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460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模拟宫腔液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李志才 , 郭建华 , , 曾幸荣 , 钟兴明 , 朱国平 , 韦相才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采用模拟宫腔液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硫化胶进行浸泡处理,通过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面接触角和热重分析对模拟宫腔液浸泡前后的硫化胶进行表征,研究模拟宫腔液的浓度和浸泡时间对硫化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和模拟宫腔液浓度的增大,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有所下降,硬度基本不变;但即使经过3倍标准浓度模拟宫腔液90℃下浸泡12天后,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的降低幅度均低于10%,而且硫化胶的化学性质稳定,亲水性提高,热稳定性良好。因此,加成型液体硅橡胶是制作宫内节育器的理想材料。

关键词: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 , 模拟宫腔液 , 宫内节育器 , 力学性能 , 表面接触角

近代陶瓷科学技术在景德的传播

郑乃章 , 李原野 , 郑康妮 , 莫云杰 , 苗立峰

硅酸盐通报

本文回顾了清代中晚期后中国陶瓷技术从全盛走向停滞和西方近代陶瓷科学产生的历史,分析了近代陶瓷科学技术在景德传播的历程,界定了景德古陶瓷技术与其现代陶瓷技术的分界.指出: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经过50余年的艰苦奋斗,近代陶瓷科学技术才在景德陶瓷业得以传播和推广应用;在这个历程中,一批近代陶瓷教育的先驱们起着巨大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政府设立的陶瓷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才能真正使中国陶瓷技术传统转变为科学.

关键词: 近代陶瓷科学 , 传播 , 景德

景德明清以来低温黄釉的显微结构

孙加林 , 吴隽 ,

人工晶体学报

本课题以景德明清以来低温黄釉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能谱组合、透射电镜等仪器对样品断面进行显微结构分析,研究了景德低温黄釉的显微结构演变情况,发现景德低温黄釉主要有黄釉下施底釉和黄釉下无底釉两大类,并进一步分析了底釉的存在对黄釉品质的影响情况.研究得出黄釉与底釉、胎的中间层所析出晶体主要为铅长石,白釉、底釉与胎中间层所析出晶体主要为钙长石;同时,还发现民国黄釉表面存在一层细小的烧绿石型黄色Pb2Fe0.5Sb1.5O6.5晶体.

关键词: 景德 , 低温黄釉 , 显微结构

景德地区低品位红土作为紫砂原料的应用研究

黄钢 , 卢希龙 , 曹春娥 , 秦立邦 , 曾信谦 , 刘洋

硅酸盐通报

以景德地区低品位红土为主要原料制备出性能良好的紫砂泥浆,然后经注浆、干燥、烧成等工艺,得到效果良好的紫砂器.讨论了不同烧成温度对坯体吸水率、烧失量、烧成收缩和呈色的影响,采用XRD、XRF、SEM、EDS、色度分析等测试技术对红土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烧成后紫砂瓷坯的晶相组成、显微结构及呈色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景德低品位红土以石英、伊利石和白云母矿物为主;在1250℃烧成时坯体的吸水率最小,1280℃左右时坯体的收缩率、烧失率最大,其合适的烧成温度为1250℃左右;随烧成温度的提高,瓷坯由紫红→深紫红→红褐→灰褐色规律变化;制得紫砂瓷坯的主晶相为莫来石,同时还有部分残余石英相.

关键词: 红土 , 景德 , 紫砂 , 应用研究 , 性能表征

景德青花瓷彩上斑点显微结构的研究

吴隽 , 李家治 , 郭景坤

无机材料学报

通过对元代、明洪武及明宜德年间的景德青花瓷样品彩上斑点的显微结构和组成分析,研究了斑点的形成机理和组成,表明青花瓷彩上斑点是由青花钴料中的锰、铁、钴,经高温过程后,在釉熔体中的偏析所形成的,其物像组成,除主要取决于青花钴料中的锰、铁含量外,样品的胎、釉组成及烧成机制等也影响着铁的价态.

关键词: 青花瓷彩上斑点 , microstructure , cobalt bluepigment

景德青花瓷彩上斑点显微结构的研究

吴隽 , 李家治 , 郭景坤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1999.01.024

通过对元代、明洪武及明宣德年间的景德青花瓷样品彩上斑点的显微结构和组成分析,研究了斑点的形成机理和组成,表明青花瓷彩上斑点是由青花钴料中的锰、铁、钴,经高温过程后,在釉熔体中的偏析所形成的,其物像组成, 除主要取决于青花钴料中的锰、铁含量外,样品的胎、釉组成及烧成机制等也影响着铁的价态.

关键词: 青花瓷彩上斑点 , 显微结构 , 青花钴料

地区燕山期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张术根 , 李桂秀 , 石得凤 , 韩世礼

中国稀土学报

通过宁地区燕山期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的稀土元素特征研究,了解了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特征及其制约机制,为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提供新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依据.研究表明,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稀土演化规律为:矽卡岩期,干矽卡岩阶段到湿矽卡岩阶段稀土组分含量增加;矽卡岩期晚期到热液期早期降低;热液期,汽成热液氧化物阶段到高中温硫化物阶段增加,到中低温硫化物阶段降低.演化规律主要是受自身富集稀土元素的强度、流体含矿性、运移分配及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主要矽卡岩化的发育及其分带性所具有成矿专属性等特点,都为进一步寻找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提供新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

关键词: 矽卡岩矿床 , 多金属矿 , 成矿机理 , 稀土元素 , 聚类分析

景德与潮州中温日用瓷坯热稳定性的研究

赵秀娟 , 曹春娥 , 卢希龙 , 陈云霞

硅酸盐通报

用XRF、热膨胀、TG-DTA、XRD、SEM和EDS等分析技术,对景德和潮州两个主要产瓷区代表性的两种中温日用瓷坯进行了研究,从组成、结构、性能等方面阐释了两种瓷坯热稳定性差别的原因.结果表明:景德镇中温瓷坯属于高硅低铝系统,热膨胀系数较高,而潮州中温瓷坯属于高铝低硅系统,热膨胀系数较低;潮州中温瓷坯的热稳定性远高于景德镇中温瓷坯的热稳定性,原因是由于潮州中温瓷坯的主晶相为晶形发育良好、相互交错呈人字形的纳米短柱状一次莫来石晶体,其在瓷坯中连续分布,起到增强增韧的作用,赋予潮州瓷坯优良的热稳定性.与之相比,景德镇中温瓷坯中主晶相为发育较差的鳞片状一次莫来石和大量残余石英,热稳定性较差.

关键词: 日用瓷坯 , 热稳定性 , 景德 , 潮州

龙塘电子垃圾拆解区土壤和河流底泥重金属赋存形态及生态风险?

黄华 , 朱崇岭 , 任源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2.2014060601

龙塘是珠三角电子垃圾拆解区之一,采用AAS方法对该地土壤和河流底泥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 Cd、Cr、Cu、Zn和Pb)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周围农田土壤中Cd含量是《国家土壤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3倍左右,是广东省土壤背景值的20倍左右;拆解区土壤Cd超标最为严重,最高达5.67倍,超过广东省土壤背景值达36.17倍;拆解区下游0—1500 m河流底泥中Cd、Cr、Cu 、Zn和Pb含量大幅增加且部分金属超标,Cd在0—40 cm深度内含量总体逐渐降低,仍远超背景值,Cu含量采样深度内递减规律最显著且在0—10 cm内含量超标,Cr、Zn和Pb除部分点位在表层积累较多外,其余与背景值相差不大且未超标.采用BCR ( the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法提取重金属不同形态可知,底泥中Cd主要以弱酸溶态和可还原态为主,Cu主要以可氧化态存在,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而Zn和Pb则以可还原态为主;其中Cd的可提取态比例较高(>60%),容易释放出来形成“二次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河流底泥中Cd生态危害程度属于极强(Ei>320);其他金属Cr、Cu、Zn 和 Pb 危害风险程度属于轻微(Ei<40);金属 Cd 对整个 RI 值贡献最大(>88%),应重点加强对Cd污染的防控.

关键词: 电子垃圾 , 土壤/底泥 , 重金属 , 赋存形态 , 生态风险

电子垃圾拆解区氯化石蜡和多氯联苯的分布特征——以广东清远龙塘为例

路风辉 , 陈满英 , 陈燕舞 , 刘付建 , 罗孝俊 , 麦碧娴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7.2014111103

采用GC/MS法测定了广东清远龙塘电子垃圾拆解区电子垃圾、电子垃圾焚烧后残渣、当地池塘沉积物和对照区沉积物24种短链氯化石蜡(SCCPs)、24种中链氯化石蜡(MCCPs)和29种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水平.结果显示,氯化石蜡(CPs)和PCBs大量存在于电子垃圾中.电子垃圾、残渣和池塘沉积物SCCPs和MCCPs浓度范围(干重)分别为1.6-46.8 μg·g-1和7.3-215 μg·g-1,PCBs的浓度范围(干重)为0.15-370.6 μg· g-1,明显高于对照区,对周边造成了极大环境风险.SCCPs、MCCPs和PCBs均呈现低碳低氯同系物的相对含量在电子垃圾、电子垃圾焚烧残渣、拆解区池塘沉积物、对照区沉积物中依次递增的现象,表明CPs和PCBs在由电子垃圾向沉积物迁移过程中可能存在脱碳脱氯的降解过程.

关键词: 氯化石蜡 , 多氯联苯 , 电子垃圾 , 残渣 , 沉积物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460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