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明
,
蔡振月
,
王志杰
,
王才虎
,
张厚增
,
胡文祥
,
俞方华
,
张桂林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以穆斯堡尔内转换电子谱第一次测定了海水腐蚀后两种不同耐蚀性低合金钢试样的阻挡层铁锈的组成。测定结果表明,在空气中曝露后,两种钢的阻挡层铁锈基本上相同,即皆由约80%β-FeOOH和约20%γ-FeOOH所组成。对这样结果所引起的一些问题,例如合金元素在腐蚀过程中的作用,沉积层铁锈的形成等进行了讨论。提出离海水后的试样不同于在海水中腐蚀着的试样,前者由于氧化、脱水、时效等原因,其阻挡层铁锈实际上只残存终态相,而消失在海水中所具有的中间态相。
关键词:
陈俊明
,
王志杰
,
蔡振月
,
王才虎
,
张厚增
,
俞方华
,
胡文祥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低合金钢在3.5%NaCl中恒电位阳极极化能模拟在海水中腐蚀时各微区部位的电化学过程。用这种加速方法可以增加发生在各微区上的中间产物的相对含量。作者应用穆斯堡尔效应探测到这些微量中间产物,从而掌握目前还不能直接测定的,在海水中试样上阻挡层铁锈的相组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低合金钢具有不同的阻挡层铁锈相组成,它们除了都具有海水腐蚀后试样所持有的β-,γ-FeOOH终态相外,还分别具有不同组份的,呈微晶或无定形的一类似于绿锈Ⅰ,Fe_2(OH)_3Cl等的中间态铁锈。这些中间态铁锈在空气中极易氧化、脱水、时效,并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逐步转变成终态相FeOOH和Fe_3O_4等。合金中含有Ni,Cr可以抑制早期中间态相的形成,但Ni,Cr却会促使后期于局部地区形成另一些中间态相。因此含Ni,Cr低合金钢虽早期在一般腐蚀方面具有较好的抗蚀性,但在后期在局部腐蚀方面则会导致耐蚀性大大降低。根据穆斯堡尔谱学和腐蚀电化学,作者阐明了合金元素的作用,澄清了某些看法并初步提出发展和评定耐海水腐蚀低合金钢的途径。
关键词:
杜凤山
,
于辉
,
刘玉文
,
王起江
钢铁
通过对典型规格张减过程的分析,研究了张力对壁厚分布的影响,并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通过对比验证了可靠性,基于机架伸长率计算了增厚段切除长度,为掌握张力和钢管壁厚分布之间的关系,实现预定壁厚钢管的生产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无缝钢管
,
张力减径
,
张力分布
,
壁厚分布
许石民
,
黄华贵
,
臧新良
,
杜凤山
,
蒋松
钢铁
张力调节是板带材生产工艺中的重要环节,为研究平整分卷线上三辊张力装置的增张机理和张力调节能力,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其工作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板厚、开卷张力、上张力辊压下量和设备结构参数等对张力装置增张能力的影响规律.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作为训练样本,结合国内某厂实测数据,建立了三辊张力装置增张能力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实现了张力调节定量控制.
关键词:
三辊张力装置
,
张力调节
,
弹塑性有限元法
,
BP神经网络
刘山
,
吴铁军
,
刘玉文
,
王治国
钢铁
迭代学习控制针对具有重复运行性质的系统,利用系统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偏差信号,产生新的控制信号,使得系统跟踪调节性能得以提高.根据张减过程轧制前后钢管壁厚的实测数据和钢管的特征数据,采用迭代自学习控制算法,提出了无缝钢管张减过程的平均壁厚控制的迭代自学习控制.该控制技术在轧制过程中在线自适应调整各轧制机架的稳态转速分布,补偿由物理参数的时变不确定性和建模误差造成的轧辊转速分布参数误差.计算机仿真和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该学习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关键词:
无缝钢管
,
张减
,
壁厚
,
迭代学习
冯冰
,
曾振欧
,
范小玲
,
雷晓云
,
梁韵锐
电镀与涂饰
以低碳钢圆饼为基体,在焦磷酸盐溶液体系中滚镀制备厚度为20 μm以上的低锡铜锡合金.研究了Sn2P2O7的质量浓度、K4P2O7的质量浓度、添加剂JZ-1的用量、阴极电流密度及镀液温度对铜锡合金镀层组成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镀层的组成、性能和持续增厚都有一定的影响.低锡铜锡合金镀层可持续增厚的镀液组成与工艺条件为:K4P2O7 350~400 g/L,Cu2P2O7·4H2O 20~25 g/L,Sn2P2O7 1.5~2.0 g/L,K2HPO4·3H2O 60 g/L,添加剂JZ-1 0 ~ 0.5 mL/L,pH 8.5,阴极电流密度0.34~0.46 A/dm2,镀液温度25~35℃,滚筒转速15 r/min,循环过滤.在上述条件下对钢铁基体滚镀4h可获得平均厚度为20 μm以上、锡的质量分数为12%~ 16%的铜锡合金镀层,该镀层与钢铁基体之间的结合力良好、耐蚀性能好,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与物理性能.
关键词:
低碳钢
,
无氰滚镀
,
铜锡合金
,
焦磷酸盐
,
厚度
张科
,
尚明涛
,
罗坤
,
樊建人
工程热物理学报
采用基于释热率构造火焰面探测函数的动态全增厚火焰模型,结合全可压缩大涡模拟方法,对甲烷/空气同轴射流燃烧器的非预混燃烧进行模拟。将此计算结果与动态增厚火焰模型、稳态层流小火焰模型的计算结果及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前两者能够准确捕捉到燃烧器进口前的抬升火焰。动态全增厚火焰模型预测的混合分数,燃烧产物和一氧化碳的分布与实验值非常吻合,且该模型可捕捉到燃烧的全部火焰面。
关键词:
动态全增厚火焰模型
,
全可压缩大涡模拟
,
甲烷/空气非预混燃烧