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
李天博
,
赵永刚
,
朱美红
,
张留碗
,
黄贺生
,
刘梦林
,
鲁丽
,
周岳亮
,
何萌
,
吕慧宾
,
曹必松
低温物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0-3258.2000.04.014
本文系统研究了Ag/YBCO薄膜退火后Ag膜微观形貌与相应接触电阻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在最佳退火温度(475℃左右)退火后ρc为6×10-8Ω*cm2(77K),并对接触电阻率随不同退火温度的变化进行了解释.此外,对于Ag与YBCO薄膜和Ag与YBCO块材之间的接触电阻率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并解释了其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李天博
,
赵永刚
,
朱美红
,
刘涛
,
张留碗
,
黄贺生
,
刘梦林
,
周岳亮
,
何萌
,
吕慧宾
,
曹必松
低温物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0-3258.2001.03.009
本文通过多种实验手段对Ag/YBCO薄膜退火后Ag膜与YBCO薄膜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Ag/YBCO在退火过程中,存在着Ag沿YBCO的表面的横向扩散和向YBCO薄膜内部的纵向扩散,Ag的纵向扩散有一定深度. Ag与YBCO很可能发生物理而非化学作用,渗透进入YBCO的Ag可能在YBCO的晶界处形核生长,使YBCO晶格发生畸变,产生应力,从而导致接触电阻值的增大.
关键词:
李伟华
,
黄贺生
,
曹必松
,
朱美红
,
张雪霞
,
张留碗
,
吴振一
,
周岳亮
,
何萌
,
陈正豪
低温物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0-3258.1999.06.010
高温超导薄膜材料在微波器件中应用的出发点主要是利用它在临界温度下极低的表面电阻.因此要对超导器件性能作出准确的评估,必须精确测量超导薄膜的微波表面电阻.本文提出了利用蓝宝石介质圆柱的TE011谐振模式来测量超导微波表面电阻的一种方法.设计并制作了工作于18.9GHz和17.6GHz的两种高Q值谐振器.其在测试中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灵敏度.同时具有不损坏被测薄膜,安装调试简单方便,可重复性好的优点.可用于测量尺寸不小于Ф10mm的超导薄膜.
关键词:
郝清海
,
陈小云
,
彭志盛
,
谭红革
,
刘铁驹
,
刘丽彦
,
苗兵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4.18.032
采用动态密度泛函理论,对本体为柱状相的两嵌段共聚物受限于纳米碗中的相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考察了纳米碗大小和表面作用强度对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影响.通过逐渐增大纳米碗直径和衬底相互作用,一方面再现了两嵌段共聚物受限于硅纳米碗实验中出现的纳米结构(单球结构、圆环与中心球结构、六角排列的球结构),另一方面,对碗状受限空间和表面诱导可能出现的新结构进行了预言.此外,利用序参量对自组装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嵌段共聚物
,
纳米碗受限
,
自组装
,
动态密度泛函理论
郑淑国
,
朱苗勇
,
姜桂连
,
宋嘉鹏
钢铁
通过四流矩形中间包水模实验,研究了不同结构的冲击碗与不同控流装置的组合对中间包流动特性的影响,并比较了有无冲击碗对中间包流动特性的影响.合理使用适当结构的冲击碗能大大延长近中心流的响应时间,改善各流的流动特性的差异,提高平均停留时间和平均活塞区体积.冲击碗与单坝组合控流效果较好,而冲击碗与单墙单坝组合控流效果较差.提出了针对四流矩形中间包控流装置的优化设计方案.
关键词:
冲击碗
,
中间包
,
控流装置
,
水模
司志峰
,
姜晓萍
,
孟宪赫
,
孙若敷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作为碳源,利用模板微球塌陷成碗状结构制备碳纳米碗,再以氢氧化钾作为活化剂高温下活化以获得高比表面积.采用扫描电镜、拉曼散射、氮气吸附脱附、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及电化学交流阻抗等方法对其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活化碳纳米碗的比表面积高达1423m2/g,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0.5A/g的条件下,比电容为175F/g,循环3000次(20A/g)以后可保持96.8%的电容量,实验结果表明是一种优良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关键词:
碳纳米碗
,
电极材料
,
比电容
,
超级电容器
付国忠
,
刘建平
,
赵晓峰
,
刘建明
,
吕庆功
,
彭龙洲
钢铁
在对轧制时钢管的温降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定张减温降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辐射、接触传导、内部传导对温度的影响.通过对轧制实验测定得到钢管的温降数据与此模型实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比较准确,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可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中定张减温降的计算,从而为控制系统比较准确地对轧机进行设定及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
定张减
,
温降
,
模型
卢伟国
,
徐克刚
,
王洋
,
王文福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3.11.007
针对黑龙江省老柞山金矿矿体形态复杂,矿体产状变化较大,矿脉穿插夹石等不利开采条件,采用经济实用的原材料和采矿新工艺,提出并试验成功了削壁充填留矿采矿法,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类似矿山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削壁充填留矿采矿法
,
回采率高
,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