/m2.当在SEBS分子链上引入马来酸酐官能团,辐照后,体系的相态结构变化并不明显,冲击强度最大值仅为11.5 kJ/m2,明显低于不含马来酸酐官能团的体系.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共混
,
辐射
,
增容
,
韧性
聂黎行
,
王钢力
,
戴忠
,
林瑞超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0.01001
采用Chiralpak IC手性柱(250 mm×4.6 mm,5 μm),建立了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板蓝根中表告依春(R-告依春)和告依春(S-告依春)含量的方法.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流速和柱温对分离度的影响.经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以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为90∶10)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45 nm,柱温为20 ℃.在此优化条件下,表告依春和告依春分离度为3.4,检出限为2.0 mg/L,在0.02~2.0 g/L 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1% ,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0%(n=6).本方法可将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表告依春与其对映体告依春基线分离并测定,专属性强,能有效控制板蓝根的质量.
关键词:
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
表告依春(R-告依春)
,
告依春(S-告依春)
,
板蓝根
张银斗
黄金
杨坪金矿床赋存于下古生界丹凤群大草坝组变火山—沉积建造中,金矿化严格受层间挤压破碎(片理化)带控制,赋矿岩性为蚀变的二云石英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等变质岩及黄铁矿化石英脉,金矿化受变质、构造及次生氧化三重作用控制.对杨坪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控矿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了找矿标志,并指出了找矿方向.
关键词:
地质特征
,
控矿特征
,
找矿标志
,
找矿方向
,
杨坪金矿床
李文静
,
敖登高娃
,
张佩麟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5.04.012
详细研究了依诺沙星(enoxacin,ENX)同铕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体系的荧光光谱特性及实验条件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在pH为8.10的条件下,Eu3+和依诺沙星(ENX)能形成配合物发生分子内能量转移,发射铕离子的特征荧光,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后,大大增强了体系的荧光强度,其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为273nm和615nm.据此建立了一种以铕离子为荧光探针分析痕量依诺沙星含量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3.1×10-5 mol·L-1~3.1×10-5mol·L-1,检出限为1.2×10-7mol·L-1.该法用于依诺沙星片剂的测定,回收率在98%~103%之间,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铕
,
稀土荧光探针
,
依诺沙星
,
荧光光度法
曹玺珉
,
廖玲
,
杜黎明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8.01.010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以依诺沙星为模板,以甲基丙烯酸和4-乙烯基吡啶同时为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运用平衡结合实验研究了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选择识别能力. Scatchard分析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识别依诺沙星分子的过程中存在2类不同的结合位点,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1 =0.22 mmol/L ,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1 =52.2 μmol/g;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2 =1.23 mmol/L,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2 =150.5 μmol/g. 结合底物的实验结果表明,依诺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对依诺沙星呈现较高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特性. 将该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剂,在人血清依诺沙星的分析中对样品进行了有效的净化和富集.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
依诺沙星
,
分子识别
,
固相萃取
李晨辉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1.12.006
在野外调研基础上,通过对杨金沟金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和包裹体显微测温的分析,讨论了成矿条件和矿床成因.结果表明,该矿床赋存于古生代变质岩系与华力西晚期花岗岩接触带附近,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金矿石主要有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种,金矿物以细粒—微细粒的包体金、裂隙金和晶隙金形式赋存于石英、黄铁矿等矿物的内部、晶隙或裂隙中;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二相包裹体、C02包裹体和含C02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温(230 ~ 270℃)、中低盐度(3.37%~15.65%)、低密度(0.78~0.91 g/cm3)的NaCl-H20-C02体系.结合区内铜金矿床对比分析认为,杨金沟金矿床形成于板块俯冲后的伸展环境,金矿化与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体具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
关键词:
地质特征
,
流体包裹体
,
杨金沟金矿床
,
延边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