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
,
谷崇
,
刘利慧
,
李微雪
,
李敬远
,
雷良才
,
李海英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5.06.009
在正丁基锂催化下,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将2,2'-联吡啶键连在氯球(PS-Cl,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微球)表面,进而络合CuCl得到负载型催化剂PS-bpy/CuCl.将该负载型催化剂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MA)或苯乙烯(...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
,
负载型催化剂
,
亲核取代
,
甲基丙烯酸甲酯
刘超
,
杨长臻
,
李微雪
,
张勇林
,
姚军善
,
雷良才
,
李海英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4.30657
设计合成了具有精确分子结构的聚合物对深入了解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了一种合成带有三乙基硅氧侧基的环状无规共聚酯的新方法.功能性单体γ-三乙基硅氧基-ε-己内酯(γ-Et3SiOεCL)和ε-己内酯(ε-CL)在环状引发剂2,2-二丁基-2-锡-1,3-二氧环庚烷(DSDOP)...
关键词:
活性开环聚合反应
,
环状无规共聚酯
,
环状聚(γ-三乙基硅氧基-ε-己内酯)
,
分子内交联反应
,
环状聚ε-己内酯
孙大鹏
,
赵永慧
,
苏海燕
,
李微雪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2)60604-4
采用从头算原子热力学方法系统研究了Ni-rich和Pt-rich条件下Pt3Ni(111)在不同偏析、表面化学吸附氧覆盖度下560个可能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构建了氧气气氛下Pt3Ni(111)表面结构演化、直至满覆盖化学吸附氧的热力学相图.结果表明,随着氧的化学势的升高,在热力学上仅出现两类稳定的结构...
关键词:
Pt3Ni
,
氧气
,
偏析
,
相图
,
从头算
江涛
,
褚海亮
,
齐艳妮
,
李微雪
,
孙立贤
催化学报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气在镍掺杂的镁(0001)面上的解离吸附过程.通过固定键长法计算得到氢分子在镍掺杂的镁(0001)面上的解离能垒为0.09 eV,而在清洁镁(0001)面上,氢气的解离能垒为1.15 eV.电子结构分析表明,解离能垒的降低是由于氢分子与表面镍原子形成反馈键并被填充所致.这一计...
关键词:
镍
,
镁
,
掺杂
,
储氢材料
,
密度泛函理论
,
氢气
,
解离
丁戊辰
,
李微雪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4)60169-8
采用DFT+U方法研究了过渡金属替代的CeO2(111)表面上的NO+CO反应机理,以探求不同过渡金属对N2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反应活性中心由过渡金属单原子与其最近邻的氧空位组成。 NO在过渡金属-氧空位上发生N–O断键,不同过渡金属上该还原步骤的难易程度不同。计算发现,右过渡金属...
关键词:
一氧化氮消除
,
选择性
,
单原子
,
单过渡金属原子/氧化铈
,
密度泛函理论+U
姚锟
,
王莎莎
,
顾向奎
,
苏海燕
,
李微雪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2)60642-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水在Cu-ZnO催化剂表面上不同位点的解离过程.结果发现,水在纯Cu密堆积面和台阶面解离能垒都较高;而在负载的ZnO薄膜上,由于水解离过程能垒较低并且反应约为热中性,水将会在表面上部分解离并达到动力学平衡.Cu-ZnO界面被确定为水解离的活性中心.水解离后产生的H原子和羟基...
关键词:
水解离
,
密度泛函理论
,
铜-氧化锌催化剂
,
界面
,
扩散
孙大鹏
,
李微雪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2)60580-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超薄氧化物膜/金属体系FeO/Pt和FeO2/Pt及其表面不同区域(FCC,HCP和TOP)的几何结构、电子性质及氧的活性.研究发现,表面O-Fe高度差δZ作为一个重要的特征结构参数直接影响局域表面静电势和表面氧的结合能:δZ越大,静电势越大,氧的结合能越弱.计算发现,在F...
关键词:
超薄氧化物膜
,
超结构
,
表面褶皱
,
电荷转移
,
功函
顾向奎
,
丁戊辰
,
黄传奇
,
李微雪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2.2052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清洁的以及Pd掺杂的ZnO( 11(2-)0)面上水分子的吸附和解离.结果表明,在清洁ZnO( 11(2-)0)上,水分子倾向于分子吸附,解离吸附较为困难.在Pd掺杂的ZnO上,水分子仍倾向吸附在Zn原子上,且吸附能与其在清洁ZnO表面的相当.然而,Pd的掺杂可增强水解离产...
关键词:
钯
,
掺杂
,
氧化锌
,
水
,
解离
,
密度泛函理论
马秀芳
,
赵永慧
,
苏海燕
,
李微雪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2.2061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比研究了Rh(111)表面与Rh@Cu(111)表面合金上乙基加氢反应及CO插入反应过程.结果发现,与Rh(111)表面相比,Rh@Cu(111)表面合金的集团效应和配体效应使得加氢反应的能垒降低了0.12 eV,而CO插入反应的却显著降低了0.78 eV.这表明RhCu合金催化剂...
关键词:
氢甲酰化
,
铑
,
铜
,
合金
,
密度泛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