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海良
,
刘相华
,
赵宪明
,
司良英
,
牛海山
,
草场芳昭
钢铁研究学报
利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和几何模型更新方法模拟了不同立辊孔型下多道次立平辊轧制过程,对轧后各道次的轧件头尾形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平立辊轧制时,轧件影响深度比采用孔型立辊时小,且轧件尾部出现尖角,而采用孔型立辊时未出现;采用孔型辊时,孔型立辊底部导角大小对轧件头尾形状影响较小,且轧件伸长率比采用平立辊时大。同时,平立辊轧制过程头尾情况与用铅实验值吻合较好,说明了本次分析的正确性。
关键词:
立平辊轧制;轧件头尾形状;有限元;几何模型更新方法
喻海良
,
刘相华
,
赵宪明
,
司良英
,
牛海山
,
草场芳昭
钢铁研究学报
利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和几何模型更新方法模拟了不同立辊孔型下多道次立-平辊轧制过程,对轧后各道次的轧件头尾形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平立辊轧制时,轧件影响深度比采用孔型立辊时小,且轧件尾部出现尖角,而采用孔型立辊时未出现;采用孔型辊时,孔型立辊底部导角大小对轧件头尾形状影响较小,且轧件伸长率比采用平立辊时大.同时,平立辊轧制过程头尾情况与用铅实验值吻合较好,说明了本次分析的正确性.
关键词:
立-平辊轧制
,
轧件头尾形状
,
有限元
,
几何模型更新方法
吴秀勇
,
王巍
,
吕伟丽
,
仉丽
,
朱立平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7.03.018
以PSA-A乳胶粒为模板,通过硫酸高铈和尿素的水解反应得到PSA/水合CeO2的核/壳结构的复合微球,通过煅烧除去乳胶粒模板得到立方相CeO2空心微球.CeO2空心微球平均粒径为450 nm~500 nm,由11.76 nm的小粒子堆积而成.考察了Ce4+、尿素、PVP的浓度,反应温度,PSA-A乳胶粒的加入量等实验条件对包覆效果的影响,通过FT-IR、XRD、TEM、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关键词:
PSA-A乳胶粒
,
直接包覆法
,
CeO2
,
空心球壳
朱立平
,
陆云
功能材料
采用电化学包埋法成功地将乳酸脱氢酶固定化在聚吡咯膜上,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和电活性的聚吡咯-乳酸脱氢酶导电膜,并进一步制备了用以测定丙酮酸的聚吡咯-乳酸脱氢酶-金电极生物传感器.同时尝试用电化学包埋法将乳酸脱氢酶和辅酶NADH同时固定化在聚吡咯膜上,获得了具有电化学活性的聚吡咯-乳酸脱氢酶-NADH-金复合酶电极.深入的实验证实了复合电极生物传感器具有线性的工作曲线.
关键词:
电化学包埋
,
聚吡咯膜
,
乳酸脱氢酶
,
生物催化活性
,
复合电极生物传感器
朱立平
,
胡学清
,
陆?
,
云
功能材料
采用氨等离子体表面改性聚吡咯,使其表面具有活性氨基,并成功地将具有生物活性的乳酸脱氢酶共价连接在改性聚吡咯表面.用反射红外光谱研究了氨等离子体处理前后聚吡咯及聚吡咯酶多层薄膜的表面微观结构.紫外光谱和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证实,表面固定了乳酸脱氢酶的聚吡咯多层薄膜具有生物催化活性和电化学活性,有望作为丙酮酸生物传感器.
关键词:
氨等离子体
,
改性聚吡咯
,
乳酸脱氢酶
,
生物催化活性
,
生物传感器
王国凡
,
赵中魁
,
李长龙
,
宋建民
宇航材料工艺
doi:10.3969/j.issn.1007-2330.2002.02.015
采用交流TIG焊立加热平补焊,预热、垫热铸铁板、调整焊枪与铸件夹角为75°~85°,先排除表面气孔后补焊的工艺,同时制定合理的排除气孔的顺序和操作工艺要点,使气孔的排除和上移符合气体密度小易上浮的原理,并可有效地防止加热部位在补焊中吸入气体和金属的氧化,解决了金属模铸造高强度铝合金凸轮轴承气孔补焊的问题.
关键词:
交流TIG焊
,
高强度铝合金
,
立加热
,
气孔
王晓南
,
邸洪双
,
梁冰洁
,
夏晓明
钢铁研究学报
以梅钢热轧机组的粗轧板坯边部出现"黑线"为背景,对不同立辊形状的五道次可逆立-平轧制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孔型立辊轧制可更好地抑制双鼓形的产生;在相同的轧制工艺条件下,孔型立辊轧制的翻平量大于平立辊轧制的翻平量;轧制过程中,低温、高应力应变状态的金属在轧件边部的累积最终可能导致轧件边部沿长度方向产生"黑线"缺陷;立轧具有一定的修复微小缺陷的作用,从而改善和提高了带钢的边部质量.
关键词:
边角部金属
,
重启动方法
,
数值模拟
喻海良
,
刘相华
,
李长生
钢铁
采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对立辊孔型内倒角半径R为30、50、80、110 mm 4种情况下多道次立-平轧制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立辊孔型内倒角半径对轧件切头尾量、轧件稳定段轧件边部变形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既定条件下,第1道次立-平轧制过程中,随内倒角半径的减小头尾不均匀区域长度减少,第2、3道次立-平轧制过程中,随内倒角半径的增加,头尾不均匀变形区域长度道次增加量减少;对比采用R为30 mm的孔型立辊和R为110 mm的孔型立辊轧后轧件的头尾不均匀长度,前者比后者少5.03%;轧件稳定段轧件变形程度随着孔型立辊内倒角半径的增加而减少。
关键词:
内倒角半径;切头尾;立辊;立-平轧制
喻海良
,
刘相华
,
李长生
钢铁
采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对立辊孔型内倒角半径R为30、50、80、110 mm 4种情况下多道次立-平轧制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立辊孔型内倒角半径对轧件切头尾量、轧件稳定段轧件边部变形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既定条件下,第1道次立-平轧制过程中,随内倒角半径的减小头尾不均匀区域长度减少,第2、3道次立-平轧制过程中,随内倒角半径的增加,头尾不均匀变形区域长度道次增加量减少;对比采用R为30 mm的孔型立辊和R为110 mm的孔型立辊轧后轧件的头尾不均匀长度,前者比后者少5.03%;轧件稳定段轧件变形程度随着孔型立辊内倒角半径的增加而减少.
关键词:
内倒角半径
,
切头尾
,
立辊
,
立-平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