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3223)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组织细化

王六定 , 朱明 , 陈景东 , , 陈国栋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7.05.010

对系列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CUHSBS),通过有效地控制相变温度、冷却速率与回火参数,贝氏体铁素体(BF)含碳量增加、组织细化、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高稳定性、高体积分数的膜状残余奥氏体(AR).利用AFM、SEM等分析并测试了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与晶粒尺寸,结果表明,板条束内含有若干大致平行的BF板条,而每一板条由许多切变单元组成;切变单元进一步又分成大量超细亚结构,其直径约为18nm.如此细化的显微组织确保了贝氏体钢在超高强度条件下,冲击吸收能成倍提高.

关键词: 贝氏体板条束 , 铁素体板条 , 切变单元 , 超细亚结构 , 残余奥氏体膜

含硅的低合金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晶粒细化与冲击能提高

高宽 , 王六定 , 朱明 , 陈景东 , , 陈国栋

金属学报

对系列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UHSBS),通过审慎地使用硅、锰、镍等合金元素并有效地控制相变温度、冷却与回火参数,强韧性结合良好,又冲击能(AKV ≥185 J)与同强度(>1500 MPa)的高级马氏体钢23MnNiCrMo相比提高三倍以上。强度与韧性增强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细化、贝氏体铁素体(BF)中含碳量增加、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较高体积分数的膜状残余奥氏体(AR)。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证实:钢中不存在损伤韧性的块状AR区。不仅亚单元被超细化,而且超细亚晶粒的平均尺寸小于20 nm以及部分切变单元的平均厚度仅约1.6 nm。所有这些都是影响钢的强度、AR稳定性和AKV的主要原因。此外,对强度与韧性改善的物理机制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贝氏体束 , bainitic laths , sub-units , refined microstructure

低合金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晶粒细化与韧性提高

高宽 , 王六定 , 朱明 , 陈景东 , , 康沫狂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7.03.018

对系列Si,Mn,Ni等合金元素合金化的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UHSBS),通过控制相变温度、冷却与回火参数,可明显提高其韧性.与同等强度(>1500 MPa)的高级马氏体钢23MnNiCrMo相比,研制的LUHSBS冲击吸收能(AKV≥185J)提高3倍以上.强度与韧性优化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细化、贝氏体铁素体(BF)中含碳量增加、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较高体积分数的稳定膜状残余奥氏体(AR).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证实:钢中不存在对韧性有损伤作用的块状AR;不仅切变单元超细化,而且超细晶粒的平均尺寸小于20 nm,部分切变单元的平均厚度仅约1.6 nm.这些精细组织是影响钢的强度、AR稳定性和AKV增加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强度与韧性改善的物理机制.

关键词: 贝氏体钢 , 贝氏体板条 , 超细组织 , 残余奥氏体 , 力学性能

开口碳纳米管电子发射场增强因子的研究

, 王六定 , 陈景东

人工晶体学报

利用镜像电荷模型计算了处于外加电场中开口碳纳米管顶端的电势和场强,得到电子发射场增强因子为γ=2(2h/ρ+1)/[ln16(1+16R2/ρ2)]-1.结果表明:外加电场与纳米管的几何参数会影响其顶端的局域电场,从而影响电子场发射;γ与长厚比h/ρ和径厚比R/ρ有关.特别,当管长h一定时,管壁厚度ρ比管的有效半径R对γ的影响更加显著.

关键词: 开口碳纳米管 , 电子场发射 , 场增强因子

镀锌层绿色钝化

奚兵

腐蚀与防护 doi:10.3969/j.issn.1005-748X.2004.09.016

介绍由常规五酸草绿色钝化工艺改良的,以重铬酸钾为体系的镀锌绿色钝化工艺.

关键词: 镀锌层 , 绿色钝化 , 工艺配方

绿色隔热降温涂料的研究

杨万国 , 董秀彩 , 李少香 , 张波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10.04.008

研究了空心玻璃微珠和纳米陶瓷材料等材料用量对绿色隔热降温涂料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多种着色颜料及其复配体系反射率的研究,优选出反射率较好的几种颜料,用它们调制出的绿色降温涂料作为深色降温涂料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并且其他各项物理机械性能良好.

关键词: 隔热 , 降温 , 绿色 , 反射率 , 发射率

军用汽车哑光绿色面漆的研制

周荣华

电镀与涂饰

介绍了军用汽车哑光绿色面漆及其稀释剂的配制,着重探讨了军用汽车哑光绿色面漆的施工工艺,分析了热固性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氨基树脂和聚酯树脂,氨基比、消光粉、分散剂、防沉剂和稀释剂对军用汽车哑光绿色面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丁醚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作交联剂,氨基比为28.24:10.44时,面漆的综合性能最佳,满足技术指标要求.

关键词: 军用汽车漆 , 哑光 , 绿色面漆 , 消光粉 , 氨基比

帐篷用绿色热反射涂料的研究

杨万国 , 李少香 , 王文芳 , 刘来运 , 刘光烨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08.09.006

以降低帐篷内的温度为研究目的,通过对乳液、颜料、反射填料等的研究制备了一种隔热性能和耐候性能良好的水性帐篷用绿色热反射涂料.该涂料涂装帐篷后可有效地降低帐篷表面温度10~12℃,降低帐篷内部温度6~8℃,同时兼具有防水、保温功能.

关键词: 帐篷 , 绿色 , 热反射涂料 , 乳液 , 反射填料 , 反射率

四酸型镀锌层绿色钝化工艺

张馥 , 曾琳 , 王光明 , 石磊 , 石璐丹

电镀与涂饰

提出了一种镀锌层四酸型绿色钝化工艺.研究了钝化液中4种酸的含量和钝化时间对钝化膜外观和耐蚀性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CrO3 6 g/L,H3PO4 2 mL/L,H2SO4 2 mL/L,H3NO3 3 mL/L,温度25℃,pH 1.5,钝化时间100s.所得钝化膜为光亮的绿色,耐蚀性较镀锌层好.

关键词: 镀锌层 , 钝化 , 绿色 , 耐蚀性

铝合金镀锌绿色钝化工艺的改进

熊老伍

电镀与精饰 doi:10.3969/j.issn.1001-3849.2003.02.006

所介绍的工艺与常规五酸绿色钝化工艺比较,可明显提高镀锌绿色钝化膜的导电性能,并相应地获得良好的电磁屏蔽镀层,能满足较高级别的电磁屏蔽要求.介绍了改进后的工艺配方及铝合金生产工艺过程,讨论了钝化工艺各组份和操作条件对膜层质量的影响以及钝化膜的某些特性,特别是屏蔽性能,并指出了本工艺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绿色 , 钝化 , 电磁屏蔽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323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