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广圣
,
危强辉
,
张绍英
,
赵鹏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1.01.016
制备了YMn6Sn6-xGax(x=0.3,0.6,0.9,1.2,1.5,1.8)和YMn6Sn6-xTix(x=0,0.2,0.4,0.6,0.8,1.0)化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手段对其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所有这些化合物均为CaCu5型六方结构。对YMn6Sn6-xGax研究表明,晶格参数和晶胞体积均随Ga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减小,磁性测量表明:当x≥0.3时,化合物由反铁磁性转变为铁磁性或亚铁磁性,随Ga含量增加,该化合物的居里温度先增高,在x=0.6达到最大值,然后居里温度又逐渐降低。饱和磁化强度开始随Ga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当x>1.2时,随Ga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对YMn6Sn6-xTix研究表明,晶格参数和晶胞体积均随Ti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磁性测量表明,当x≥0.6时,化合物由反铁磁性转变为铁磁性或亚铁磁性,随Ti含量增加居里温度(或奈耳温度)呈线性下降,饱和磁化强度开始随Ti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x>0.6时,随Ti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关键词:
晶体结构
,
磁结构
,
反铁磁性
,
铁磁性
刘光娟
,
杜晓波
,
荣传兵
,
张绍英
,
张宏伟
,
沈保根
中国稀土学报
用快淬方法制备了Pr10Fe74-xCo10+xC4B4 (x=0,2,4,6,8) 条带,研究了成分和工艺对条带磁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当x=2,带速是20 m·s-1时,条带的磁性能最佳,其剩磁Jr=0.94 T,矫顽力μ0 iHc=0.96 T,最大磁能积 (BH)max=127.32 kJ·m-3.通过Henkel-plot分析,发现x=2,带速为20 m·s-1的样品中的晶间交换作用最强,因而能获得最佳的磁性能.
关键词:
纳米复合永磁体
,
矫顽力
,
剩磁
,
最大磁能积
,
稀土
付国忠
,
刘建平
,
赵晓峰
,
刘建明
,
吕庆功
,
彭龙洲
钢铁
在对轧制时钢管的温降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定张减温降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辐射、接触传导、内部传导对温度的影响.通过对轧制实验测定得到钢管的温降数据与此模型实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比较准确,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可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中定张减温降的计算,从而为控制系统比较准确地对轧机进行设定及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
定张减
,
温降
,
模型
钢铁
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以研究高温燃烧过程二垩英生成的条件.计算得到:①在体系存在过剩氧即完全燃烧时不会产生二垩英;②当有固体碳沉积时也不会生成二垩英,因固体碳在热力学上比含二垩英的含碳物更稳定.另一方面,实际上即使在1 073 K完全燃烧条件下(即体系显著过剩氧)也有二垩英生成,原因是在实际燃烧炉中含碳微粒不可能完全烧尽.从热力学角度假设不发生碳沉积,计算得出二垩英在1 073 K高温和高CO/CO2比范围内会生成.实际考虑的条件放在燃烧炉内含碳微粒的周围.在有含碳微粒存在条件下,即使反应2CO→C+CO2(碳沉积)发生,C+CO2→2CO反应(CO生成;含碳微粒被CO2氧化)也会同时发生,导致在含碳微粒周围保持一个高的CO/CO2比,由此产生二垩英.假设在含碳微粒周围存在高CO/CO2比的异质位置,则认为二垩英会形成.
关键词:
燃烧过程
,
二垩英生成
,
含碳微粒
,
热力学
唐铭君
,
杨言辰
,
杨兆武
,
叶松青
,
杨春成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1.07.005
英城子金矿床是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极具代表性的矿床.金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于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之上的脆性断裂带内.矿床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容矿的二长花岗岩、流纹岩具有钙碱性系列岩石特征,形成于火山弧和同碰撞构造环境,由原始地幔岩浆演化形成.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幔源流体特征,金矿成矿与后韧性剪切变形时期的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属于后韧性剪切型金矿床.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
地质特征
,
地球化学特征
,
矿床成因
,
后韧性剪切型金矿床
,
英城子金矿床
钢铁
氯来源、种类和燃烧物中氯浓度对燃烧过程中二垩英生成有重要影响.在实验燃烧炉中研究1 073K温度下上述三种因素对燃烧过程二垩英生成的影响.二垩英生成浓度在相同氯源和种类条件下与燃烧物中氯含量几乎成正比,且受氯源明显影响.如有机氯化合物或无机氯化物.即使对无机氯化物,在有活性氯存在时也会生成高浓度二垩英,如由盐和面粉形成的水化物中的活性氯.
关键词:
氯源
,
氯种类
,
燃烧过程
,
二垩英/呋喃
,
水化物
,
PVC
王若民
,
詹马骥
,
季坤
,
严波
,
王夫成
,
杜晓东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703023
通过对高压输电用耐张线夹及夹持导线的宏观形貌、化学成分、腐蚀产物进行分析,探讨了该线夹腐蚀失效的原因.结果表明:该线夹在压接时即存在铝线断股现象,服役过程中使酸性雨水更易进入到压接管内部,对线夹与钢芯铝绞线结合面进行腐蚀生成腐蚀产物,导致耐张线夹电阻增大;随着腐蚀的进行,线夹电阻不断增大,其温度也随之升高;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时,热平衡状态被打破,最终线夹过热,导致高温烧损失效;应加强线夹压接管位置的红外测温监控,及时更换温度明显异常的压接管.
关键词:
耐张线夹
,
腐蚀
,
热击穿
,
钢芯铝绞线
仝丽珍
,
刘靖
,
蒋海涛
物理测试
对棒材厂微钒合金英标460钢筋φ40弯曲断裂试样进行金相观察、断口扫描及能谱分析,发现钢中成分不均、非金属夹杂及连铸坯内裂纹等是造成钢筋弯曲性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冶炼、连铸过程中的改进措施,从而使英标钢筋冷弯试验达到100%合格.
关键词:
钢筋
,
微合金化
,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